较真丨一文教你说清自己是头晕、头昏还是眩晕 这对就医太重要了

较真要点:

1、头部的非疼痛性不适感,主要有头晕、头昏和眩晕。头晕指的是非幻觉性的空间位置感受障碍,但不包括现实感丧失和思维迟钝、混乱等障碍;头昏则指头脑不清晰感或头部沉重压迫感;眩晕是指身体没有运动时,仍然出现旋转感和摆动感等运动幻觉。

2、以头晕、头昏为主的症状往往指向体位性低血压等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疾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而眩晕症状则更多提示前庭系统疾病。

3、有意识地整理好自己的病史,包括主要不适的类型、诱发因素、持续的时间、发作的频率等信息,在就医时反馈给医生,能够对医生准确诊断和正确治疗起到很大帮助。

查证者:胡远东 | 医学博士

有个说法叫内科医生有三怕:一怕发热、二怕心慌、三怕头昏,所谓的“怕”不仅因为这些症状是很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缺乏明确的指向性,还因为这些症状在概念和用词上很容易出现混淆。比如头部的非疼痛性不适感,有很多患者甚至一部分医生在描述症状时都是 把“头晕”、“头昏”、“眩晕”作为同义词的,其实在医学用语以及指向的诊断中,它们都是有区别的。

在要求用词严谨的病历等医学文书中,头晕指的是非幻觉性的空间位置感受障碍,但不包括现实感丧失和思维迟钝、混乱等障碍;头昏则指头脑不清晰感或头部沉重压迫感;眩晕是指身体没有运动时,仍然出现旋转感和摆动感等运动幻觉。说起来有些复杂,但临床实践中并不难区分,有经验的医生在对自诉“头晕”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都会询问“坐着或躺着不动时有没有觉得天花板在旋转的感觉?”,如果回答有的话基本可判断是眩晕,没有则是头晕或者头昏,然后再通过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发作时意识是否清楚,来进一步确定症状的性质。

图1 一图看懂头昏、头晕、眩晕的区别

为什么准确地定义头部不适症状的性质很重要呢?自然是为了接下来的诊断,不过这需要先讲一点生理学知识。

在欣赏优美的芭蕾舞或是惊叹于走钢丝的惊险时,我们都会赞叹表演者高超的平衡技巧,而在日常生活中身体的平衡调整是如此的自然,以至于我们绝大多数时候甚至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实际上,平衡感的形成需要分布在机体各个部位的极为微小的神经末梢(本体感受器)、来自眼睛的视觉、包括内耳的前庭系统和相关脑区的密切配合,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出现头晕、眩晕等不适。

图2 平衡感需要多个系统的密切协作。图片引自home-remedies-for-you.com

据统计,在所有因为头部非疼痛性不适来就诊的患者中,后循环缺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精神性疾病躯体化症状以及血压相关性疾病共占85%左右,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于偏头痛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而根据病因大概可以分为前庭性和非前庭性两大类。

先说前庭性的,在我们的内耳前庭囊里,有着极其微小的碳酸钙颗粒,又称为耳石,当身体姿势发生改变时,耳石在重力作用下对周围的感觉毛产生刺激,再通过前庭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赋予机体位置感。

图3 耳石位置示意图。图片引自entad.org

最常见的前庭性病变是一些不安分的耳石脱落下来, “不按套路”地到处乱跑并刺激内耳感觉毛,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眩晕感,尤其以头位变化时最为明显,即称为耳石症,由于绝大多数都为自愈性的良性经过,因此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图4 BPPV是由于脱落的耳石(otoconia)在内耳到处游走刺激神经末梢所导致的。图片引自tqn.com

BPPV的治疗相对简单,几种特殊的手法都可以促进耳石复位,而且简单易学,一部分反复发作的患者甚至可以尝试自行复位。

图5 BPPV的Epley's复位手法。图片引自alliedhealth.net.au

图5是BPPV的Epley's复位手法,操作时患者正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床旁,双手把持患者头部向患侧转头45°,保持上述头位不变,同时嘱患者迅速仰卧,头向后悬垂于床平面下30°,继续把持患者头部向健侧转头90°;保持头与身体的位置不变,嘱患者向健侧翻身90°,待眩晕减轻(或消失)后坐起。复位过程中每一个位置都应该保持一定的时间,直到眼震或者眩晕消失,通常至少保持30s。Epley's手法复位一次的成功率约为80%,重复复位4次后,其成功率可高达92%。

非前庭性病变的主要原因则是高血压/低血压等血压异常和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后循环缺血,高血压患者常诉头重、昏沉感,有时还会诉眼胀,这主要是由于血压升高后颅内压增高导致的,只要做好早中晚的自我血压监测,诊断一般不困难,经过降压治疗多数会有明显改善。而低血压和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则更经常诉体位变化时眼前发黑、走路不稳,部分还有意识障碍。体位性低血压可做卧-立位血压测量进行筛查:首先侧平卧位血压,再让患者从仰卧位转到立位,1分钟后再测血压,如果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或脉搏每分钟增加30次,可认为患者存在直立性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后循环缺血则需要通过Dix-Hallpike检查、经颅多普勒(TCD)、核磁共振(MRI)等手段综合进行诊断。

总体来说,以头晕、头昏为主的症状往往指向体位性低血压等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疾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而眩晕症状则更多提示前庭系统疾病。有意识地整理好自己的病史,包括主要不适的类型、诱发因素、持续的时间、发作的频率等信息,在就医时反馈给医生,能够对医生准确诊断和正确治疗起到很大帮助。

本文编辑:dorili

更多问题查真假?欢迎搜索并关注微信号“全民较真”,点击底部菜单栏“查真假”,搜索关键词,一秒知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