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长江行】增绿又增收 云阳种出万亩“摇钱树”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15日,“美丽中国长江行 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梯城云阳县,探访长江边上的绿色发展新成就。
图片
图注:长江边的梯城一角
汽车驶入云阳县巴阳镇,宽阔的硬化路两侧都是摆放整齐的枇杷,商贩坐在伞下悠闲叫卖。当地居民说,这都得益于巴阳镇“景区景点、全域全季”的发展战略,农民基本不用担心枇杷滞销。
念好“山字经”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巴阳镇位于云阳县西部、“万开云”板块腹地,北临长江,沿江边库岸9.5公里,拥有生态屏障区面积2.1万亩。
近年来,巴阳镇借助生态屏障建设机遇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在江边景观带上“增绿结合增收”,发展枇杷、柑橘主导产业2万余亩,利用本村独有的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全镇枇杷产量8000余万吨,产值近4000万,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95元,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图片
图注:巴阳镇紧邻长江边的村落
“我们只在库区海拔300—600米的缓坡种枇杷。”巴阳镇农服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儒国介绍,合适的海拔和坡度保障了温度和阳光,加之江边雾气充足,巴阳镇为枇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借助云阳龙缸景区的客流量,我们也搭上了旅游的顺风车。”巴阳镇党委书记王熳说,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巴阳镇“以果兴农、以旅促果”,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兴起了300余名专职负责枇杷销售的“水果经纪人”和大量的农家乐,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卖相不好的次果,巴阳镇也同市外果蔬饮料企业达成了合作,次果可打包给厂商进行二次加工,农民还可获取一部分额外收益。
种好“摇钱树” 打农民认可的“特色牌”
68岁的程世清老人自幼长在长江边,说起枇杷种植的历史颇有感触。
“以往都种田,每年除了糊口只能剩一两百斤的谷子,一年到头的时间都要耗都在地里。”程世清家有6口人,种枇杷以前全家都靠几亩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图片
图注:程世清老人向采访团展示现场采摘的枇杷
“村上几次上门劝我种枇杷,说这个更挣钱。”一提到枇杷的收成,程世清有些激动,现场给记者算起了账:自己家种了13年的枇杷,收成不好的年头也有三四千斤,“去年价格好,最好的卖到了12元一斤。”
程世清介绍,仅去年一年,她家的枇杷就卖了4万多元。“钱倒是其次,现在不用种田,清闲的季节我都可以在家带孙子了!”程世清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云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多管齐下把“绿色+”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先后规划了环湖绿道等多个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工程,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致富的“云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