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湾体育场如何变身? 建生态体育公园 新增上千个地下车位

大田湾体育场全貌

大田湾篮球棚举行的篮球比赛

大田湾体育场举行的五人制足球赛

2019年10月29日晚上十点,重庆大田湾体育场停止对外开放,开始封闭施工。作为重庆市民的文化体育地标,有关它的消息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时隔近4个月,这里有了哪些新进展?昨日,记者从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日前大田湾体育场保护与利用工程已经重庆市发改委批准建设,并以EPC(工程总承包)的形式公开招标。

公开资料显示,该工程总投资估算约6亿元,除保护修缮属于市级文物部分,还将新建约4.1万平方米建筑,以及建设7万平方米的生态体育公园。

将新增上千个地下停车位

招标公告显示,项目将保护修缮大田湾体育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打造全民健身中心;拆除非核心功能建筑,整治提升整体景观风貌,建设生态体育文化公园;兼顾防灾避难,利用地形高差和体育场内地下空间,配建必要的配套用房、地下车库和人防工程等;优化周边交通组织,实现人车分离。

其中,对大田湾体育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设生态体育文化公园约7万平方米;新建总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其中体育场内新建地下车库约35000平方米;新建体育场地上配套用房约6000平方米。

众所周知,大田湾体育场附近长期存在车位紧张的状况,以前到这里来运动、锻炼,为了找车位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此次改造,将有望增加上千个地下停车位,对于经常到此锻炼的市民来说,无疑是十分利好的消息。

将打造大田湾体育产业带

建成于1956年的大田湾体育场是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也是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综合体育场,堪称当时“亚洲一流”。它与重庆市体育馆、重庆市体育局办公楼及贺龙雕像组成了大田湾体育设施群,被列为重庆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修缮保护重要,合理利用与开发也必不可少。”记者从渝中区电创园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渝中区电创园将努力打造嘉滨路数字经济产业带、大田湾体育产业带、鹅岭-李子坝商旅文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带,形成“1+3+N”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其中,大田湾体育产业带依托大田湾体育场、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等丰富的行业资源、场地资源和楼宇载体,树立“大体育”发展理念,以体育服务业、体育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业、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等为重点方向,积极支持科技、互联网、文化、旅游等与体育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孵化发展新业态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此外,配合推进由市体育局牵头策划的大田湾体育场保护和利用工程,加快推进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整体保护。

相关链接

抗战时期这里是空军训练基地

其实,在建成大田湾体育场之前,这里曾是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训练基地。渝中区文管所副所长唐嵩介绍,在大田湾体育场附近,至今仍保留有当时建成的一座跳伞塔。

“这座跳伞塔建于1942年,是亚洲第一座跳伞塔。”唐嵩说,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但当时的重庆防空能力很薄弱,为了增强重庆的防空力量,当时的国民政府便加强了空军建设。1942年4月4日,跳伞塔在重庆大田湾建成。

资料显示,跳伞塔通高38米,塔身内有螺旋楼梯上下,并装有各种专用机械,塔上三个跳伞钢支架可同时进行训练。塔下立有一块石碑题刻,记录着它曾经的骄傲,“孙子曰: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斯官也。自有空军降落伞兵种而邻于事,实储经武卫国之能者所不可忽也……”

新中国成立后,跳伞塔得到了保留,还曾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跳伞运动员。1951年,在贺龙的主持下,大田湾片区被辟建为体育场,1956年5月竣工,占地约12万平方米,是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成为重庆市体育比赛及训练的重要场所。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