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林毅夫:中国很可能会在202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腾讯《一线》 作者 熊少翀 王丹薇 发自瑞士达沃斯

瑞士当地时间1月25日,腾讯新闻原子智库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达沃斯联合举办午宴。午宴以“增长的责任·中国助力世界的未来“为主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午宴上作主题分享时称,凭借新产业的创新驱动和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很有可能取得6%左右的增长率。

“到2025年,中国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经济总量按市场汇率计算超过美国。中国将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三个,由低收入转型成为高收入的经济体。”林毅夫说。

四十年前,中国尚且是全球第三个最贫穷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55美元,比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一个处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的国家的平均数的三分之一还低。但1978年到2017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5%。2017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9400美元。在这四十年,超过七亿人口脱离了贫困。

林毅夫重点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他认为,中国人民为了改善自身生活辛勤工作,企业家为了实现企业家精神创建企业,以及中国政府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努力,都是重要动力。但这些动力在1978年之前和之后都存在,而且这些动力不仅适用于中国,也同样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包括至今深陷贫困的一些非洲国家。

那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中国四十年间的迅猛发展?林毅夫援引其倡导的经济发展理论“新结构经济学”来解释。

在他看来,经济发展无疑意味着收入的持续增长。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则需要结构变迁。结构变迁包括现有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人和农民的生产力才会提高。此外还需要持续的产业升级,以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这些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这些结构变迁有赖于市场竞争,来激发企业家精神,及时发现新的增长点。但是同时,政府的因势利导也十分必要。因为要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政府要给予先行的企业以激励,同时也需要为企业克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时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的瓶颈制约。

因此林毅夫认为,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增长需要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的共同作用。这个道理不仅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适用,同时也对高收入国家适用,比如美国和欧洲。

“我个人有幸成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任上走访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现每个国家的目标和梦想都一样的,但是成功的国家很少。”林毅夫认为,中国以及其他东亚经济体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可资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如果每个国家能够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实现全球消除贫困的梦想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