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故事|唐山改革开放:百年工业城的新工业剪影

划重点:
仲夏夜晚,微风习习。
唐山启新立交桥北侧,一片废弃的厂区成了人们纳凉散步的休闲之地。夜幕中,高耸的工业建筑如一组组形态各异的雕塑群,在霓虹灯映射下变得炫彩迷人,静静俯瞰着周遭不同往昔的一切。
工业,历来是唐山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标签。伴随着改革开放,人们记忆中的那些传统工业符号已经渐渐被新的时代名词所取代,呈现出新的工业剪影。
图片
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 (红珊 摄)
工业名片老厂区 变身唐山“798”
平日休息的时候,秦颖哲很喜欢去一个地方。
秦颖哲是启新综合产业园区的招商管理部部长。这里曾是唐山的工业名片之一启新水泥厂,也是中国第一桶水泥的诞生地。
如今这里很具现代“文艺”气质,清雅闲适的小店,与百年前运输水泥的铁路站台对望;100多年前的砖墙,与时尚派对空间为邻;文艺范儿的创意工作室,与震后未倒的老厂房交织错落……
十年前,“退二进三”的号角在这座百年工业城吹响,启新作为其中最大项目完成了停产搬迁、旧址改造,老厂区变身为集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过去只要从启新大门口一过,身上衣服都能写出字来,全是粉尘。”几位纳凉的市民提起老启新,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粉尘污染。“现在好了,这里不光干净了,还经常有游客来参观,周边的三四个居民小区也都跟着建起来了。”
改造之余,也有保护。据秦颖哲介绍,园区内的许多路面都是百年老砖铺就,现在已经找不到这种砖了,一旦损坏难以弥补。“出于对地面的保护,这两年园区没再搞啤酒节等大型户外活动,相关的保护措施也在跟进制定和落实。”
目前,产业园已入驻商户220余家,覆盖办公、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被誉为唐山的“798”。
图片
过去的南湖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常青 摄)
曾经54米的垃圾山变身成了一道景观
“那些年臭得我们家家都不敢开窗户。”回想起过去的南湖,家住路南区建工楼的刘胜业、孙贺茹夫妇依然皱起眉头,用手捂住了鼻子。所谓南湖,其实是唐山城区东南部的采煤沉降地。采煤,让这片区域常年散发着工业的味道;多年堆积的城市垃圾,又让这里的气味更加刺鼻。54米的巨型垃圾山,让方圆数公里内都被它的恶臭所笼罩。
治理南湖废了一番功夫。当年,无数市民用义务劳动的方式,参与到南湖治理当中。刘胜业、孙贺茹夫妇也是其中的一员,众人种树、除草、运送砂石料,亲眼看见,也亲手将这片垃圾山、垃圾湖变成了市中心最具人气的中央生态公园。
图片
摄影家常青展示世园会期间的南湖公园(红珊 摄)
在摄影家常青的相机里,南湖的颜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着当年南湖的照片,常青找来找去也就能看到个褐色、棕色;2016年,当世界园艺博览会南湖公园举办时,常青的照片里,南湖的颜色则是五彩斑斓。“如今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到这里健身、游玩,我们全家几乎天天来,园区的景点一天都转不完。”刘胜业、孙贺茹夫妇说。
身家过亿的钢铁老板 转行当起“鹅司令”
很多人不理解迁安老板马印明——好好的铁矿不搞,咋开始养起大鹅来了?
很多人还不知道,唐山迁安,已经从钢城变成了水城。
图片
“水城”迁安城市景观(陈儒 摄)
丰富的铁矿资源,使迁安注定是一块发展钢铁工业的风水宝地。改革开放后,迁安从“铁迁安”迈向“钢铁迁安”,一路迅猛发展,成为唐山最富的县域,跻身全国百强县。
“虽然开矿很赚钱,可矿石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在铁矿生意一片繁荣的背后,马印明已经看到了“盛世危机”。他决定转型,并选择了能够循环发展的林下养殖,当起了“鹅司令”。如今,他的专业合作社已经带动240多农户,存栏种鹅10万羽,成为北方最大的绿色鹅产品基地。
图片
矿老板转行办起了养鹅场(陈儒 摄)
比起马印明,曾经身家过亿的钢铁老板陈国有转型起步稍晚,2014年,他砸上当年经营钢铁的上亿元家底,投资兴建迁安亚滦湾国家农业开发创新产业园。这是一次赌博,但陈国有有信心赌赢,原因就在于他看到“一钢独大”带来了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的伤痛,转型势在必行。
陈国有没有输,开园至今,已安置周边闲散劳动力数十名,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在迁安,像马印明、陈国有这样实现绿色转型的钢铁老板不在少数,原来家家户户都有人在“钢铁链条上工作”的局面已彻底改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下,不少人纷纷退出钢铁行业,将目光转向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走上了二次创业路。
图片
迁安三里河生态走廊亲水平台(陈儒 摄)
去年,唐山GDP首次突破7000亿大关,超千亿县域只有迁安。更为可喜的是,钢铁产业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到21.5%;第三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总和,达到61.8%。
从和钢铁打交道,到与游客打交道,是迁安近些年转型发展新理念下实现的又一次跨越,迁安正以“北方魅力水城”的新形象走进人们的视野。
百年孤独的灯塔 照亮一个大港的沧海桑田
在唐山南部沿海,有一个沧海桑田的“神话”。
一个名叫“曹妃甸”的小岛,灰姑娘般默默沉睡了五千多年。直到公元2003年,随着通岛公路的开工,她才款款走进人们的视线,“天生丽质”惊艳了世界。
图片
曹妃甸建设初期,汽车运来石料铺路面(常青 摄)
说其“天生丽质”,其实是经过多方论证得以看到的她的潜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在论证冀东钢铁基地方案时,就曾提出建设一个面向国际的大港口。90年代初期,曹妃甸工程正式立项。从1992年到2004年,经过长达12年的大规模研究论证,终于得出了可靠的科学结论:曹妃甸是我国少有的“钻石级”深水港址资源,在曹妃甸建设深水大港和临港重化工业示范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市场竞争优势。
从此,曹妃甸的名字迅速传遍环渤海地区,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云集而至,沉寂了数千年的孤岛在2005年沸腾了。也是在这一年,唐山市政府决定将京唐港、曹妃甸港合二为一,恢复使用“唐山港”港名。
回想起当年的场景,摄影家常青记忆犹新,“那时候去曹妃甸拍照,都要带上水和干粮,因为那里除了一座孤零零的灯塔之外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荒岛,没有淡水,也没有道路,汽车开不过去,只能下了汽车再步行五六里沙土路才能到达岛上。”
然而仅一两年之后,矗立了100多年的灯塔便不再孤独。在它的身边,粗大的钢桩根植海底,高耸的卸船机翘首巍立,凌空的拱桥似彩虹飞架,盘亘的传送带如长龙蜿蜒……
图片
2005年底,昔日曹妃甸小岛上的灯塔已不再孤独(红珊 摄)
“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工程,我每次去,都会为眼前的巨变激动不已,都会被它的恢弘气势所震撼。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片茫茫大海,竟然吹填造地建起了令世界瞩目的大港。”
十多年时间,曹妃甸从一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荒岛,变身为陆域面积210平方公里的新城,十大产业园区带动了整个唐山市乃至京津冀生产力要素向沿海转移,标志着唐山从“黑色资源经济”向“蓝色海洋经济”的强势转型。
图片
已经建成的曹妃甸港气势磅礴(常青 摄)
如今,无论在唐山、在河北,还是在整个环渤海地区,提起“曹妃甸”,其含义早已不再是岛名那么简单。曹妃甸,首先是一个港,而又不仅仅是一个港。在这里,承载着诸多时代性的评注和未来使命:“河北一号工程”、“河北经济引擎”、“国家‘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要合作平台”……
今年年初,唐山市提出走“一港双城”发展之路,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综合贸易大港,把曹妃甸打造成开放创新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其中的“一港”即唐山港;“双城”即主城区和曹妃甸滨海新城。
曹妃甸新城,已被定位在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唐山,也正前所未有地加速释放着沿海优势,打造河北经济新的增长极。
从“龙号”到“复兴号” “中国速度”还在加速
一百多年前,唐山城中,“龙号”机车传出一声轰鸣,从此代替了骡马,把开平矿务局的煤源源不断地拉出。
2008年,国产首列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开启了中国高铁时代。唐山机车创造的“国之骄傲”令世界瞩目。
纵观历史,百年唐车走得并非一帆风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唐山机车生产一直是以维修为主。大地震的重创也让唐车用了近十年时间才逐渐恢复元气。
“这是地震后位于路南区老交大铁道边上的唐山机车车辆厂,唐山人习惯叫它‘南厂’。那时候它归交通部管,想进厂拍摄需要层层报批,十分困难,因此留下的照片相对较少。”常青回忆当年,连连感慨这些能够清晰触摸到时代印记的照片得来不易。
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唐山机车车辆厂(常青 摄)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也是唐车易地重建的开局之年。唐山机车车辆厂在距离原厂址以北30公里的丰润区建起新厂。2004年,国家提出发展中国高铁和机车装备,唐车看到了转型的曙光。2005年引进高铁动车项目后,这个横跨三个世纪的百年老企便如他们生产的高速动车一样,驶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当年南厂的工人们多是露天作业,以机车维修为主。现在我走进唐车,都是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厂房,威武气派的新一代动车整装待发,我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常青说,2008年12月31日上午11点06分,唐山站迎来建站以来第一趟“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他像是迎接远嫁的女儿回家一样激动兴奋,早早等候在火车站,就为给它拍下这“回家”的历史瞬间。
图片
制造出新时代“中国速度”的动车生产车间(常青 摄)
高铁动车,让唐山人有理由自豪。2008年,国产首列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开启了中国高铁时代。此后十年间,陆续推出的谱系化产品成为国内高铁客运专线的主力,遍布亚洲、非洲、南美洲、欧洲的22个国家和地区。高铁、城际、地铁、轻轨,到处都有“唐车制造”,低地板、氢燃料混合动力、磁悬浮等新技术列车相继问世,加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也在今年3月首次亮相。“唐山造”动车组已经跑遍全中国、跑向全世界,成为代表着“中国速度”的“中国名片”。
2017年经济数据显示,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0%,高铁装备、特种机器人成为京津冀最大的产业基地。以高铁装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已替代钢铁产业,成为拉动唐山工业生产的“领头羊”。
前不久,唐山被列为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这座从废墟中浴火重生的百年工业城市,正在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从传统资源型向新型工业化的华丽转身,续写着“凤凰涅槃”新的传奇。
图片
(本文由燕赵晚报与腾讯大燕网联合出品。作者:红珊。特别感谢常青、陈儒、吴可超为本文提供图片及资料)
常青:用镜头记录城市脉动
薪火相传三代人,唐山师生三人为新时代“点赞”
改革开放40年十三城之变:涅槃之城唐山
精彩回顾:
百城故事|石家庄改革开放40年 盛“庄”求变
保定改革开放:一座古城的优雅“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