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请回答》:走进博物馆,观众最想了解啥?

讲解员丁莹、崔晨曜、徐冰溪(从左至右)

博物馆正在连接公众与文化,而讲解员的存在,是这种连接中的重要一环。徐冰溪做过小学老师、丁莹曾经学跳舞、崔晨曜的大学则主攻播音,但如今,他们都是河南博物院讲解员中的一员,时间最久的,已经做了14年。这份坚持背后,是对历史和文物深深的热爱。每次有新展览,她们都要查厚厚的资料,整理丰富的讲词,即便是同一个展览,面对不同的观众,她们也有不同的讲解内容。长年累月下来,脑海里有多少讲词,她们早已记不清楚,但对博物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从未停止。

腾讯大豫网:近几年,博物馆热兴起,从讲解员的角度看,观众有哪些变化?

徐冰溪: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人群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走进博物馆,这也对博物馆教育提出了分众化教育的需求。此外,走进博物馆的人群素质正在提高,人们正在从被动的参观走向主动的体验、学习。

腾讯大豫网:河南博物院在分众化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丁莹:2012年,河南博物院在全国博物馆界率先推出“学程”,打破传统博物馆“我展你看,我讲你听”的传统,把有意思的故事编排成舞台剧,走进校园;同时,博物院针对8到12岁小学生提供特约讲解,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讲文物、讲历史。在博物院的历史教室,有传统服饰体验、手工制作,今年还开设了“国宝守护人”课程,未来还将设置相关研学课程。

讲解员的部分讲解资料和笔记

腾讯大豫网:讲解员是怎么保证自己讲解的专业性呢?

崔晨曜:其实,讲解的专业性既是我们对自身的要求,也是观众的需要。之前我接待过一位瑞士来的老先生,老人拿了整整20页A4纸的资料,来博物院寻找答案,观众本身对待历史、文物的认真态度,也在倒逼我们让自己更专业。历史最有意思的是你永远在靠近真相和接近真相的路上,这也要求我们的讲解必须严谨,如果观众留意的话,会发现我们讲解中有很多“目前”“迄今为止”这样的词汇,因为考古是在不断进步的,我们永远在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