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脱虚向实 房地产行业“蜕变”在路上

现金流、土地储备、项目开发周期是决定开发企业是否良性运转的三大要素。在楼市调控愈演愈烈、金融监管趋严背景下,三大要素能够平衡发展企业屈指可数。进入2018年,房企主动转型寻求多元化发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古语有云:“如无远虑必有近忧”正应了这句话近年来,百强房地产企业中诸如保利、龙湖、万达、远洋、恒大等多家地产公司纷纷将企业名称中的“地产”二字去掉,但凡上规模的房企中名称保留“地产”字样的已经所剩不多。

毋庸置疑房企去“地产”背后,更多凝聚的是转型的共识。更多是“房住不炒”理念引导下“鲶鱼效应”的显现。

伴随着楼市白银时代结束,“转模式”“转理念”也自然成为了行业大势所趋。

资料图片

睿言房谈整理近期转型的房企资料,恒大将单一的“房地产业”发展成为“房地产+服务业”;绿城中国则向轻资产模式转变,围绕客户全生活链、房屋全生命链,坚定地打造理想生活综合服务商。不一而足“服务”俨然已经成为行业的转型突破口。从所有者转变为经营者、服务者,从“卖房”转变为“卖服务”挣钱,似乎还需要一个过渡期。

众所周知,在房地产市场爆发式的上涨过程中,诸如钢铁、制酒、制造等企业纷纷涌入房地产业,希望能获得高回报收益。但是最近伴随着楼市“寒冬”的到来部分企业明显加速了脱离地产、脱虚向实回归本职的步伐。在这样的趋势下越来越多房企也大力发展商业地产、物业管理、长租公寓、养老地产、文旅地产等地产相关多元化业务,丰富房地产业务结构主动求变,亦或者是积极探索金融、互联网、医疗等领域的“地产+”布局,以期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然改革的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企业在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住宅开发惯性模式上,不注重规划产业资源,在“服务”的运营逻辑层面也有跑偏的迹象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有的房企虽然自持物业,但仍满足于靠收物业费、广告费等传统方式盈利,而没有将小区、社区作为流量入口,发掘更多盈利点。

笔者认为房企如若转型成功不会一帆风顺,即便转型的道路上荆棘密布还要勇于突破敢为人先,毕竟在政策的作用下市场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适者生存如果不转型的话企业只能被市场淘汰,相信哪家企业也不想做行业的“弃儿”。所以房企转型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