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 | 一场网络嘴架引起的思考,论英语如何改变我的命运

图片
这两天又一场网络嘴架吸引了网友的注意。名为花千芳的网友发了一条微博,认为学习英语根本没用,随后王思聪转发了这条微博,并讽刺道:“9012年了还有没出国的xx?”随后两人虽然删除了各自的微博,但花千芳仍然要求王思聪道歉。此事暂时还没有下文,但这个话题却使得两人上了热搜。
图片
网络嘴架。来源:凤凰网
先不说英语对其他人来说到底有没有用,我只想就我自己的经历说说:作为一个疯狂热爱旅行的人,英语是如何“改变”我的命运的。
英语让我旅行得更深入更自由
还记得在上大学期间,我们被要求必须考过英语四级,否则就拿不到学位证。于是,全体同学苦学英语的最大动力就是为了那薄薄的一张纸。我自然也不例外,从书店买来许多参考书,先是死记硬背各种语法规则和生词例句,剩下的全部时间就用来做习题……大二的时候,我终于如愿以偿的以60.5分险过四级,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我也感觉此生学习英语的任务终于完成了。
大学毕业后的一天晚上,我正漫无目的的浏览某社区论坛,发现一个人正在征集春节期间去柬埔寨的同伴。从没出过国的我和他取得了联系,表达了我希望同行的愿望。随着日期的临近,他给我发来消息:“其他本来计划一起去的人都不去了,你还想去的话就可以买机票了。”
随后他甩给我一个页面,我打开一看,密密麻麻的全是英文,我头“嗡”的一下就大了,盯着页面愣了5分钟后,我试探性地请求他帮我代买机票,并且承诺可以先把现金打到他银行卡里。
终于到了出发的日子,我们在机场集合,一起飞往柬埔寨的首都金边。在飞机上,他递给我一沓打印好的旅行攻略:“你要没事儿可以先做做功课。”我接过来后,翻了翻又全是英文,硬着头皮看了两行,10分钟也没猜出第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趁他没注意,我把攻略放回了他的小桌板上,说道:“你主导这次的旅行吧!”
达到目的地后,我就迷茫的跟在他的身后,羡慕地看着他以流利的英语询问旅馆的价格,和路边小贩讨价还价,在饭馆点上一份可口的餐食。
图片
吴哥历时悠久,我却仍对它一无所知。
而当他绅士的询问我行程建议的时候,我的答复是:你说了算!又当他征求我交通意见的时候,我的答复是:听你安排!当他试图和我探讨探讨吴哥历史的时候,我的答复是:你先说说!
第二年我又提出和他结伴去越南的时候,他假意“喂”了几句之后,便挂断了电话。
我是一个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于是我进行了反思,我希望通过旅行来丰富我的人生经历,拓展我的视野,但是英语这门全世界说的人最多,最通用的语言,却像一个拦路虎一样把我拦在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外面。
重学英语成为了我除了工作之外,最迫在眉睫的事情。
图片
花千芳指出反对苦学英语
花千芳几天之后又在微博中解释道,他不反对学英语,他反对的是苦学英语。我不知道他的“苦学”是指哪方面,如果仍旧是死记硬背的话,当然学出来还是无用的哑巴英语。但是也正如罗永浩所言,千万不要相信市面上那些打着“三天速成、七天包会”旗号的英语教学机构,学习这件事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想要学好一门知识,一门技艺,除了日复一日下苦功之外真的别无其他捷径可走。
图片
把日常会话记在本上,随时拿出来记忆。
决定自学的我重又打开书柜,翻出曾经的英语教材,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记忆单词,晚上吃完饭则躺在床上收听各类新闻提高听力,我还利用网络上的资源,记忆了100个不同场景的日常对话,周末利用“英语角”逼迫自己开口交流,就这样重复的自学了一年后,我又踏上了新的旅程。
这次我选择了独自上路,目的就是想把自己逼到“无路可退”的程度,只能依靠自己。我选择了印度尼西亚作为此行的目的地。在机场鼓起勇气向工作人员询问转机航站楼的位置,听不懂就让他说得慢一点;在饭馆点餐的时候,遇到困难就麻烦伙计多解释几遍;更大胆的用“沙发冲浪”住进了龙目岛的豪华别墅,沙发主人是一名退休的德国老大爷,他耐心的解答了我在路上产生的诸多疑问,还体贴的用我能听得懂的语速和我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
图片
在伊朗参观清真寺。
图片
在法国南部小城。
多年过去了,我再也不用做旅伴的“拖油瓶”了,我可以顺畅的和世界各地的沙发主人交流;也可以在青旅中加入其他背包客的聊天中,告诉他们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更可以去欣赏本地文化艺术的时候,能听懂博物馆的英文讲解了,不再除了照片之外对此地一无所知——我终于实现了我小小的心愿,旅行得更加深入和自如了。
现在想来,旅行多年,英语这项技能不仅打破了我与外国人交流的壁垒,更重要的是通过它培养了我独立的意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了解一门语言背后的寓意
学习语言其实就是打开一扇新的世界的大门。英语和中文除了句法结构类似外,基本没有其他共通之处。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事先确定是用“过去时”还是“现在完成式”,在提到的名词是元音字母的时候,前面的“the”要记得变换发音。这些都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甚至在词汇量逐渐丰富的同时,更让我知道很多单词的表达非常形象,比如“养家糊口之人”就是“breadwinner”(面包赢家),“告密者”则是whistle blower(吹哨子的人),而“jumpsuit”就是”跳进套装“的背带裤。这些都会让我会心一笑的同时,记得也非常深刻。
学习英语更能了解它的精妙,在国内某著名2。0网站,我就关注了“只存在于外语中的精妙词语”的话题。和中文很多词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样,英语也有许多这样的精妙词语,在这个话题中,我就学会了“peck”原意为“啄”,但是却可以衍生出“轻快地吻”的意思,那种青少年懵懂的爱情一下就跃然纸上;还有“crush”,本意为“压碎、碾碎”,但是另一个意思则是“短暂地、热烈地,但又羞涩的恋爱;再比如”eudemonia”则意为“因理性而积极的生活而产生的幸福”。在正确的场合使用这些词汇,不仅能让听者对你刮目相看,自己也会因为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而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
英语让我在自由职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时间跳到2013年10月,为了能有更充裕的时间旅行,我选择了辞职。至于辞职之后要做什么,我决定先玩了再说。转眼四个月过去了,回到北京后,我褪去了在路上的兴奋,陷入了现实生存的焦虑。
焦虑来自两方面,一个是对未来的迷茫,另一个是职业抉择上的恐慌。有一天我去咖啡馆见朋友,等她的时候随手拿起一本旅行杂志翻阅起来,看到精美的照片和各种旅游文章,突然想到也许我也可以试试成为一名贩卖旅行经历的自由撰稿人。
于是我重新联系上之前的同事,寄希望从事媒体行业的他们可以给我介绍一些在旅行杂志或者网站工作的编辑。很快便有了消息,一名热心的编辑和我见了面,他明确告诉我,现在的旅行杂志不再需要以前类似散文风格的风景描写和个人感受,而是希望刊登具有个人鲜明特色的旅行经历和故事。
于是,我试着写了一篇以我为主角,在欧洲大啖各类下水的美食故事,没想到编辑对这篇文章非常满意,随即提出了长期合作的意愿。这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慢慢地,我合作的媒体和编辑也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稳定。其中除了富有个人特色的文风之外,更是得益于英语这项技能。
图片
发表在杂志上的关于约旦的故事。
图片
印度的文章发表在了《德国国家地理》上。
除此之外,我也希望可以继续精进我的英语能力,正发愁从哪个方面下手效果更好的时候,我随手拿起朋友留给我的《纽约客》,作为厕所读物读了起来。第一篇文章是关于缅甸领导人昂山素季的长篇报道,丰富的信息,多角度的访谈,流畅的文笔,令人赞叹的个人经历,我坐在马桶上心无旁骛读完之后,深受震撼和启发。从此,我就把《纽约客》《纽约时报》《时代》等这些杂志中的深度报道类文章,作为我学习的典范。我不仅从中学习新的单词,简洁却严谨的的表达方式,更学习这些知名记者的写作方法。
另一方面,我作为一名依靠“以玩养玩”的旅行者,每次出发之前都会找一些相关书籍来读,有的书非常出名,可以轻松找到中文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个别出版社实在太不负责,译者不仅不能很好的表达出原作者的意思,通篇翻译更是词不达意漏洞百出,或者有的书籍暂时没有引进中文版,那么通过直接阅读英文原版就成了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
图片
意大利马泰拉,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式了解这个世界。
每次旅行归来,看到我的文章和图片发表在不同的媒体上,我就知道这离不开我多年英语学习的积累,也让我有了在自由职业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所以,当我看到网上“学英语到底有没有用”这类争论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写下了这篇文章——对于我个人来说,英语不仅是我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同时也是提升我见识和格局的通道,更是让我有了选择人生道路的底气。
我至今仍然认为学习英语是我做得最明智的事情之一,也仍对英语这门语言充满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