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千年古都梦长安 一带一路中心城

划重点:
1.19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憧憬:假如有一次机会可以生活在中国5000年漫长历史中的某个朝代,我会选择唐代,生活在长安。
2.”西安高新区打借条从市财政借出了十万块钱,开始了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现在想起来还会觉得非常了不起。”曾任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金乾生回忆。
3.“我是奋斗在西安的外来创业者,西安户籍新政的优厚程度远超想象,感谢西安让我如愿以偿成为西安人!”创业者裴女士成为今年第45万名落户的“新西安人”。
这座城曾是老外心中的一个梦
19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和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的一段对话中表达了这样的憧憬:假如有机会可以生活在中国5000年漫长历史中的某个朝代,我会选择唐代,生活在长安。
图片
1983年 西安骡马市(图:赵利文)
历史上的古长安,是中国人甚至是世界人民梦中的圣地。她因十三朝建都于此举世闻名,更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都市。但在改革开放之初,这座城带着沉重的历史沉疴,放慢了脚步,在发展的大潮中逐渐落后。历史的城墙思维,一度让她裹足不前。
图片
1987年 西安南大街(图:赵利文)
曾出版《城市印象西安30年》的自由摄影爱好者严建设,保存了几十年来拍摄的上万张照片。翻看那个年代的骡马市、东大街,他感慨地说,“谁都不会想到,开放40年能有如此巨大变化。”
科技名片 西安城的第一块试验田
回忆40年,谁最能代表新老西安之变?多数西安人都会铭记高新区,这是西安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破局者。55岁的新桃园村老张,拆迁改造后不仅有多套房产,还经营者餐馆和商店。他描述高新这些年,“二环以南全是麦地,谁能想到现在高楼一片一片”。
如今,西安人对高新区又爱又恨,这里世界名企聚集区、时尚消费之地,也因人口密度大,被誉为西安最为拥堵的区域。谁曾想,它的身世在20多年前,仅仅是一张国务院的批文,一笔借来的10万块启动资金,引发的改变。
曾任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金乾生回忆道,“当时的高新区打借条从市财政借出了十万块钱,现在想起来还会觉得非常了不起。”
图片
金乾生回忆当时高新开发区的建设工作(图:资料图)
“之前我们算过一笔账,改革开放前一个企业要在西安买地建厂,光各类手续盖章就需要108个,严重拉低了效率。”金乾生说,当年成立高新管委会目的就是要突破这样的壁垒,各个部门把权限下放,“做到一栋楼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图章管到底。实行劳动合同制、岗位工资制,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巨大变革下的高新区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解放区,很多青年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创业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给社会以更大的贡献。
图片
建设中的西安高新开发区(图:资料图)
“改革开放其实是一次机会,给了很多人提供了一个创业的环境。”40年前还是农民的王明哲瞅准了商机,打算跟着几个老乡一起干点事情。他们从各自家中拿出些旧书刊,摆起了书摊,后来卖塑料瓶子、干体力活、开水果店。
图片
20年前的西安高新开发区(图:资料图)
1991年国务院批准西安高新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6月,西安高新区正式开工建设。“随着高新区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翻天覆地,高楼大厦平地起,村道变成了柏油路,村民买起了小轿车。”王明哲说。
王明哲决定趁着好政策大干一场。1994年,他拿出所有积蓄,还借了5万元,租了间小铺位,开始卖鞋。那时候压根没给自己留后路,经历了风风雨雨20多年,王明哲的生意搞出了名堂。如今,王明哲在高新区开了两家分店,身价已过千万。“我觉得自己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改革开放给我们这代人提供了机会。”
20年后的今天,西安高新区成为西安最为闪耀的明星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块小小的试验田,成长为中国前列的科技园区。
图片
2017年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图:大旅行家)
文化名片:大雁塔下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
如果说,西安1990年代看高新,2000年后就要往东看曲江。
图片
1980年代 西安大雁塔(图:西安市档案馆)
每一次看到1980年代的大雁塔,曲江人都会感慨万千。这是西安曲江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即使在1990年代,彼时的曲江与如今也有着天壤之别,外界对这个新区的前景,都只能称不敢想、也想不来。
图片
2018年 西安大雁塔(图:大旅行家)
2000年前后,“曲江速度”迅速获得了西安乃至全国的瞩目。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让西安跃升为西部最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成为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标志。
“三四十年前,曲江还是一片农田,没有现在这样的车水马龙,可以说花钱请你都不一定愿意来”,家住曲江北池头村的刘老太打趣道,“大唐芙蓉园、西安曲江海洋馆、高档别墅区……用的都是村子的地。”原来这块都是成片的村庄,现在是曲江新区的核心地段,这种变化对她而言,是这辈子都没敢想过的。文化曲江已然成为西安最富文化含义的宜居之地。
图片
2018年 西安曲江新区(图:大旅行家)
产业之变:从纺织老城到艺术区
在西安,还有一处罕有的地方,与改革开放的脉搏同步跳动,她就是西安东郊纺织城。
很少有像纺织城这样的地方,承载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见证着传统工业的荣辱兴衰,见证着整个城市的工业化转型。
纺织城老工业区曾是国家“一五”时期建设的重要纺织基地,也被称为西安的“小香港”,从1990年代中期起,行业衰落,企业倒闭,工人下岗,这里一度成了西安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近10年来,西安市对纺织城老厂区全面改造。在灞河东岸建设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对西北一印、国棉三、四、六厂及大华等5家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原来的西北第一印染厂唐华一印,摇身一变成为了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这座沉寂了半个世纪的老工业区迎来一次漂亮转身。
图片
1980年代 西安纺织城(图:西安市档案馆)
纺织城第一代纺织工冯菊青,亲历了纺织城的这段历史。“工厂现在搬到新厂区,用上了国际最先进的设备,我们这些老纺织工人以前想都不敢想。”冯菊青说。
前国棉四厂纺织车间女工赵虹有着相同的感慨,“简直太可不思议!原来的厂房车间还能变成艺术的殿堂”。
纺织城的变迁只是西安市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灞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徐超说,现在纺织城所在的灞桥,已成为西安市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18年,190个项目在建,总投资达1530.7亿元;百余家国际投资机构前来参观考察;一座宜居宜业宜商的东部新城正在冉冉升起。
图片
2018年 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图:腾讯大秦网)
新时代名片:改革开放看深圳 一带一路看西安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与桥梁。跨越千年,今天的西安因“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再度迎来新机遇。“改革开放看深圳,一带一路看西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时常说起这句话。
“改革开放的热点之前在深圳,今后的热点将在陕西、在西安。”张宝通说,西安有两大优势,一是高新科技,二是历史文化,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大西安国际化。在西安,大家耳熟能详的秦兵马俑、唐十八陵、秦腔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如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大西安走得更远的前提。
图片
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向李克强总理展示《大西安空间格局规划图》(图;新华视点)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向李克强总理展示了《大西安空间格局规划图》,这张图展现了大西安三轴线架构,勾勒出大西安发展的空间格局,也正是这张蓝图,让各方看到了大西安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今年,西安成为中国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开始担负国家发展使命。
图片
2018年 南门瓮城(图:大旅行家)
人才名片:欢迎你成为新西安人
“我是一个奋斗在西安的外来创业者,之前不符合落户政策,但西安户籍新政的优厚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感谢西安让我如愿以偿成为西安人!”5月30日上午,西安一家餐饮公司的员工裴女士成功办理了西安落户手续,成为今年以来第45万名落户的“新西安人”。
一年前,一位从北京返回西安的陕西籍硕士研究生曾发贴文,吐槽自己两年奔波二十余次“落户难”的坎坷经历。西安由此开启开放胸怀,集聚大西安建设人才,先后5次升级户籍新政,放宽落户条件——大学生凭身份证和毕业证即可落户。
这次新政,让大西安在5个月时间迎来45万“新西安人”,让城市活力、建设力和经济实力迎来大变化。在新的起点上,西安这场“抢人”大战、振兴大战刚刚开始。“跳出城墙思维”让西安拥有了大视野,“站在秦岭之巅”赋予了西安大格局。这座千年古都,正在迎来大西安发展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