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患者边听边哭!武汉方舱医院,浙江女医生的温柔播报火了

2月20日中午12点,武汉黄陂区方舱医院的饭点到了。一个个盒饭准时发放到了患者手上,但他们熟悉的那句开场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少女懿”没有响起。
这个温柔清亮的女声来自浙江第三批医疗队队员、浙大四院重症医学科蒋思懿医生。进舱后,她几乎每天中午都坐在话筒前播报,舱内的患者早已习惯一边吃饭一边听她的午间广播。
图片
前一晚,浙江第三批医疗队临时收到通知,马上转战江夏区方舱医院。没来得及在广播里郑重地道声“再见”,蒋思懿就匆匆随队前往。
没有“少女懿”陪伴的午餐,患者们吃得有点沉闷。直到那一刻,他们才真切地体会到待他们如亲人般的浙江医护们真的离开了。
对不起,我们来晚了
对不起,我们走早了
初来和离开黄陂区方舱医院时,蒋思懿分别道了一次歉。
第一期“少女懿”广播,她在结尾时哽咽地说,“我们不是武汉人,我们也不是湖北人,但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脚下的这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的所有人。希望大家携手共度此次难关。对不起,我们来晚了!”
前往下一个方舱医院的路上,她给患者姜婷发微信,“确实感到抱歉,没有实现诺言。”她曾经许诺陪患者一起战胜病魔,送他们一个个康复出院。
图片
蒋思懿医生和姜婷患者的聊天记录
短短10天时间,蒋思懿作为一名普通的年轻医生,自然无法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治愈每一名新冠肺炎患者,但她的存在犹如江南吹来的一缕春风,让患者受伤的心得到了滋润。
进舱查房的第一天,蒋思懿发现患者就像一只只刺猬,浑身长满了自我保护的硬刺,敏感、恐惧、充满怀疑,“很多患者是从隔离点和其他医院转来的,被转来转去好几次,内心处于比较茫然的状态,方舱内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差,也加重了他们的焦虑。”
她想到浙大四院老院长、医疗队队长陈亚岗教授一直强调的一句话: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方舱不仅需要治病,更需要治心。如何让患者放下心里防备,唤醒他们心里的爱?一向爱操心的她开始迅速脑内风暴。
突然,她无意间瞥见角落里有一个话筒,“我不知道这话筒原本是干嘛用的,但一看到它,我就马上蹦出做广播的念头。”
当天晚上,她回到酒店埋头写了3页广播手稿,字斟句酌,改了又改。写完后,她把手稿发到工作群征求领导和同事们的意见。队长陈亚岗教授第一个回复她,“非常棒,看得我老泪纵横!”
第二天中午,蒋思懿拿着稿子坐在了话筒前,“亲爱的患者们,大家中午好!我是浙江省第三批医疗队的思懿,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方舱传出温柔的浙江女声
邀请患者们来衢州吃烧饼
没接受过训练的发音不够字正腔圆,普通话也算不上标准,声音还因穿戴着防护设备有点急促,但一字一句温柔有力。
“大家从定点医院病情好转些过来,到这里心里可能有一定顾虑。我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我们团队还有浙江省各家医院的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的专家们,护理人员也都是各家医院最棒的小哥哥、小姐姐,请大家放心,相信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保障大家的安全!”
蒋思懿聊起以前在武汉万松园看到的田螺、又薄又脆的矮子锅盔,还邀请大家康复后到浙江衢州吃梅干菜烧饼。收尾时,她忍不住哽咽了,“希望大家携手共度此次难关。对不起,我们来晚了!”
图片
蒋思懿医生的讲稿
她说,播报完她心里很忐忑,自己倒是把自己说哭了,但不知道对患者效果如何。结束后回到病房工作,一位男患者从她防护服上的“少女懿”三个字认出她,开玩笑地说,“你怎么播着播着哭了呀,害得我们都跟着哭了。”她既觉得有点丢人,又有点小欣慰,看来这一招行得通。
姜婷就是其中一个跟着哭的患者。当天早上,她刚转入方舱医院,一坐到自己的床位就开始哭,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哭得一句话都说不出。
“我是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住的,他们年纪大了,都有基础疾病,我很担心传染给他们。进来后看到方舱里都是病人,男女混住,觉得不安全,所以心情非常焦虑。”姜婷说。
当时正在查房的蒋思懿注意到了她,马上走到她床前了解情况,握着她的手开导她,“她告诉我他们是浙江医疗队的,他们会保障我们的安全。我的症状比较轻,以后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让我不要害怕。”
慢慢地,姜婷的情绪平复了下来,她记住了隔离服上这个好听的名字:思懿。到了午间,她惊喜地发现广播里的正是早上安慰她的医生。
听着蒋思懿描述武汉的美食美景,她鼻子一酸,又忍不住哭了起来,引来好几个医生安慰她,“他们以为我又担心害怕了,其实我当时是觉得浙江医疗队太不容易了,他们千里迢迢来到武汉,义无反顾地照顾我们,不光照顾身体,还照顾心理上的情绪,我是被他们感动哭了。”
我不想煽情
我只想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虽然“少女懿”的广播惹哭了一大波人,但煽情并不是蒋思懿的初衷,“光煽情没有任何意义,我把它当作一种沟通途径,是要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
第一次播报,除了那些感性的话语,她花了很长的篇幅科普新冠肺炎这个疾病,介绍方舱的情况和出院标准,用科学知识抚平患者躁动不安的情绪。
2月14日,湖北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寒潮)Ⅲ级应急响应。她告诉患者,“这样的天气条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们的方舱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请大家不用太担心,我们会留出机动床位,保障大家的安全。我们会将暖气温度调高,也请大家增添衣物,注意保暖。”
播报之外,她也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病人的动态,帮他们解决困难。一个阿姨的双手擦了消毒酒精后过敏皲裂,她就把医疗队发的乳液送过去,让她当护手霜用;有患者反映饭菜口味太重,生病期间想吃得清淡点,她就主动和负责餐饮的后勤部门反复沟通。
离开后,她还不忘发微信嘱咐姜婷,“帮我关注一下C2的阿姨,她可能是很紧张的,只是比较克制。到时候还得帮我们再跟他们团队(接手的湖南医疗队)讲下,这个阿姨怕吵。”
图片
蒋思懿叮嘱姜婷多多关注一位患者阿姨
这些杂七杂八的琐事给她增添了不少工作量,但她从不觉得这是分外的事情,“在方舱里,医务人员不是只有治疗这一项职责。舱内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的工作,我们都需要去解决。工作内容不同,但工作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保障患者安全。”
这种有效、有爱的医患沟通是她在6年的ICU工作中练就的。ICU的病人大多病情危重,失去意识,所以她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家属沟通。
她曾经抢救过一位心跳骤停的患者,全科室尽全力抢救后,依然没能挽留他的生命,但家属坚持让医生继续心肺复苏。“其实那时候抢救已经毫无意义,但家属根本听不进去。我们劝了很久,他们才接受了这个结果。”
她说,ICU的沟通常常需要漫长的过程,但在方舱医院,她直接和患者沟通,患者第一时间就会给予反馈,“情绪的改善对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有的患者立马就生龙活虎了,这是我之前没有体验过的成就感。”
丈夫在部队还没上战场
她先跑到一线来战斗了
虽然蒋思懿的防护服上写着大大的“少女懿”三个字,她本人也长着一张清秀可爱的少女脸,但其实1986年出生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女儿不到6周岁,儿子2周岁。
浙大四院组织驰援武汉医护报名时,她第一时间就报名了,“我是重症医学专业的,也工作6年了,觉得自己有能力、有义务去一线,就跟主任说一定要派我去。”
蒋思懿的爱人是一名军人,常年驻扎在部队,很少回家。得知她驰援武汉的消息后,他开玩笑地说,“我一个军人还没上战场,你先跑到一线战斗了。”但他深知,就像保家卫国是军人天然的职责,救死扶伤也是医务工作者重要的使命,所以无条件支持她的决定。
家里的两个宝贝,平时都要妈妈哄着才能入睡,这次只能丢给老妈和婆婆带。女儿年龄大一些,蒋思懿走之前一直给她“打预防针”,告诉她新冠肺炎是什么,要怎么防护,医生护士要做什么工作……
离开的那天,孩子们还在睡觉,她没来得及和他们道别。现在每天下班后,她都会和他们视频,小儿子什么都不懂,只会冲着妈妈大笑大哭,大女儿则一本正经问,“妈妈,你有没有好好穿很厚很厚的衣服?”
常年在ICU工作的蒋思懿,见证过太多生死永别。所以,不论是和家人暂时分别,还是和黄陂区方舱医院的患者暂时分别,她都不至于过于伤感。“其实不管是在哪个位置上,医生、护士、家人还是患者,大家都挺努力的,真的。我们总会互相沟通,抱团取暖。”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金南星
值班编辑:董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