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的城市设计“灵魂”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副总规划师这样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 | 上海报道

视频:王雨菲

8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正式发布,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么建设首都”的重大问题作出解答,首都规划建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业内人士如何看这份规划?未来中国城市设计的“灵魂”又在哪?

9月初在上海,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北京城市副中心副总规划师刘泓志为了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专访,改签了原本飞往成都的机票。在过去三十年的专业生涯里,刘泓志主持参与的海外项目遍及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埃及、土耳其及新西兰等地,在中国较为著名的项目有:北京通州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雄安新区启动区国际城市设计、北京南中轴城市设计等。

存量时代重新梳理首都公共资源空间配置良机

刘泓志认为,首先,此次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是建国以来首次针对首都职能优化与资源配置的规划,也是第一次东西城合并编制的规划,而且具有法律效力。这标示着北京进入了“首都”新建设时代。

其次,从定位上,与北京市2035总规对比,可以看出首都功能核心区占据了“四个中心”定位中的三个,这表明核心区的发展将延续自1957年总规发布至今的总体方向:政治、文化、国际交往。

“我注意到规划同时也提到了建设国家首都形象,也就是说国家形象需要由核心区集中突出体现,那么国家首都形象是什么,如何体现?我相信每一个城市专业从业者都会就此贡献出自己的答案。”刘泓志对记者说。

刘泓志指出,以上要点其实引出了自2016年副中心建设以来就一直留存的问题,即如何梳理“都”与“城”的关系。副中心是在已建成区建立新城,难度不同,标准也很高;而核心区多年以来都无法有效地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市民的生活便利性与品质,因此这一次的规划是一次良机,是重新梳理首都公共资源空间配置的难得机遇,更是平衡融合城市生活的原真、展示首都未来形象的重要挑战。这也可以实际回应中央的减量提质要求:减在哪里?提在哪里?毋庸置疑,基础设施才是核心,公共服务是关键抓手。

因此,刘泓志提出,中国的一线,或超一线城市早已进入存量时代,北京应该通过这一难得的“控规”来实现自己特有的城市更新路径设计与顶层设计,尤其是老城。接下来,是机遇也是挑战,规划中谈到的政务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整合——首都如何成为首善之区就是体现于此。“相信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考题,我们要以历史的价值和未来的眼光去慎重回答。”

“以基础设施为导向,我们建议通州沿着京杭大运河再建一个中心”

基于副中心地理区位的客观因素和分散城市压力的主观需求,当年,刘泓志提出了以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方案。该方案最终成为政府项目征集竞赛的优胜方案,刘泓志亦被任命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综合方案副总规划师。

在刘泓志看来,北京通州最初的“问题”是一直被称为“卧城”。即北京作为首都吸引了全中国的资源,许多人因为市内房价太高,选择住到通州,但通州能够提供的工作机会与居住的单元数量完全不匹配。于是,在早晚高峰时可以看到“钟摆式”的通行人潮,早上有20~30万人从通州向市中心移动,下班时,这群人从市中心移动到通州,中间的时间段通州基本上是没有活力的。所以作为一个副中心,它并不是行政中心转移的简单概念,而是希望把通州副中心建设成为一个更宜居的、更全面的城市。而通州已有的环境品质、基础设施,面临的不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而是如何升级、衔接,能够有更高的服务能级,提供更新的服务品质。

刘泓志指出,通州的起源来自于京杭大运河,在历史的过程里,运河其实是这个城市的命脉,也是基础设施。如今我们不仰赖水运,运河功能如何过渡到现代,而不光只是作为一种景观条件,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里面在运河设计方面,还是希望建立人与水更亲密的关系,让过去运河与城市的关系,在现在跟未来都有好的体现。我们保留了原来的一个核心,建议新的副中心里的核心区做转移,有一个新的中心。但是不仅如此,我们建议还有一个未来的中心,都沿着运河。” 刘泓志向记者详细描述了他当时在设计方案中给出的建议。

采访中,刘泓志提出了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即“留白”。他认为,留白的概念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我们相信有些土地资源跟应用没有办法在这个时代完全了解,相信我们下一代的智慧会超越我们,不需要在这个时候做尽(设计完)所有的事情。当然,落实到实际的项目上是非常有挑战的,但我们还是尽力在做。”

刘泓志认为,新冠疫情让人们明白这样一个公共健康事件的影响有多大,但平时又不可能把90%的资源都放在准备下一次大事件上,怎样去平衡好平时跟“战时”的这种资源分配?最好就是为这样的突发事件做出预留,城市设计也是如此。

雄安新区已经设计了自动驾驶道路

刘泓志表示,他的规划理念灵感大多来自于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体验。

刘泓志透露,在雄安的方案之中,他们花了很大篇幅提出如何利用更好的科技,例如自动驾驶,来疏解目前对私家车的需求,因此对道路的要求可能跟现在传统的不一样,停车的方式也会不一样。

“雄安新区已经有设计自动驾驶的设施,包括路面。怎么样从传统的交通模式逐渐进化迭代到未来的模式,能够适应现在与未来的基础设施与城市设计,那才是最大的挑战。纯粹描绘一个美好的愿景,那是容易的,我们下了比较大的功夫,目的不是在描绘未来,而是怎么让未来跟现在可以衔接。 ” 刘泓志说。

责编: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