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家企业转产芯片!芯片大跃进哪个省份最疯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 郭芳 |北京、上海报道

“按照‘谁支持、谁负责’原则,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重大风险的,予以通报问责。”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针对芯片行业当下的乱象作出了回应。

这些乱象包括:一些没经验、没技术、没人才的“三无”企业投身集成电路行业,个别地方对集成电路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盲目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风险显现,甚至有个别项目建设停滞、厂房空置,造成资源浪费。

国家发改委的表态及时而必要。

当“缺芯少魂”这一致命软肋成为美国制裁中国企业的武器,实现国产替代是必然出路。在“国产替代”的呐喊声中,IC(集成电路)产业风口催生出华为海思、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寒武纪等大厂崛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华丽背后的浮躁和泡沫。

大跃进

早在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同时,启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这点燃了全国各地发展芯片产业的热潮,很多渴望“弯道超车”的地方政府纷纷押注芯片产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及名目繁多的补贴与奖励,大举兴建芯片产业园,打造“芯片之城”。

于是各路企业蜂拥而至。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27日,我国目前有27万余家经营范围含“集成电路、芯片、半导体”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相关企业。其中,近64%的相关企业分布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中。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拥有11.7万家相关企业,整体占比达43.02%,位居首位。福建省和江苏省分别位居第二、三位。

2020年增速尤为疯狂。

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以工商登记为准,2020年1月1日至10月27日,全国新增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过5.8万家,增速高达33%以上,为历年最高。其中,第三季度新增近1.9万家。

相当于每天新增逾200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新增近1.7万家相关企业,占比28.02%,位居第一,福建省和江苏省分别位居第二、三位。

而这些新增的半导体企业,并非都是新成立的,不少都是已经营多年的企业,变更业务范围,俗称“转产”。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以工商登记为准,截至10月27日,今年全国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新增即转产“集成电路、芯片、半导体”的企业共超1.3万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转产的相关企业有3800多家,整体占比28.94%,位居首位。江苏省、浙江省和陕西省转产的相关企业均超过1000家,分别位居第二、三、四位。

而从2019年至今,转产“集成电路、芯片、半导体”的企业已将近2万家,即便是西藏也有公司在经营范围中新增了“集成电路、芯片、半导体”。再细究,这些“转行”的芯片公司有不少隶属于科技行业,也有部分企业来自建筑或建设工程、人力资源服务、生物医药、服装、水泥等各行各业。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发布了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规划目标,仅福建、江苏、上海、陕西、浙江等9个省市加一起就有14200亿元。而在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总体规模是7000多亿元。

这被形容为一场造芯大跃进运动。

有业内人士分析,只要将经营范围修改成集成电路相关,就能享受到地方的减税政策或可以方便融资,因此,有些浑水摸鱼的公司想尽办法蹭集成电路热度。“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绝大多数是骗经费。”一位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20多年只做一件事,才算是真自主。”

责编:杨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