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P为未来中日韩自贸协定打下良好基础,中国部分行业产业将迎挑战

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一波三折,谈判进程并不顺利,但在RCEP框架下中日韩打破了相互间的一些市场准入、贸易壁垒和投资限制。

文/王勤(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11月15日,在历经八年46次谈判和19场部长会议之后,以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正式签署,它标志着覆盖15个国家和22亿人口(约占世界的30%)、GDP 总量25.6万亿美元(占世界的29.3%)、进出口贸易10.4万亿美元(占世界的27.4%)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应运而生。RCEP是东亚地区最具“含金量”的自贸区,它对疫情中东亚经济复苏和未来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RCEP: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早在2011年11月,第19次东盟领导人会议一致同意建立“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推动东盟与对话伙伴的全面性自由贸易协议,以建成一个由东盟为主导、与自贸协定合作伙伴形成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协议。2012年11月,东盟与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发表了《启动(RCEP)谈判的联合声明》,标志着覆盖16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正式启动。按照RCEP组建的预计时间表,2013年初启动谈判,2015年底完成谈判并进入实施阶段。

当时,东盟缘何极力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谈判呢? 众所周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东盟倡导多边卷入和实现大国均衡,以自身区域化为核心、多层次推进区域化,并注重在区域一体化过程的主导作用。由于东盟整体经济实力有限,东盟首先要实现自身区域一体化,然后再循序渐进将其范围扩大,否则东盟可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被“吞噬”或被边缘化。

2009年11月,美国推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并将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和越南等东盟四国纳入其中。2012年5月,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式开始。2012年11月,中日韩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2013年3月该自贸区开始了第一轮谈判。

从东盟视角看,RCEP和TPP不会互相排斥,它将成为迈向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平行路径。不过,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则对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化格局产生一定冲击。由于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规模远超过东盟,东盟担忧中日韩自贸区的建成将使东盟在区域化中被边缘化,这也是当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确定之时东盟急于启动RCEP谈判,并将东盟与中、日、韩、印、澳新已建成的五个“东盟+1”自贸区整合为单一自贸区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RCEP谈判的初始目标,就是要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还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多个领域,其自由化程度要高于现有的五个“东盟+1”自贸协议。

从目前已达成的协定看, RCEP属于现代、全面和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协定,它涵盖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电子商务、知识产权、公共采购、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该协定的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将超过90%,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水平高于原有的“东盟+1”自贸协定;采用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支持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采用负面清单作为投资准入承诺,提升投资政策的透明度。该协定最大限度兼顾了各方诉求,在货物、服务和投资等市场准入和规则领域都实现了利益的平衡,还给予最不发达国家差别待遇,帮助发展中成员加强能力建设,以促进该地区的包容均衡发展。

二、RCEP将稳定区域价值链,助力东亚经济复苏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持续低迷,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调整,而世界范围内疫情扩散也对全球价值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它暴露出全球价值链的高度脆弱性。后疫情时代,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重构必将加快,跨国公司将更加关注安全,促进本土化,重视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因素,甚至涉及大国关系的政治因素。

美、日、韩等国家实施了鼓励本国跨国公司从中国回归本土或转向东盟国家的措施,这将对东亚区域稳定的价值链网络形成较大的冲击。RCEP签署后,东亚区内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贸易壁垒和投资限制逐步减少,将有力提振区域贸易与投资信心,为区内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稳定区域价值链和生产网络,扩展区内产业链和供应链,从而带动区域贸易与投资的持续增长。

新冠疫情全球扩散后,东亚经济急转直下,大多数国家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各国消费和投资下滑,国内生产与出口骤降,服务业遭受重创,失业和民生问题凸显。同时,疫情对东亚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也造成较大的冲击,各国的外向型企业生产与出口停滞。

据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8%、-10.2%和-5.8%,韩国分别为1.3%、-2.7%和-1.3%,印尼分别为2.97%、-5.32%和-3.49%,马来西亚为0.7%、-17.1%和-2.7%,菲律宾为-0.7%、-16.9%和-11.5%,新加坡为-2.2%、-13.2%和-0.7%,泰国为-1.8%、-12.2%和-6.4%,越南为3.82%、0.39%和2.62%。

不过,到第三季度一些国家经济出现反弹的迹象,RCEP签署将为东亚经济注入强心剂,国际机构预测东亚有望成为今年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地区。

此外,RCEP将在东亚区域形成一个统一的自由贸易区,促进区域内的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员跨境流动,将协调东亚地区不同自由贸易协定水平不一、碎片化等问题。在东亚经济体中,中日韩三国经济互补性最强,合作前景最广。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一波三折,谈判进程并不顺利,但在RCEP框架下中日韩打破了相互间的一些市场准入、贸易壁垒和投资限制,这为未来中日韩自贸协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将为未来东亚区域合作创造了条件。

三、RCEP: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RCEP签署后,中国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将达到19个,自贸伙伴将达到26个。由于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涵盖众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又通过RCEP与日本建立了自贸关系,由此中国与自贸伙伴的贸易占全部贸易覆盖率将由目前的27%提升到35%。因而,RCEP无疑是中国自由贸易网络中最具“含金量”的自贸区。

现有的 “东盟+1”自由贸易区是RCEP的基础,而在五个“东盟+1”自由贸易区中,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与投资的效应最为显著。

据东盟方面统计,2010-2018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9.4%,区内外国直接投资(FDI)年均增长率为9.4%;日本-东盟自贸区的区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0.6%,区内外国直接投资(FDI)年均增长率为6.3%;韩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5.9%,区内外国直接投资(FDI)年均增长率为5.4%;印度-东盟自贸区的区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4.5%,区内外国直接投资(FDI)年均增长率为-9.3%;澳新-东盟自贸区的区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2%,区内外国直接投资(FDI)年均增长率为-16.8%。可以预期,在未来RCEP发展中中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RCEP的15个成员国中,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FDI)最多,中国还是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所有成员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加入RCEP后,由于关税水平的大幅降低,将大大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维护现有区域价值链的稳定,扩展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从而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尽管中国加入RECP利大于弊,但也仍将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由于我国劳动力、环境成本的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面临来自周边国家的激烈竞争;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将面对日韩同类企业的竞争压力;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的天然优势,将促使我国农业部门和农业技术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