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白血病患儿 四川一高校成立“满天星”志愿者团队

已动员161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血样采集入库,2名大学生完成捐献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在医院的病房里,罗昕泠穿着玩偶熊的服装、头上顶着熊头套,和病房里的孩子依依不舍说完再见后离开;在医院走廊上,这个一米六多的小女生摘下头套,满头大汗。

罗昕泠是西南医科大学“满天星”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在这个对白血病患儿开展人文关怀的团队里,成员们常常轮流换上玩偶装来到医院,组织患儿们喜欢参与的活动,陪孩子们玩耍,也会教孩子们绘画、音乐、基本的课程知识。

这个成立3年多的团队已经从最初的38人壮大到如今的600多人。成员们还深耕社区、医院、学校进行科普宣传,持续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通过团队的努力,目前,已动员161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血样采集入库;西南医科大学已有2名在校学生完成捐献,成功挽救患者生命;今年,又有3名志愿捐献者进入高分辨配型阶段。

关爱白血病患儿 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建立长期互助关系

“其实患有白血病的孩子是很孤独的。”团队成员陈雨婷说,这些孩子们在医院里,除了家人的照顾,医护人员的治疗,很难接触到其他人;即便一段周期的治疗结束,回到家中,孩子们仍处于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里,难以和其他同龄孩子玩成一片。

2017年,西南医科大学一名在校生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见习,看到并了解到白血病患儿的现状后,回到学校,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成立“满天星”志愿者团队,长期为“小白童”提供一对一的人文心理关爱和科普志愿活动。

2019年9月,罗昕泠以志愿者的名义与白血病患儿十七(化名)建立长期互助关系。罗昕泠说,十七是团队服务时长最久的小朋友,也是病房里最小的小朋友,两年时间,十七一共经历了十一个疗程的化疗。

在罗昕泠对接十七以前,是团队另一名成员在负责,由于团队成员面临实习和毕业,无法再继续服务,罗昕泠“接棒”后开始慢慢接触并熟悉十七。一年多时间下来,十七很喜欢这个亲切的大姐姐,姐姐带给她许多新鲜的认知,让她乏味的病房生活增添了些许乐趣和期待。

罗昕泠还很清楚地记得,2019年12月中旬,她穿上玩偶熊服装,为孩子们派送邀请卡和小礼物,邀请大家参加下午的活动。那天,她进入一名小男孩的病房时,病床上躺着的男孩的眼神有些躲闪,当玩偶熊开始说自己是志愿者姐姐时,小男孩脸上绽开一抹笑容,并迅速坐起来,看着玩偶熊、接过玩偶熊递过来的东西。

后来,罗昕泠才知道,小男孩因为化疗,眼睛已经中度失明,看不清楚。那天的派送活动结束后,她觉得很自责,没有提前了解清楚每一个患儿的情况;也觉得很心酸,孩子们的快乐很简单,“即便以后大学毕业,类似的公益组织我仍然会参加,会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初心。”罗昕泠感触颇深。

鼓励造血干细胞捐献 志愿者团队定时定点进行科普宣传

2019年12月14日,因为肺部感染,团队一对一开展的帮扶患儿小英(化名)不幸去世,整个团队特别是帮扶志愿者陷入了莫大的哀伤中。

经过团队一系列的哀伤辅导和生命教育,在志愿者总结会中,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教授刘文君告诉团队成员们,对于很多白血病患者来说,俗称骨髓移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有效方法,也是他们生存的希望,并鼓励志愿者们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

就这样,医学队应运而生。留下一个血样就可能挽救一个生命,抱着这样的信念,2020年1月开始,“满天星”志愿团队成立专门的医学队,志愿者们开始组织走进社区、医院、学校等地,持续宣传促进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样的宣讲也并非一帆风顺,“大家总认为‘捐骨髓’需要‘敲骨吸髓’,非常痛苦。其实造血干细胞采集是通过血液分离技术开展,无损健康的。”

陈雨婷印象很深刻,2020年8月,他们在社区的一次宣讲活动中,一位年轻妈妈牵着孩子,对这种捐献活动表现出自己的疑惑和抗拒,经过志愿者的一番宣讲,这位妈妈从不了解到接受,最后还主动签约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书,“因为我也有孩子,而且我想给孩子做个榜样。”这位年轻妈妈说。

陈玉婷介绍,医学队未正式成立前,造血干细胞捐赠的宣传对象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医学队成立后,每两周就会组织成员到不同的社区、高校等场所进行宣传。宣传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这个团队已经累计签约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书161份。

科普宣传初见成效 2名在校大学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赠

2019年5月22日,在医院打完第七支动员剂后,吴太泳在当天顺利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同年6月5日,李鑫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另一名白血病患者。

这两名西南医科大学的学生没有想到,自己无意间的一次献血行为,会救了不同的白血病患者。而从签订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书、采样、入库、匹配成功,体检,再到顺利捐赠,他们整个过程花了一年多时间。

李鑫回忆,自己的血样在2017年年底入库。2018年10月左右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第一次接到电话没反应过来,还以为是骗子。”李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李鑫给父母打去电话说明自己的意愿,电话那头,父母开明地同意。

“自己的骨髓可以救人,我觉得很自豪也很不容易。”在血样进一步的筛查过程中,李鑫等了两个周还没消息,坐不住的他两次给红十字会打去电话追问结果“怕我没有联系,他们搞忘我了,我这就救不了人了。”

那段时间,李鑫查阅了大量白血病患者的相关资料,他知道自己的血样和陌生人能够匹配成功,只有几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的概率,他换位思考患者的处境,特别希望自己能尽快完成捐献。

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吴太泳也加入了学校“满天星”志愿队,成为旗下医学队的一员,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向大家科普宣讲。

记者从泸州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泸州2001年起启动造血干细胞样本采集工作。到目前,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已经超过1万人,已成功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