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百余厦门人中,就有一位从这所学校毕业!今天,她迎来20岁生日!

在厦门,有一所高等学府,

是用“南洋”命名的。

闽粤方言中,“下南洋”中被称为“过番”, 与“闯关东”“走西口”一样,是中国近代史上人们为了谋生的一种迁徙。而在这所学校的创办者看来,学校必须成为成千上万“不擅长考试, 但会做事”的学子通往成功彼岸的一艘巨轮。

2000年由鲁加升等海内外热心教育的15位学者、企业家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厦门南洋学院,

今天迎来她的20周年华诞!

斗转星移,20年倏忽间。“南洋”的办学宗旨,也在这一次次起航中,悄然镌刻进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

这20年,我们看到了当初那个地处滨北原福达感光厂三栋闲置厂房的简陋校区,也看到了位于翔安区的占地600亩、设计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

这20年,我们看到了学校创办人为筹措资金、招收第一批学生而四处奔走的艰辛,也看到了学校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如今遍布全国各个行业的4万多名毕业生

20年,

值得追寻的高光时刻,

今天似乎已不是重点。

就在不久前,一本《天天向上——从南洋走出的学子们》付梓出版,厦门南洋学院董事长、校长鲁加升在序言第一句便这样写道:“拼搏奋斗才是生存状态与生命价值的要义, 也是南洋英才薪火相传之本真。”站在建校20年的崭新起跑线上,这所以“天天向上”为精神的学校,着眼的正是“薪火相传”,着眼的正是“拼搏奋斗”背后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厦门南洋学院董事长、校长鲁加升。

“走得再远,我们都是从南洋出发的!”在为母校庆生的留言中,许多校友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远行的原点,在他们的心中永远都是这样熠熠生辉。

之所以能放眼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选定了面朝大海的出发点。

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角

厦门南洋学院

厦门南洋学院是由鲁加升等海内外热心教育的15位学者、企业家于2000年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是厦门市“十三五”规划重点扶持升本院校,发展潜力综合排名位列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之首(据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报告(2016)》);获得“中国十佳民办大学”、厦门市“5A级平安校园”“绿色校园”“花园式单位”“市民最喜爱的厦门职业院校”“省级文明校园”等称号。

▲厦门南洋学院校园一隅。

办学特色

“三创”教育

开展“创意、创新、创业”(简称“三创”)教育,致力打造“创新型、创业型、开放型”(简称“三型”)办学特色。

三元制”模式

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建、共为、共享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

三型人才”

培养外向型(会外语、懂外事、懂外贸、懂外交礼仪、知晓国内外形势)、复合型(知识结构多元化,适应多岗位工作)、应用型(学好书本知识,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三型人才”。

再来说说关于她的故事

奋力打拼 特区筑牢南洋之魂

2000年,新世纪的扉页刚刚开启,而这一年,对于离开西北工业大学下海经商的鲁加升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厦门经济特区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一直以来怀揣在他心中的兴资办学的梦想,真真切切地照进了现实。

从“特区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到“厦门南洋学院”, 鲁加升整整用了5年的时间谋划筹措——他既在商海中争分夺秒地打拼,也在为自己的学校勾画最初的蓝图。在庄重写下“南洋学院”四个大字的时候, 鲁加升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那块积压于胸口的巨石被他一笔掀开, 天地猛然间无限广阔。

那一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民办高校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而现在,中国的各类民办院校已近千所。

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如果浓缩到厦门南洋学院的身上,也许能够让人看得更加真切直观。

如今,漫步在厦门南洋学院如画般的校园里,绿树成荫,书香四溢。鲁加升聘请瑞士著名建筑设计师设计,各色建筑呈现流线形现代简欧风格,将校内最好的地段作为学生用地,将最美的景色都展示给学生;教学楼四幢连体磅礴大气,过道连廊媲美会馆展厅;图书馆现代时尚、厚重典雅,阅览室内犹如观景平台;学生公寓格调别致,宿舍楼道好似休闲厅吧;科研实训大楼临街而立、卓然高贵,中庭广场绿草如茵……

此情此景,难免勾起老南洋人的回忆:受社会环境、办学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厦门南洋学院当初从租赁闲置厂房起步办学,以致早期多年的南洋校园散布在厦门岛内四处,化整为零的校园只能勉强栖身,校园建设更是只能停留在腾挪移借,无法整体规划,更谈不上深度建设。

鲁加升很急,因为他肩头,有一种莫名的责任感,因为他深知,能否把这批学生顺利送达彼岸,在于他所打造的这艘航船能否真正乘风破浪。

节衣缩食倾其所有,四处筹资加大投入,鲁加升把全部心血和热情倾注进学校建设,不到10年时间,建成了占地近600亩、耗资近6亿元、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集数字型、环保型、生态型于一体的南洋学院校园。

▲集数字型、环保型、生态型于一体的厦门南洋学院校园。

“这是厦门第一所由个人创办的民办大学。”每当鲁加升说这句话时,自豪之情总是溢于言表。事实上,早在创办之初,他就把学校发展、学生成长与厦门经济特区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我们要竭尽所能,输送实用新型人才,在特区筑牢南洋之魂!”因而在学校进入正轨后, 鲁加升便积极与厦门多家企业商榷,签署了定向人才输送协议,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直接解决了学生的就业之忧,也让南洋毕业生渗入特区建设的每个角落。

创新机制 让每个孩子都成才

临近校庆,鲁加升特别忙,在周末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还一连接了几个电话——其中,竟有学生打来寻求就业指导的。

旁边工作人员悄悄告诉记者,校长特别欢迎并鼓励学生向其本人拨打电话或发送信息——学生不仅能全天24小时直接向其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而且所有问题建议都可在当天落实见行动。在鲁加升的示范引领下,学院全体教职工的手机也是24小时向学生开放。

“人人皆可成才!”这是鲁加升在学校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常常说的一句话。他还说,只有不称职的教师,没有不成才的学生,南洋的使命,就是通过创新教育实践,让“人人尽展其才”。

▲2005级学生王磊(中)在香港举行的“2005亚洲小姐”总决赛中夺得冠军。

▲2006级学生吴捷(右)作为第二届全球外包大会的双语主持人与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DE VILLEPIN)合影。

在厦门南洋学院的理念里,是不是“才”,并不取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在于,其对社会能否做贡献。

翻开学院毕业生名录,人们并不难发现一连串让业内耳熟能详的创业者名字——

郑智勇借助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基金”起步,最终将公司做成在上交中心挂牌的企业,并向学校捐赠100万元设立“慧赢教育创业基金”,鼓励学弟学妹们学习创业。

▲曾获得学生创业基金扶持的2001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郑智勇(右),2010年捐赠百万元在母校设立创业基金。

吴炳辉放弃舒适的工作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一举收购宁波冠军照明企业,被选为“职场英雄”登上全国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舞台做创业经验报告。

李彬创办的好慷在家公司是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家政”公司,不仅员工已有上万名,而且引领家政行业走上“互联网+”的道路,其标准化服务助推规模化发展,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

事实上,对“才”的理解,厦门南洋学院眼里的范畴要宽广得多。记者有些诧异地发现,在鲁加升主编、新近出版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读本》中,连“补袜子”等针线活也被纳入其中。“来到南洋,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鲁加升的话发人深思。

在人才辈出的背景下,厦门南洋学院在全国高校创新推行的“三创”“三型”办学模式,引发诸多关注。这所以建设“不一样的大学”为目标的学校,开展“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彰显“创新型、创业型、开放型”特色,重点培养长于创新创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无人机学院”的学生在操控无人机。

早在2005年,鲁加升就在有关媒体公开提出民办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对策,笃信“大学生创业只有尝试,没有失败”。在此思想主导下,学院拨出专款100万元在全国民办高职院校中率先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校长特别奖”,鼓励在校生一边上学,一边创业。截至目前,这一基金已达到1370万元,已有20余个项目团队入驻“创客家园”。

▲校领导向已毕业的廖江湖同学(中)颁发创业基金。

履行责任 立足厦门服务社会

周末,厦门南洋学院南门,不时有大巴车停留,学校保安说,那是接送学生们去勤工俭学的。

“创新为核,劳动似翼。”这是明确写入办学方案里的。创校伊始,鲁加升便要求学工部门开展以勤工助学为基本途径的劳动教育,以此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时至今日,依旧传承不息。

“现在每逢节假日,都有上千名南洋在校生活跃在厦门的各个角落,或从事志愿服务,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学院学工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些原本被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孩子,99%以上能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原因值得探究。

让鲁加升津津乐道的,还有一个数字:在南洋每年的毕业生中,约有70%留在厦门工作。这就意味着,建校至今,已有近3万名南洋学子成为厦门的建设者。

▲学院实训楼的实训场所之一——空乘模拟舱。

数字彰显着南洋的办学初心,更承载着他们立足厦门、服务特区的社会责任。千千万万学子汇聚,为厦门的高质量发展超越增添了一抹抹南洋亮色。

这样的色彩,最让鲁加升欣慰。在不久前举行的一场全市性的企业家联谊活动中,鲁加升试探性地问在场的284名企业家:有南洋毕业的吗?结果,4个人自豪地举起了手。“占了1/70,而现在每一百多个厦门人中,就有一个南洋毕业生。”鲁加升笑了。

大量合格毕业生扎根厦门,与其背后的一股精神力量紧紧维系。《国际歌》和《爱拼才会赢》,是这个校园里最常听到的两首歌,据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被要求吟唱——声声不息的,不仅是激昂的旋律,更是南洋恒久不衰的拼劲和闯劲。

永不止步 重整行装再出发

今天上午,

一场隆重的校庆典礼,

在厦门南洋学院举行。

20年奋力打拼,终于迎来了丰收时刻。

然而这几天,萦绕在鲁加升心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却是,“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我们实现了吗?”他最终,还是给了自己否定的回答。

就在日前,讲述厦门南洋学院办学经验的专著《在路上——鲁加升与南洋学院》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厦门南洋学院发展历程的生动展示,也是鲁加升创业史及教育思想的全面总结。

作为厦门民办高等教育的“吃螃蟹”者,他是如何评价学校的发展状态的?“在路上!”鲁加升指着这本书的书名,意味深长。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鲁加升看来,这次20周年校庆,也是对接下来20年学校发展的誓师。

▲厦门南洋学院董事长、校长鲁加升。

敏锐地触动时代脉搏,无疑是学院未来的成长方向。近期,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与福建省橱柜业商会、厦门市橱柜业商会共建“橱柜学院”,开发全国首套专业教材;与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公司共建“高水平特种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产学研用厦门基地”;与福建省无人机协会共建“无人机学院”;与北京日煊国际文化传媒公司共建厦门首个“电影产业学院”,与北京智联友道科技公司共建“轨道交通学院”。而几天前,借助中国将在厦门建立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的契机,他们又紧锣密鼓地部署创业对接。

“巍巍中华立东方,五湖四海汇南洋。莘莘学子如雏鹰,立志成才为栋梁。勤奋求实,拼搏向上。海纳百川,勇于担当。”一首《天天向上——厦门南洋学院校歌》今天正在厦门东岸久久回荡,一个学校的奋进序曲早已融入我们这座城市的时代主旋律中。

点个赞!

祝愿厦门南洋学院生日快乐!越办越好!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王元晖 图片由厦门南洋学院提供

编辑:蒋含 值班主编:林燕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