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变迁带动红色旅游发展 梁家河描绘乡村振兴发展蓝图

图片
梁玉金的土特产超市游客络绎不绝,生意火热。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发自陕西延安
革命圣地延安,秋高气爽,沿路随处可见的苹果树长势喜人,一个个红似火的苹果紧簇簇地压弯了枝头,承载着农民一年的丰收和喜悦。
在这丰收的季节,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村迎接着一拨拨慕名而来的游客。梁家河现在是陕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更成为了红色的旅游景点,每天接待无数的游客到这里来感受新时代的气息,感受红色教育的气息。
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随着改革发展,这里成为全国闻名的样板村。如今的梁家河村,已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办起了养殖场;村里山变绿了,环境变好了,产业也发展了,还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
“将延安打造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全国红色旅游风情文化地,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延安市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建成文化旅游强市。未来计划投资千亿元,实施120个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实现产业规模效益倍增目标。”延安市委、市政府对延安红色旅游发展信心满满。
“老梁家河人”的幸福生活
国庆前夕,时隔一年,长江商报记者再次踏访位于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村,又一次见到了我们的老朋友——土生土长的“老梁家河人”梁玉金。再见长江商报记者,老梁夫妻俩都十分开心,热情地拿起红彤彤的大苹果招呼记者品尝。
身高足有一米八的老梁虽然已年近七旬,但仍精气神十足。从2016年7月开始,他在村头开了一家土特产门市部,主要经营狗头枣、紫晶枣、小米、苹果等当地农特产品,生意一直不错。
9月26日,正值中午,一批旅游团组织的游客蜂拥而至,老俩口热情又耐心地解答游客的询问,动作利索地打包产品,计算价钱。
“老梁,我要订10箱苹果,10袋狗头枣,10袋小米发往北京。”常来此批发特产的熟客王先生麻利地写上地址塞给老梁。
“好嘞,一共2882元。”
由于是老顾客,王先生想凑个整数,给老梁2900元,但老梁执意不肯。在店内推诿几次后,最后老梁不得不把这位老顾客“赶”走。
“做生意要讲信誉,绝不能多收客户一分钱。”经营土特产多年的老梁做生意有着一套自己的原则。即便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销售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下,老梁也坚持本着良心做生意,坚决不涨价不减量。
提到今年的销售情况,老梁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愁容,“5月份后才开的门,6、7月份都没有什么游客,只能呆在家里,8月份才逐步恢复正常,游客开始变多。4个月没开张,今年的收入要少将近一半。”
疫情的影响直接导致店里销量下降收入下滑,为了尽量止损,恢复营业后,老梁特意推出了小米酥、脆枣等创新产品,同时还搭上互联网,学会了在网上销售,通过直播带货。
在老梁的一番苦心经营下,店里的生意慢慢恢复到往日的红火。当下,正值丰收季节和国庆旅游旺季,“老梁陕北土特产超市”门里门外再度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老梁和老伴热情忙碌地招待游客购买土特产,生意“火热”,儿媳妇也来帮忙整理卖货,一家人辛苦而又欣慰。
由于待人热情,产品丰富,物美价廉。老梁的店生意一直都很红火。“一年能卖个三四十万,每年净利润二三十万元。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我以前是种地的,现在是上班的。”梁玉金自豪地说。
在梁家河村,像老梁这样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居住环境过上富足生活的村民还有很多很多。不少村民还经营起了农家饭馆,随着梁家河红色旅游的火热,生意一年比一年好。这两年村里还成立了梁家河旅游公司,过去种庄稼的农民摇身一变,现在都成了旅游公司的职员。“现在村民每年都可以分到几万块钱,一个大家庭每年的总收入能有上十万,家家户户都过得十分红火。”梁家河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日子越过越好,梁玉金十分感叹。他说,40年前延安还没有摆脱贫困,人均收入尚不足100元。当时山东、河北小麦亩产可以达到数百斤,延安延川一带却只有70斤左右。“70斤维持不了一个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何谈解决温饱和扩大再生产?”老梁告诉记者,锅里没粮、口袋没钱、吃不饱饭、吃不上肉,是当时延安大多数农民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40年过去了,梁家河已经同延安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光景过好了,平时吃的是白馍、白面、大米,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很多村民买了小汽车,盖了洋楼。”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说起梁家河的变化,梁万金这位土生土长的“老梁家河人”滔滔不绝。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了梁家河的巨大变迁。现在村里沿途都是沥青公路,新开通的高速公路,从延安到延川只需要1个小时车程,明年他计划在西安开一家分店,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梁家河的土特产。
延川红苹果铺就致富路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在延川的山山岭岭,个型饱满红似火的苹果挂满枝头。
“又是个丰收年,我家种的几亩苹果树,到月底就要全部摘果了,正宗的梁家河苹果中秋节前后供不应求,今年预计能有十来万的收入。”纷至沓来的游客围在店门口,对苹果上特制的“梁家河”三个大字赞不绝口,梁玉金夫妇看在眼里,心里感到甜滋滋的。
红彤彤的苹果铸就金灿灿的致富梦,苹果产业早已成为延川的支柱性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据延川县委书记刘景堂介绍,这些年来梁家河大力推广苹果种植,发展专业化养殖,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600元,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和互联网。
梁光前是延安市延川县杨家圪坮镇上大木村人,种苹果已有30来年。如今他家果园里一共有多40亩苹果树,其中挂果的有30亩左右,一年可以收40多吨苹果。
“平均一年能卖个20几万,最多的一年卖过36万。今年夏富士卖了11万多,根据行情,秋富士能卖20多万,秋夏能卖个30来万。” 梁光前掰着指头欣喜地说,对农民来说,这个收入很好了。“我们上大木村总共有800来亩苹果树,平均每户每年的收入都在30、40万左右,好一点的户能达到60来万,以后我们的村民靠苹果能过上好光景。”
“我家种了10亩苹果,去年是每斤3.1元卖的,卖了15万左右,保守预计今年收入也至少在13万元以上。”在杨家圪坮镇上大木村果园里,果农房建宏开心地介绍,自从发展了苹果产业,他家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你们包网,包慢点!”
“没问题,我们都是专业的!”
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大木村里的苹果果园一派繁忙的景象,果农娴熟地摘果、擦拭、包网、装袋、打包,忙得不亦乐乎。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成袋的苹果已经推成了小山丘那么高,村民辛勤地劳作着,脸上洋溢着丰收富足的喜悦。
苹果的丰收和质量也吸引外地客商纷至沓来。“我今年收了1万多斤货,我们延川的苹果特别好,色度好,甜度又甜,到市场上特别受欢迎。”客商刘金才对延川苹果市场销售前景信心十足。
“杨家圪坮镇是延川有名的苹果产业大镇,全镇百分之八九十的收入都来自于苹果,苹果产业要作为全镇的头等大事来抓。在今后的管理中,我们要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把现有的园子切切实实管好,管成群众的致富树;从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围绕苹果产业进行招商引资,配套到产业链上,找一些循环的设施设备、厂家、企业;加强线上线下互动销售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杨家圪坮镇党委书记呼文军介绍,在精细化管理果园的基础上,杨家圪坮镇狠抓苹果后整理,果品、产值都得到很大的提升。预计今年全镇苹果产量达4.2万吨,产值约2.5亿元。
以往提到陕北苹果,大家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洛川苹果,而近两年延川苹果异军突起,也开始在苹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延川县位于延安市东北部、黄河西岸土石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平均海拔850米,四季分明,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很大,为苹果、红枣、小米等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成就了独特的口感和品质,是苹果最佳优生区,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
独特无污染的地理环境+专业的苹果种植方案使得延川苹果富含人体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壳寡糖、钾、钙、镁、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口感清新、甜爽、细腻饱满,适合国人口味。
近年来,延安市延川县苹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面积达到了23万亩,产量达到了12万吨。为了能让果农手中的苹果卖上好价钱,延川县通过延伸产业后整理链条,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把注重苹果生产转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把田间地头混级销售统一分拣、统一包装、冷运冷藏,苹果的效益不断提升。
2018年,陕西果业集团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新建了梁家河苹果产销服务中心,其中包括1.1万吨的冷库和一个选果车间。不仅能存储大量苹果,还节省了生产成本,从这里选出来的苹果也能走进更多高端市场。通过建立精选加工生产线,增加冷藏库和气调库,延川百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切实感受到了苹果产业后整理带来的好处。
延川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慧婷介绍说,延川苹果品质优良、色泽鲜艳、型正个大、脆甜多汁,是当地果农增产增收、农民致富的优选产业,小小的苹果承载着延川县万千果农的“致富梦”。
为了能让果农手中的苹果卖上好价钱,延川县通过延伸产业后整理链条,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把注重苹果生产转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把田间地头混级销售改进为统一分拣、统一包装、冷运冷藏,苹果的效益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延川县苹果面积达到26万亩,挂果面积16.8万亩,建成万亩果园乡镇4个,千亩以上果园专业村66个,2020年预计全县果品总产量达16万吨。
生态变迁带动红色旅游发展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梁家河村党员学习教育基地,几乎每个来这里旅游观光的党员,都会在此集结并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
现在的梁家河已经成为一个全国热门的红色旅游景点,如今这里几乎每天都会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宣扬延安革命老区的革命精神。随着红色教育旅游的不断升温,村里的村民也开起了有陕北特色的土特产店、农家院,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国庆前夕,长江商报公益联盟驱车一个半小时从延安市区来到梁家河村。规划整齐的停车场、干净整洁的售票厅、严谨有序的安检流程、免费的循环进村观光车……进入梁家河后,沿路都是售卖特色产品(当地大枣、小米、水果等)以及纪念物品的小店。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但梁家河形成了成熟的旅游发展模式,也带动了当地交通的发展。即便是旅游淡季,也有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学习。
从水土流失的穷乡僻壤蜕变成红色旅游基地,折射出梁家河乃至延安的生态巨变。
1999年国家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水土治理措施,要求延安人民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美好家园。延安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保留“人均2.5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一项保障措施,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
这一年,退耕还林开始,梁家河是延川县第一批一次性退耕还林试点村。几年下来,梁家河光秃秃的群山上木已成林,曾经灰头土脸的坡坡洼洼披上了绿装,雨过天晴,山头上云雾缭绕座座大坝把几条小沟锁得滴水不漏,坝田仿佛铺上了一张张平展展的毯子,成为村里旱收田、高产丰产田。
“过去一干就是一整天,两天不见日头。”村民王富忠回忆,由于土地贫瘠,王富忠的地里只能产些土豆、小米,而且收成很差。现在,地就在家门口,不用爬山,甚至是开着三轮车、骑着摩托车去种地,而且1亩沟坝地产量顶得上5亩山坡地,省时省力打粮多。对比过去,王富忠感慨万千。
从1999年以来,延安退耕田地1000万亩以上,林草覆盖率逐年提高,延安的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时至今日,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已整整21年了。金秋时节,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披上绿装,坡洼上郁郁葱葱,淡淡的草香在空气中弥漫,沁人心脾。
生态由黄到绿的变迁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成为延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劲推动力。
“仅仅一个梁家河旅游景区,就带动了一百个贫困户脱贫,拉动了上千人就业,贫困户户均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致富!”在对村民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梁家河通过旅游发展不仅带动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
而梁家河村的变迁,仅仅是延川县乃至延安市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黄河沿岸的千山万壑造就了延川县雄奇的自然景观。位于县城以南48公里的乾坤湾镇,拥有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黄河乾坤湾、伏羲码头等旅游资源。在这里,62岁的村民冯永泽经历过两次手术,身体一直不太好,曾长期靠低保和种枣树维持生活,4个子女都在外地打工,无法照顾父母。
2015年,刚刚被确定为贫困户的冯永泽被招聘到乾坤湾镇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做保洁员,每个月有1260元工资。老伴则用政府补助的5万元,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老两口每年的收入将近3万元。
家里脱了贫,冯永泽越来越开朗。“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可能我这人就没了。现在不担心生病,身体好多了,我还打算再干10年哩!”他笑着说。
2018年,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引进专业的旅游公司,将村民闲置的窑洞打造成民宿,每孔窑洞每个月由企业支付200元,闲置窑洞变成了“乡村致富宝”。去年村里的民宿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
为了接待游客,村里把几孔窑洞改为能同时容纳100多人就餐的特色餐厅。去年,34岁的黄燕娃被招聘在餐厅厨房工作,每月工资2600元。黄燕娃说,村里发展民宿,她出租了自己家的4孔窑洞,随后又在餐厅找到工作。“去年还啥也不会做呢,现在有了做小吃的手艺也不担心生活出路了”。
随着收入日益增高,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村民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高端水果,发展起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家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还办起了民间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
这些年来,延安以种植业、养殖业、果业、旅游为产业发展板块,大力推动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奋力建设富裕、生态、美丽、幸福的梁家河。数据显示,仅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就业岗位125个,年接待92万人,带动发展农家乐6家,小卖部23家,农家宾馆3家,创收1300万元;种植苹果981.2亩,带动农户142户,按照农(果)旅融合发展的思路,打造千亩现代果业示范基地,打响叫亮了“梁家河”品牌,年产值110万元;果香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技术和管理,发展万头标准化养殖,带动农户116户;加工业也为就业增收贡献力量。
今年“十一”黄金周,枣园、杨家岭及宝塔山等革命旧址和景区游人如织,川流不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缅怀革命先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延安“红色旅游热”持续升温,收获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在红色旅游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延安依靠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魅力,创建全域旅游城市。11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公告》,共有97家创建单位入选。其中陕西延安市黄陵县入选。
“看时间荏苒,看万山红遍,我要去延安……”革命圣地延安正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老区群众也正借助旅游业踏上致富之路。
图片
印有梁家河字迹的苹果广受市场欢迎。
图片
梁家河村的窑洞新居。
图片
梁家河村风景照。
图片
梁家河村风景照。
本版图片长江商报记者 卢珊 李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