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双12” 备战“年货节”

图片
年度最后一个电商购物节悄然落幕,去年囤20桶豆油的消费者开始“买不动”了,需求端推动供给端改变策略,各大商家——
本报记者
李木双
“悄悄来,快快走”,“双12”刚刚结束,各个购物平台似乎迅速翻篇。记者发现,很多购物平台的商家在促销活动后打出的“促销返场”似乎并没有往年多,一些商家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即将到来的“年货节”。
消费者“双12”购物情绪不高,也是商家选择迅速转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双11’花了将近7000元买了不少东西,到了‘双12’也不知道要买点啥,凑个热闹花了200多元钱买点碗盘。”网购8年的资深买家陈薇今年突然觉得“买不动了”。记者走访发现,与陈女士有一样心理的冰城购物者并不在少数。
商家看轻“双12”,期待“年货节”
刚刚过去的“双11”,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天猫“双11”成交额达4982亿元。京东官方数据显示,京东下单金额超2715亿元。各个购物平台的数据大部分显示出网购的金额刷新历史纪录。
相较于“双11”期间各个网购平台的强力宣传,“双12”的“狂欢力度”似乎一直旺不起来,因为再过1个月左右就是年底的购物促销“年货节”。
“我们今年在各个平台的投放,基本上就是随着平台的活动走,并没有大力宣传,“双12”也不是我们产品的主要销售期。”秋林旗舰店的销售人员王先生告诉记者,店铺的主要产品是秋林集团的饮料产品,每年销售最旺的时间集中在6至9月的夏秋季节,以及过年期间。“夏天天气炎热,过年的聚会多,消费者对饮料产品的需求会比较集中。因此,在‘6·18’和年货节期间,公司会加大销售力度。”王先生坦言,今年“双12”的销售额基本上与往年保持平衡。
相对于饮料的季节性,主营肉质食品的达生旗舰店负责人则认为,“双11”购物狂欢后,肉质食品销量的再次提升需要一个“消化期”。“‘双11’期间的活动力度比较大,顾客购买量不少。根据我国大众的餐饮特点,肉食并不是每餐的必备,因此,我们‘双12’销量并没有因为平台的优惠力度有太大的提升,与往年同期的变化并不大。”与秋林旗舰店一样,达生旗舰店也在备战“年货节”。
与经营食品的店铺不同,经营服装的陈伟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双12”活动,消费者对购物平台的促销手段“门清儿”,都知道服装行业到了年底为了清库存和回流资金,会对上一季的新品打折出货。虽然来店铺购买的人不少,但很多消费者也明白,过了“双12”活动后,店铺为了“清货”,基本还是“特价”状态。为了避免“双12”的快递拥挤,不少买家会选择在年底甚至过了年出手。“当然,受限于服装尺码短缺等问题,一些买家还是会比较早的出手购买。”
全年百次促销活动,买东西不用囤货
“仔细算一下每年大的促销季,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买东西真的不用囤货。”参加了8年各大购物网站的促销节,陈薇说,她“累了”。
记者查询了网友统计的各大网购平台全年的促销活动发现,每个月都有各个主题的促销,除了网友们耳熟能详的女王节、春夏新风尚、6·18年中大促、秋冬新风尚、“双11”、“双12”、“年货节”,全年的各类促销活动超过百场。每个网购平台都在用各种“主题”活动、消费券来吸引消费者购物。对于很多最初被“双11”勾起购物欲的消费者来说,贯穿全年的活动,让人已经没有了囤货的欲望。
“2010年的‘双11’,我一次买了7套护肤品,囤够了一年的用量。那时候,‘双11’是一年中最大的优惠。但是这两年,我基本上是一套护肤品快用完时,到各个平台看一眼近期有没有促销活动。不着急买,价格差不了太多,随用随买,买到的产品都是最新生产日期,不囤货。”陈薇说,她今年“双11”和“双12”一瓶护肤品都没买。“10月份买的还没用完,到年底再说。”
消费者的“疲惫”在商家一端体现得更加具体。“去年‘双12’还有顾客一单买20桶、30桶豆油的记录。今年一次拍5桶都算是多了。”九三旗舰店的经营负责人告诉记者,“双12”不旺,在业内不算什么秘密。这几年的购物节促销活动频繁,除了几个特别的活动,商家几乎只是跟着平台活动搞促销。
“现在的利润点越来越透明,各个平台都在做促销,消费者对原价并不敏感,常逛网络的消费者只对比各个平台的促销价格。一般价格都不会差别太大。”主打日杂品类的网店店主刘宇告诉记者,除了平台活动期间的力度,一些网店还打出活动“返场优惠”,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下来,店里原本想做“走量”价格,被消费者看成了“日常价”,不搞促销活动,消费者就不买,“利润点太低了,有时候还可能赔钱。”今年的“双11”和“双12”,刘宇都没报名。
借助电商平台,乡村小店“火”了一把
相较于品牌店铺和分销商网店销量的平淡。平台的促销活动让主打手工、特色的乡村小店有了借力扬名的机会。卖的是手艺,拥有一手货源的小店,在网购竞争中有着惊人的优势。
“‘双12’这3天卖出将近2万斤酸菜,酱菜大部分卖空。家里正忙着腌菜、补货,要不过年都没得卖了。”小样儿的春天东北特产店负责人李琛璨,这几天忙着打包发货,都没时间吃饭。“双11”的活动提升了流量,“双12”期间,李琛璨的店铺流量比去年翻了倍,流量带来的销量增长,让她有点“接不住”,店里的产品卖空了。
“双11”刚开始,李琛璨家300缸咸菜就卖空了,她将空出的咸菜缸清理出来,腌了4万斤酸菜。开了几年淘宝店,她知道“双12”是淘宝店的大促主战场。果然,12月10日活动刚启动,好几款酱菜就卖空了。“酸菜卖得太快,切丝的现在基本卖完了,好在切丝腌的酸菜生产时间短,过年的时候还能供上货。有些酱菜就比较难了,得过了年才能腌好。”李琛璨告诉记者,根据往年经验,一直到过年,店里的销售量都会比较好。因此,她每年都会报名“双11”“双12”的促销活动,“双12”更是全店都参加促销活动,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记者联系了多家农村店铺,大多与李琛璨差不多,近年来,“手工、绿色、特色”让东北农村店铺借助黑龙江省绿色健康食品的名头发展迅速。这让“家里有地”成了很多创业者的优势。自家种的菜、粮食,“家常”做法,抛开大工业环节的手工产品,吸引了众多追寻绿色健康的消费者。
同时,记者也发现,“卖空”的背后大多是产能不足。受农村小店规模的限制,很多店铺的备货量有限,销售量的提升与产能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李琛璨告诉记者,现在的农村小店确实存在着技术能力不够和人工不足等问题。她和很多同行都在考虑未来的发展问题。目前,她给店铺注册了商标,也在联系相关高校做技术研发。“借助电商平台,我们希望以后可以成为农村品牌,成为东北农村的特色商家。”李琛璨说,她和附近村里的同行一直在研究怎么借助网购平台,发展成为品牌商家。
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