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打工人何时有房?我们算了一笔账

在知名问答平台,“房价”话题共有103万人关注,加上“房子”“买房”“楼市”等关联话题,共有220万关注。
人们围绕“什么时候适合‘上车’?”“房价还会跌吗?”“如何看待xx城市的房价?”等问题发出40万个疑问,渴望有大神能给出一些指引,其中“房价让当代青年有多绝望?”一问吸引3573个大佬各抒己见,话题被浏览2266万次。
从“三四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土地情缘,到“安其居而乐其业”的房子情结,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认为有了自己的房子才“有根儿”,才能实现身体和精神双重“安家”。
但是,买房越来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面对首付、利息、还贷年限大家纷纷变身数学家,试图在万千数据中寻求自己的最优解。灵魂追问:“一线城市,不吃不喝不花多长时间能买房?”
老师说:不管会不会做,先写上一个解。接下来,各位同学,深呼吸,喝口水,我们一起开始这趟残酷计算之旅。
不吃不喝50年=深圳100平
其实解题公式很简单,买房年数=房价/收入,换成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指标就是:买一平方需要的年数=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元/平方米) /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也就是一个人买一平方的房子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把时间拉长,溯回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看看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到底需要付出什么。
图片
(注:国家统计局尚未公布2019数据,时间维度选自2010年至2018年。)
也就是说,在2018年的北京,不吃不喝仙气续命,
一个人年收入的四分之一才能买到一平方格大小的立足之地;
一个约十平方带浴缸的厕所,下班回去可以洗去一身疲惫,那要付出2.5年;
窗明几净的大飘窗,脚下踩着柔软地毯,放满绒娃娃的大床,一间藏满心事的20平空间,要不吃不喝5年时间。
而在2018年的深圳,这个比例更为夸张。“北上广深房价高”似乎人人皆知,但这么捆绑营销似乎对于其他三家不太公平,毕竟深圳始终一枝独秀。
社畜半年,取缔一切消费,恭喜你攒到了一平方。一间100平的房子,要不吃不喝不玩没有任何其他消费,积攒50年。而在中国平均工作年限也才38年,(22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拼死拼活一辈子,也赚不到深圳的一套房。
所以,在中国,买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是一个家庭用半辈子的积蓄和能量,咬紧牙关扶孩子上马的最后一搏。
多年前,成年后还向爸妈一味索取是为人不齿的行为,“啃老族”经受很长一段时间的道德批判,但现在,年轻人可以轻易地说出“房是爸妈买的”“父母给出了个首付”“我爸妈说钱不用还”……社会价值评判标准早已发生改变。
地区一套住房的平均总价与当地居民收入的比值,其实就是房价收入比,它是评价房价是否合理的重要衡量指标,直接反映房价水平与广大居民自住需求相匹配的程度。
“不合理”这个词,已经不足以形容一线城市的房价了,实在是超出正常人可期盼、可达到的范围。
为什么一线城市房价一路飙涨?深圳又为何如此“与众不同”?
一切还要从17年前说起。
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里面提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地要根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程、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
图片
这一官方信号释出之后,相关住房政策同步调转,房子不再仅仅用于自主自用,“国民支柱产业”的功能定位让它有了更多投资价值,中国楼市伴随着城镇化进入黄金时代,房价一路走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买房有多赚钱?
2003年的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2000出头,到2018年的8600元每平米,上涨近4倍。
2013,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与8月相比,9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6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69个城市同比上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同比涨幅均超过20%。《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刘戈在2013年曾表示:在一线城市买房的投资收益率已经远超高利贷。
房价持续暴涨一方面增加人们未来预期价格,“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刺激下,需求越发旺盛,在心理、供需关系、投资投机、房产本源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房价上升。买房不仅意味着居住,更是一份稳健的投资。
据中国央行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显示,房产是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已经明显盖过了其他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高达59.1%,比美国家庭高出了28.5个百分点。
与资产配置重房产相对应的,是房贷在家庭负债中的地位。76.8%的家庭有房贷在身,户均房贷余额为38.9万,占家庭总负债的75.9%。房子不仅体现了家庭的经济地位,更是不少家庭所必须要承受的经济风险。
一线城市常住人口持续增加 住房刚需所迫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广东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14年独占常住人口榜首宝座。
图片
以深圳为例,2010到2019的9年间,常驻人口从1036增长增加到1344万人,增速29.7%。从2015年开始,深圳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均超过40万,2017年,深圳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252.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近62万人,净增量创新高。
图片
作为堪称人才落户政策最友好的城市,深圳不仅提供高额的人才落户补贴,还有各项名义的证书补贴。
科技创新导向的城市渴望人才并且千方百计留住人才是非常合理的。再加上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的政策加持,地位特殊,深圳经济形势喜人且前途一片明。
行业前景明朗+企业优渥薪酬+政府人才补贴,深圳在人才吸引力上遥遥领先。再加上便利的落户政策,人才聚集不难理解。2019年,新引进人才28万,在年度人口净流入中占67.9%。
图片
天下贤士聚集,可有广厦千万间庇护?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张由在深圳工作了一年,优秀的学历和个人能力让他第一份工作就拿到了不错的薪水,但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他有点吃不消。
“我每天所有的情绪和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说起来租来的房子也是家,可是我没有家的感觉,还不如旅馆。”
张由认认真真算过一笔账,年薪25万,除去房租花销开支和给父母过年过节的红包,每年加把劲存16万,在不考虑工资和房价增加的前提下,他还需要存6年。可实际远远不够,因为他觉得工资肯定跑不赢房价。
房价高因为房子盖少了吗?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市场主义,所谓市场配置供需平衡,但是在一线城市烫到发紫的需求之下,供给侧的房产是怎样的呢?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一线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竣工房屋面积整体并无明显上升, 北京则阶梯式大幅下降趋势,上海、广州波动中略有增长,而深圳竣工房屋面积则在小幅波动中下滑。
由于原始基数与土地面积大小不同,在住宅竣工面积绝对值变化上,一线城市各有特点,但是在增速上,却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除2014年四市全部正增长外,其余七年增速均有负增长出现;2016年,一线城市集体“阵亡”,新竣工住宅房屋增速较2015年最高降低98.36%。
深圳,自2015年已连续四年负增长。
图片
需求旺盛,供给不足,在市场主义下房地产行业本就处于卖方市场的优势境地,而它身上的“预期看好”还不仅仅于此,经济产业地位背书更让它有着超越市场赋予的特色能量,毕竟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事关金融行业安全稳定。
在没有归属感的情绪压力和父母的软磨硬泡下,张由开始考虑老家地级市的公务员岗位。9点上班之前,他花两个小时用在复习上,这么高强度地坚持了一个月,又经过漫长的几轮考试面试和政审,他正式向公司提了离职。
“我现在觉得未来是可期盼的,这很重要。”张由认真地说。
“房价贵”呼声日益高涨,与此同时,房住不炒的冷概念越来越火热,房地产行业降温的势头越发明显。
2019年10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深圳市落实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用地供应的暂行规定》,许下“2035年实现170万套住房供应数量目标及市场商品住房、三类公共住房套数4∶6的供应结构”的用地承诺。7月15日,发布楼市新政“深8条”。彰显管控决心;
2020年1月-2月,北京出让土地的总建筑面积达181.3万平米,累计土地出让金671.88亿,占2019年全年(1672.11亿)的40%。开年土拍大戏预示新一年土地与住房结构供应发生改变;
2020年1-3月,上海市以住宅用地成交为主,占比67.2%……
各地都在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化自然也并非一朝一夕。
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乃至居者优其屋,超大城市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图|南方周末研究员 郭倩倩 排版设计|实习生 向玺如 石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