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保险+期货”如何助力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新华社郑州3月13日电(记者孙清清、李文哲)经过3年多的运行,苹果“保险+期货”在提高产业规避价格风险能力、促进果农稳收增收方面作用显著。业内人士建议,可有计划、稳步地将“保险+期货”纳入中央财政奖补,逐步扩大试点覆盖范围,推动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发现“同价” 打造“同果”
“越卖价格越低,价格越低越急于抛售”曾是苹果果农走不出的怪圈。每年10月至12月,苹果集中下树,果农通常急于出货换钱,最终与贸易商达成的收购价普遍较低。因灾减产的年景苹果价格本该上涨,果农也经常卖不上好价钱。
图片
图为苹果期货上市仪式现场(郑商所供图)
业内人士分析,“同果不同价”与苹果产业的区域品牌价值、销售渠道有较大关系,市场缺少公开透明的权威价格,“果农—收购商”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标准化程度低、混级销售。苹果期货的“诞生”,有力促进产业实现“同果同价”。
一是完善了现货定价体系,发现“同价”。苹果期货“不问产地,只问标准”的定价机制,便于所有产区及产业主体参照期货价格,依标定价。目前,不少龙头企业已开始通过基差定价开展现货贸易,陕西、甘肃、山东等地还通过电子屏幕播报期货价格,帮助果农了解市场,提高议价能力。
二是助力产业标准化建设,打造“同果”。苹果期货以国标为基础,结合现货实际情况,对同一批苹果的外观、理化等指标设定明确标准,对出入库、仓储、质检等流程进行规范要求,并借助第三方检验保证相关标准严格执行,有效强化产业的标准化分级理念。
随着苹果期货的不断推广,现货产业更加重视标准化分选分级。记者走访发现,不少企业已开始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流程进行检验分级,还配备了专业检验人员、仪器设备和操作室。
保障价格 激活果农
目前,我国苹果产业整体供大于求,价格步入下行周期。苹果销售没有“最低收购价”等保护政策,果农“靠天吃饭”。在此背景下,“保险+期货”的保障作用更加突出。
图片
图为苹果分选线(郑商所供图)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以来,郑商所已支持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24个,累计投入资金7423.90万元,覆盖陕西、甘肃、山西等11个国家级贫困县,涉及农户3.22万户,承保苹果现货27.36万吨,目前所有项目都已实现赔付。
据介绍,2018至2020年,郑商所苹果“保险+期货”试点平均赔付率分别为81.4%、94.7%、134.2%,在各试点品种中成效最为突出,特别是2020年的13个项目覆盖3省1.64万户果农,采取“县域+分散+农民合作社”三种模式,效果显著。
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昝林森表示,苹果是陕西农业最大的支柱产业,200万农户直接从事苹果种植、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近1000万人。苹果“保险+期货”良好的风险保障能够稳定果农种植意愿,提高果农改善苹果质量的积极性,有助于产业稳健地向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升产业主体应对风险能力
随着苹果产业供求矛盾凸显,巩固优生产区优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苹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苹果期货的定价区域、交割布局、市场培育、“保险+期货”试点都定位于优生产区。
据统计,2020年仅陕西、山东的8家龙头企业就通过套期保值、基差贸易、场外期权、产融结合、实物交割等方式,户均增收(少亏)320万元、多销现货3060吨,有效降低疫情影响,保持竞争优势。
图片
图为郑商所工作人员正在对苹果农户进行生产情况调研(郑商所供图)
随着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保险+期货”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不少地方开始自发复制、推广和创新苹果“保险+期货”项目。
在甘肃,当地政府明确将苹果“保险+期货”纳入中央财政奖补试点,并在2020年扩大苹果“保险+期货”中央奖补试点覆盖范围至15万亩,项目覆盖农户2.95万户,其中贫困户为2.3万户。
受访业内人士建议,在中央财政保险奖补试点及相关政策中,将“保险+期货”明确作为重点支持的保险创新形式,缓解当前“保险+期货”试点推广资金受限问题,更好地助力农民增收稳收、服务乡村产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