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外疫苗接种率低,疾控专家发起研究接种优先级

南都讯一项关于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优先级的专家共识将启动起草。在6月3日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上,中国疾控中心原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杨维中发布了《专家共识·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优先级》的起草消息。
图片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
“我们要把免疫规划以外的几十种疫苗,做一个优先级推荐。”杨维中说。他举例,HPV疫苗最先推荐没有性生活的女性,而等“有钱了、可及性更高了,疫苗也降价了,小男孩也打。”
“我们必须为未来的风险承担责任。你今天不承担这个责任,可能到40岁、50岁就成为一个宫颈癌的患者,”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谈及这一例子,HPV疫苗初期非常稀缺,需要指导不同年龄层的人接种。
这份专家共识所针对的免疫规划外疫苗,通常也是需要自费接种的疫苗,这也意味着其接种率不高。
中国疫苗可分为两类: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又被称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接种成本,因此接种率很高。相关数据显示,主要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总体达到96%以上,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达到99%以上。
历史上,大范围的疫苗接种帮助中国消除了多种传染病。“随着免疫规划,所有这些传染病都是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介绍。
而二类疫苗的接种情况并不理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报告接种二类疫苗共36种,平均接种剂次为783.31剂/万人。这远低于免疫规划内疫苗的接种率。地区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上海最多、辽宁最少,分别为3149.04 剂/万人和165. 98剂/万人,两者相差19倍。
中国已有十多年未将新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9年12月31日,官方曾调整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含麻疹疫苗的接种程序,以提高针对相应疾病的免疫力。不过,这次调整未纳入新的疫苗,包括近年来受到关注的13价肺炎疫苗和HPV疫苗在大多数省份均需自费接种。
将一款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面临哪些挑战?南都此前曾报道,这一过程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很多经费,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有限;国内缺少对疾病负担的研究,以及疫苗接种以后的经济学评价或成果效应评价,难以明晰疫苗接种等。
“我们国家需要一系列的研究,我们缺乏这样的研究,这是我们循症决策方面的问题,”不过王辰也认为,当前情况下可以平移现有研究结果。
有观点认为,应该打破临床医生和预防接种的区隔,让医生承担一部分推广疫苗接种的责任。但张文宏表示,医生广泛宣传疫苗的前提,第一是要做到疫苗可及。“如果这个疫苗不可及、不可支付,这会成为很大的问题。”
针对疫苗接种费用,杨维中在举例时认为,不一定全部由个人承担,“比如医保可以报一部分,或者买保险可以报一部分,自己支付一点点,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疫苗的可及性”。
“要从治病为中心转为预防为中心,如果这方面不突破很难的。”他说。
在杨维中看来,免疫规划外疫苗的接种,涉及到全生命期、所有人群,未来可能更多要自费接种。他认为,接种优先级的判定最主要是疾病防控的需要,并针对各项因素打分。专家共识起草将综合临床、流行病、疫苗、社会学、医保等放多面专家意见。
“我们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获得免疫接种,”他说。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吴斌 发自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