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求课后服务全覆盖!开展课后服务,看看这些学校的经验与困难|校长说

图片
昨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了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以及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有关情况。会上指出,各地各校要充将课后服务作为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作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的重要途径,作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重要举措,确保课后服务全面高质量开展。并要求完善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各地积极探索,截至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但也存在有的地方课后服务时间偏短、有的经费保障不到位、有的课后服务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
课后服务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来看这些学校的经验。
聚力课后“三点半”,盘活资源共发展
作者|合肥市逍遥津小学校长吴晓静
图片
吴晓静
当3:30的放学铃声响起,合肥逍遥津小学的孩子们鱼贯而出“飞”向综合楼,准时参加各自的“三点半课程”兴趣班。这里有趣味盎然的科学馆,赓续传统的国学馆,青春盎然的艺体馆,玩转厨房、品读五味的生活体验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静静地看书,美美地阅读,徜徉书海,自得其乐。
依据《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合肥市逍遥津小学教育集团率先试点“课后三点半公益项目”,并行“普惠托管”“个性化课程”双向服务模式,“普惠托管”:学生安静做作业,老师全程照管;“个性化课程”:学校依托自身办学特色,以生活教育为课程建设基点,从儿童视角出发,顶层设计丰富多彩的“三点半课堂”,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优先面向留守儿童、学困生、特长生以及下午没有家长接送监管的学生,解决了全校近七成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践行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精神。
顶层设计,科学实施,保障优质特色
依托逍遥津小学自身办学特色,以生活教育为课程建设基点,学校对三点半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以六大素养为切入点,以四大馆——“国学馆、生活体验馆、科学馆、艺体馆”为支点,开发40余门特色课程。国学馆以实现学生唱、念、做、打,体验传统“六艺”为课程目标,设有非遗传承、小百花戏曲、民乐、国学雅韵、墨香社、泥塑、剪纸社、灯谜、教育戏剧、博弈棋社;生活体验馆落脚于帮助学生触摸生活,设有DIY工作室、版画、园艺室、摄影社、魔幻厨房、心灵俱乐部;科学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为目标,设有星空馆、科学探究室、科学DV制作、科幻画、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发明、计算机绘画;艺体馆重在强健体魄、艺术熏陶,设有合唱团、葫芦丝、非洲鼓、羽毛球、双节棍、武术、健美操。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公益性、基础性、方便实用、特色发展、共建共享五大基本原则,抓三点:公益性服务解决家长准时接走的难题,以安全陪伴为准则;基础性课程服务于有兴趣学习需求的学生,以培养激发为原则;个性化课程提供给有特长发展需求、有课程品质追求的家长和学生,以特色提升为要则,让课后三点半精准服务于不同群体不同诉求的学生。
图片
优渥师资,外聘内培,实现专业引领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学校建立“3+1辅导员”制度——诚邀专家级辅导员+校内特长教师+社会志愿者团队+教师助教,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既推进校内教师“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又切实解决了“三点半”课后服务师资问题。
理念先导,培养“学科+”本土教师。在任课教师的配备上,学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深入了解本校教师的兴趣爱好点以及特长,以兴趣点为主担任兴趣课程教师。在课程推进中,以多维评价方式,关注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精心设置每门课程,鼓励学科整合,引导教师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从教学成长走向教育成长,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儿童主体,全面提升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学校认真分析、合理界定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计入教师课时总量,纳入绩效考核,学校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内,对参与开展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给予适当补助。
资源盘活,合力打造高品质师资。为丰富课程内涵,提升课程品质,学校盘活各级各类资源,邀约一批专业人员,如:庐阳剪纸非遗传人朱山中老师、国家一级演员欧阳国银老师、艺术学院黄梅戏专业韦京东教授、安徽省书法协会会员胡道金老师、著名摄影人杨子龙等组成学校少年宫专家指导团,又从家长中遴选有品有技有热情的家长志愿者组成家长助教团,共同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
学校对专家团队采用更为灵活的机制,向家长和学生提供“课程菜单”,举办 “招募会”,宣传课程亮点特色,家长自愿报名缴费。学校负责提供场地,保障安全,专家引进课程,保障本校教师和家长志愿者作为助教参与,双师教学,研训一体,互相成就,合力生长。
学校培养出了36名有特长、有爱好的老师,共同锻造高质量的课程,最大限度满足孩子和家长们的需求,切实解除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实现专业的“三点半课程”教育。
多维评价,关注过程,促进师生成长
在“三点半”课后服务课程推进中,学校秉持多角度、全方位评价模式,关注动态过程,重视服务质量。学校特成立课前、课中、课后及活动延伸四个节点的具体行动指南和指导标准,建立学校督察组,对课后服务进行督查评价。通过统一教案本和教师教学设计与自评、生评、家长评的评价表,作为每学期评选、奖励“优秀”的依据。
每学期末,学校成立“管理成员+家长志愿者+学生志愿者”的团队,走进馆室、教室,欣赏学生的成果展示。活动竞赛、互动交流、学员评教、奖励评价等机制,鼓励学生以个性化方式呈现学习成果,既是评价更是推广,让“三点半”成为学生另一个激励自我、飞扬个性的场所。
当然,在实施推进课后“三点半”服务过程中,学校也遭遇了一些瓶颈问题,如:学校场地限制、功能教室硬件条件不完善、混龄班级管理难度大、师资培训再提升……问题就是课题,学校将继续聚力课后“三点半”,盘活各类资源,家校协同,携手社区,为办“最儿童、最幸福、最合肥”小学的愿景蓄力、发力、尽力!
打造让家长满意、学生喜爱的“三点半小镇”
作者 | 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冯璐
图片
冯璐
学校认真遴选合作机构,制定个性化服务课程表,课程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德智体美劳五类,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
学校整体规划南北教学区上课场地,并约谈机构来校勘察环境,提前构思,酝酿设计方案,为课后服务提供环境保障。
在选课前,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课程介绍,让家长对课程、社团了然于心。学校开设了乒乓、田径、合唱、啦啦操、足球、篮球、编程、桥牌、黄梅戏、京剧等社团校队,1035名学生参与;还有硬笔书法、时间管理侦查局、数学智力小游戏、Steam科学实验、拉丁精灵、乐在“棋”中、速滑小将、街舞、民乐、管乐、击剑、美味厨房、户外生存等63门个性化课程,参与人数共计 1304人;一至六年级普惠看管人数 600人……惠及学生占学生总人数五分之三。
图片
图片
在师资配置上,校内社团教师负责体育、艺术、科技社团的训练,普惠看管班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党员为民服务的意识,党员教师率先报名。个性化课程则采取双师教学的模式,组织教学+课堂管理同步进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分教学区安排值班教师3名,负责联系缺勤学生,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巡视。从管理到值班到授课,层层落实精细化管理。
图片
下一步,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将建立党建引领、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校内课后服务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将三点半课后服务工作打造成五育并举的综合平台、家校共育的结合平台、教育改革的实验平台、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精彩课程,实现“全覆盖、全面化”的育人功能,真正打造成让家长满意、学生喜爱的“三点半小镇”。
苏海峰:项目清单,解决课后服务“上什么”的问题
作者 |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校长苏海峰
图片
苏海峰
“课后服务”是张家港市东莱小学“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当地师生家长都亲切地称之为“四点半学校”。该项目由政府安排专项经费,百姓无需承担任何费用,每学期惠泽全校70%以上学生家庭,近4年来已累计服务近万人次。4年的探索与实践,让学校和教师实现了从“负担”到“担负”的思想蜕变。
课后服务的核心在于项目清单设计,重点聚焦孩子的延时看护和特长发展。延时看护是为了解决家长“接送难”问题;特长发展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体艺特长。学校对于课后服务项目清单的研究规划,需要基于区域特点、生源特点和百姓的现实需求。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东莱小学地处张家港市乡镇,学生一半是本地居民、一半是新市民,存在“接送难”问题的家庭不多,但后进学生的学业辅导需求却催生出大量晚托培训机构。根据我校调查数据,多数家长支持将“后进学生学业辅导”纳入课后服务项目清单。
图片
《意见》强调: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学校不能借“课后服务”之名行“变相补课”之实。丰富课后服务项目清单,给予孩子更多选择余地,学校要遵循“两自愿(家长自愿、教师自愿)一免费”原则:如课后服务中的延时看护,我们倡导教师在看护时兼带学业辅导(纯粹看护是对教师资源的浪费),同时开设篆刻、书法、传拓、跆拳道、舞蹈、合唱、科普剧、经典诵读等项目,每个项目的组织频率为每周1~2次。
在课后服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选择:周一(延时看护)、周二(跆拳道)、周三(延时看护)、周四(跆拳道)、周五(打击乐)。在这样的课后服务清单中,学校不仅避免了“变相补课”,还切实减轻了农村城镇家庭的教育成本。
“智慧城”为“三点半”服务提质增效
作者 | 合肥市新城小学副校长冯璨璨
图片
冯璨璨
据《合肥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课后服务要覆盖全市各中小学,各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作业辅导、课外阅读、手工训练、体育艺术培训等活动。在这样的要求下,如何通过课后服务来满足家长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成为各校下一阶段工作的核心问题。
合肥市新城小学在“我们与世界只差一个精彩的你”办学理念引导下,立足课程建设,升级现有“智慧城”课程,建立个性化的课后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了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质量。
“三点半”课后服务不应止于辅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更要好好利用学生在校时间,丰富其成长体验、发展其兴趣特长。学校在落实课后服务的工作过程中发现,特色课程育人目标与课后服务内涵价值具有一致性。新城小学在课程建设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因此将已有特色课程融入了课后服务,既促进了学校课程与课后服务工作的协调,又提高了学校教学的服务质量。具体特点如下:
校内课程资源丰富多元——新城小学的“智慧城”课程围绕“培养朝气蓬勃的精彩少年”育人目标,开设语智园、数理园、科创园、艺美园、健体园、社交园六大课程模块,并在每一模块添加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经过5年的不断发展,我校又延伸打造了语文、数学、英语、击剑等学科课程群,将学校成熟的特色课程引入“三点半”服务,既丰富了课程服务资源,又确保了教学师资的质量。
服务与办学特色深度融合——合肥市新城小学是安徽省击剑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学校,体育教研组现有国家一级运动员1名,二级运动员2名, 击剑专职教师2名。作为“击剑”特色学校,我校有着丰硕的击剑教学成果,因此在打造“普惠性”课程时,将学校已有的击剑课堂、社团进行扩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深度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与特长。学生在击剑课程的学习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锤炼了机智、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
分层走班激发兴趣特长——“智慧城”课程形成了包括社团、节日、专题、学科在内的立体学习平台,涵盖语言、体育、科学、艺术等方面,以师生共同走班作为教学补充,现已形成各学段主题大讲堂 80多个,为学生六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近 20 个不同学科的讲堂,大大拓宽了其学习视野。我校还建立了语言、艺术、体育、科学四类社团近 20个,配备辅导教师 40多人,利用课后服务“三点半”的时间,科学安排社团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特长能力。
图片
合肥市新城小学在具体落实中将课后服务工作与学校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放大了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出了双方的强大优势。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寻找特色课程育人目标与课后服务内涵价值的共同点,提升课后服务的育人实效。该项工作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不仅满足了其个性特长发展,还把教师课程建设路径和课后服务意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还将办学特色与特色服务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从家长需求出发,减轻家长负担,提升服务质量。这些操作不仅满足了“三点半”课后服务的理性需求,更促进了学校的多元化发展,为课后“三点半”服务提质增效。
“1+x”,让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作者 |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志和小学校长孔伟
图片
孔伟
教育部于2017年首次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让“课后服务”进入大众视野,也让这一概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经过校级领导班子反复研读和在学校范围内的多方意见征集,我校于2019年3月率先启动,成为县域内最先着手课后服务工程的学校,我们的课后服务案例还被合肥市教育局选为优秀范例发布在网站上。
图片
优化方案,提质增效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后服务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改进。
内容扩展——我校遵循“学生自愿、家长委托、学校统筹、相对集中”的原则,整合资源、优化师资,从开始的作业辅导,扩展到包含自主阅读、体艺社团活动及校外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内的系列课后辅导项目,不仅减轻了家长负担,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精耕细作——学校特别组建了课后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及管理制度、设计课程、制定考核标准,同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调整普惠托管课程的内容、指导方案等。此外,领导小组还安排了轮岗值班,以处理好突发事件,兼顾课后服务宣传等工作。学校重视课后服务活动开展的成效,从师资调配、课程设置、经费保障、人员考察、经验推广等方面进行针对性、阶段性地调整,不断优化工作,切实做出成效。
延长时间——因学校位于草莓之乡,学生家长多为莓农。为培养可爱的草莓娃娃,我们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将课后服务时间调整为两课时,确保学生能够在六点前放学。这样的做法解决了农村家长接送难、辅导难的问题,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和认可。
成效显著——我校课后服务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从初期的仅50%左右学生到如今的全员参与,这些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有目共睹。
活动多元,丰富成长
我校积极创新课后服务模式,结合校情摸索出“1+x”模式——“1”即任课教师在室内引导学生自主复习、预习和阅读,组织学生做作业,并进行面对面答疑与辅导;“x”指学生在课后服务期间自选兴趣课程或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起初,学校在一年级设立了体育游戏,在其他年级设立了足球、篮球特色项目。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发展学生特长,我校将击剑、古筝、街舞、泥塑、书法、乒乓球、信息技术、绘画、象棋等社团融入课后服务课程,还于2021年初率先在全县范围内组建了男女射箭队。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中共合肥北乡支部战役纪念馆、杜集鸟岛、五七干校等纪念场馆,鼓励大家参加垃圾分类进社区宣传等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这些辛勤付出,是为了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扩大其认知领域,开阔其视野,激发其创造能力,让这些孩子能够“做有志少年 成和乐人生”。
虽然在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志和小学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但我们始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在完成新时代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的进程中,志和小学永远奋进在路上。
开展课后服务,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作者 | 合肥市东元家园小学校长沈逢云
图片
沈逢云
课后服务是一项为民惠民的好事,合肥市东元家园小学自2018年9月开办时就开始安排教师无偿对中午在校参加配餐的学生开设下午的课后托管服务。因当时的条件限制,只开设了一个班,服务时间也只是放学后的一个小时之内,但参加的学生有五六十人,说明这项服务是家长们十分需要的。
今年,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政策和经费上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从3月1日起,我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课后服务,自愿参加,时间延长到放学后一个半小时以上。信息发布后,报名人数陡增,据统计,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达540人,约占全校学生的92%;其中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数有460人,超过在校学生数的75%,开展这项工作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也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目前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有阅读作业班和少年宫社团活动班。阅读作业班以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和课外阅读为主,老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少年宫社团活动班开展了艺术、体育、科普为主的各种活动,共开设17个班,每班每周2节课,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我们把课后服务的100分钟时间分两部分,前半段时间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为主,后半段以阅读和活动为主,这样即让大部分学生家庭作业不出校,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活动。
学校开设课后服务,解决了许多家长的后顾之忧。希望政府能持续对此项工作进行投入,为学校丰富课程内容、做好服务管理提供经费支持,将此项惠民工程做得更好。
图片
合肥市东元家园小学合唱社团在上课
以“服务”作为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关键
作者 | 合肥市竹溪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陈忠心
图片
陈忠心
在“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合肥市竹溪小学以“服务”二字为关键词,以学生和家长为服务对象,针对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提高服务质量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思路。
满足差异化需求——家长们对于“三点半”工作的需求多种多样:有家长希望学校提供“一对一”的课业辅导,还有家长希望课后服务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为主。为满足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学校结合家长的意见和学生的喜好,引进了优质的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开设了晚托班、乒乓球、主持人、书法、机器人、围棋等课后服务课程,尽可能地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破解管理难题——合肥市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家长需求多样,矛盾更为突出。对于竹溪小学而言,教室只能满足常态化课程使用,无法保证课后服务的活动空间。
为解决活动场地问题,竹溪小学精细安排,进行了分级管理:在学校中规划出12块区域,兼顾常规体育课、课后服务和社团训练。实行教室滚动使用,可实现课程之间的无缝对接。
解决了户外课程的场地后,还需“见缝插针”地安排好室内课程场地。同时确保错峰放学、学生离校有序衔接,因此从下午三点半开始,学生便分批次离校。
竹溪小学的课后图书馆面向3-6年级开放,实行开架式自由阅览。学生的借阅时间定在中午12:30-13:30、下午15:50-16:30,其中中午的时间段由值班教师管理,下午则由班主任负责管理。
在校园足球训练的课后服务活动中,我们将队员按照年级、性别分组,分层有序地进行训练。我们还会按照学生年龄来调整训练时间——低年级队员放学即可训练,高年级的训练时间安排在五点半以后。
改进意见——首先要聚焦课程质量。“三点半课程”质量不高的原因在于没有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基于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三点半课程”指南》,指导学校有效解决问题。《指南》要厘清“三点半”教育的内涵和边界,完善课程教材的相关标准要求,从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等角度,对“三点半”课程教材提供细致分析。
其次要健全课后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制定课后服务质量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明确评价指标和评估方式,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对课后服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进而彰优、罚懒、汰劣,以保证课后服务的健康发展。
此外,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使其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比如开发课后延时服务平台,实现在线申请、自动统计、自动编班、离校告知,大大提高课后延时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图片
竹溪课后服务 围棋社团
聚焦课后服务,打造阳光教育
作者 | 合肥市长丰县北城力高学校校长杨圣基
图片
杨圣基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忙于工作,无法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以前家长将孩子交给“小饭桌”进行托管,造成了严重的学生安全问题,也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一项“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
结合课后服务相关政策,我校实行“普惠托管”与“个性化课程”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模式。
学生课后服务遵循“家长自愿,校内实施,有效监管”的原则。第一,是否参加课后服务,由学生家长自愿选择。学校事先征求家长的意见,主动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在自愿的前提下,由家长向学校提出书面委托申请,并报名登记。第二,课后服务安排在校园内进行,合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和设施,无偿提供校园内教室、运动场地、功能室等场所及其它后勤安全保障。第三,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严格的考勤、监管措施,切实保障课后服务学生安全。
结合学校特色,科学制定课程
“课后服务”针对一至九年级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个性化发展、教育教学任务的不同,本着对学生安全监管、发展个性、培养兴趣、提升能力等方面进行。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作业辅导、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等,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
北城力高学校结合学校特色,科学制定课后服务,形成 “普惠托管”与“个性化课程”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模式。为更好地落实,采用分年级实施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一、二年级的学生课后没有书面家庭作业,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学校在低段学生重点开设阅读、练字、手工操作、体育艺术活动、团队活动等。教师结合自身特长自愿报名,通过年级组统一协调,开班授课。小学中高段学生以及初中生,以作业辅导为主。保证学生在学校基本完成作业,回家后可以自行选择学习。学校还开设了个性化课程,本学期开设了戏曲、街舞、科技创新等个性化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
丰富多彩的课程既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也解决了家长接送难题,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
团队协作,保障课后服务的实施
为了保障课后服务的质量,学校前期对全校教师的特长、技能进行摸排了解。根据教师学科特色、个人特长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置相关课程。主科老师大多进行学科辅导,艺体类老师主要开设个性化的课程。教师尝试设置形式多样的课程。例如我校二(6)班班主任带领学生打非洲鼓,并在校文艺活动中获得好评;结合传统节日,开设相关课程,带学生包元宵、做面灯、包粽子,将传统文化与课程相结合。同时学校领导、年级组长加强课后服务值班,将优秀课例及时与教师分享,及时对教师进行表扬,也极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
自开展课后服务一学期以来,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安全问题也同样有了保障。然而,仍有一些困难,如:课程形式还需要再完善,缺少艺体、科技创新类的专业教师,急需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学校的教学辅助设施难以支持孩子的活动,各功能教室场地有限、器材有限。
今后我校将积极与外校兄弟单位及社区等沟通交流,为我校课后服务工作注入新鲜血液,拓展课后服务资源。我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我校课后服务工作将更加精彩、更加丰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搭建有利平台。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