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牙买加短跑这么厉害?人种?No!

又是牙买加!今年东京奥运会上虽然没有尤塞恩·博尔特(Usain St Leo Bolt)闪电般奔跑和“弯弓射大雕”的身影,但牙买加选手还是俯视群雄,勇夺众多短跑项目的奖牌,包括女子100米金银铜。实际上,从2008北京奥运会开始,历届奥运会女子100米的金牌一直是被牙买加选手所包揽。

一个不到300万人口的岛国是如何做到这奇迹的?

人种?基因?岛上泥土里所含的特殊元素?

虽然有各种猜测,但英国Brighton大学Yannis Pitsiladis教授等人的研究否定这些尤其是“人种论”的猜测。因为同出非洲一个地方的黑人在巴西要更多却没有出现短跑人才井喷的现象。那么牙买加世界一流短跑选手辈出的秘诀又是什么?

简单回答:社会或“后天”因素。

更体育专业一点的回答:牙买加建立了一套特殊的参与和“选才”系统让有跑步天赋的青少年一个不漏的进入这个系统进行大浪淘金。

原来19世纪末英国人(牙买加是其殖民地)把田径介绍到了牙买加的学校。牙买加的开国之父N. W. Manley 自己就是个运动员,他因此极力推进田径运动。早期在世界比赛中在短跑上的成功(1948年伦敦奥运会上男子400米第一和第二都是被牙买加运动员包揽,上图)更加激励了年轻人对田径的热爱。

牙买加很穷,跑步(不需要任何设备)是年轻人“脱贫”的最佳途径。

最重要的是每年牙买加全国的中学生田径冠军赛(The Inter-Secondary Schools Boys and Girls Championships; 简称The Chapms),能吸引到三万多需要买票入场的疯狂观众,加上电视转播,是青少年运动员能一举成名的盛会,也导致短跑是青少年的首选运动项目。

尤塞恩·博尔特在他的自传里也说是“The Chapms”造就了他,因为如果没有吸引人的The Champs,以他的身高和体能,他很可能参加其他运动项目了。

其实黑人人种有体育天赋的说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作家Jon Entine (2000)曾经就这一主题出过上面这本专著。

但体育人种论很快就被现代的DNA和基因研究所否定。美国作家David Epstein在他的《运动基因》一书中疾呼:“We are all Black (sort of)! 我们和黑人没有差别!”

哈佛大学Lieberman教授对肯尼亚盛产长跑人才的Western Rift Valley地区进行过研究也发现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儿地处高原,非常穷,大多数孩子都是早上赤脚跑到学校(注意他们赤脚跑时是脚尖先落地,帮助缓冲,关节不容易受伤),一天下来连走带跑可高达7-10公里之多;孩子们参加长跑也多是为了谋生或找出路,所以训练异常刻苦,但退役后很少有人继续跑。

在奥运会体操和游泳运动员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黑人冠军,也证明了人种与运动项目的成功没有关系。

中国的田径界也素有“中国田径项目不行是因为中国人肌肉质量不行”的说法。1982-1985年间(我当时在上海体育学院读硕士研究生),在导师中国著名运动生理学家陶心铭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对这个问题从肌纤维角度进行了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三年研究生的“修炼”对我来说可谓受益无穷。当时我亲手就做过100多例肌肉活检!现在每每回到国内讲学,还时常受到当年受试人的“声讨”:你挖过我的肉!

结果发现,有的中国运动员有很高百分比的快肌纤维(适应短跑,爆发力项目),有的则有很高百分比的慢肌纤维(适应慢跑,耐力项目)。我们当时的结论就是:不是中国人的肌肉质量不行,而是我们的训练方法落后!后来中国在田径项目上的突破,包括苏炳添这次奥运会的卓越表现,都间接佐证了我们当时的结论。

简言之,牙买加的短跑“天才”是后天生成的。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每一个人群/种。中国运动员在速度、力量、耐力上表现出来的相对劣势完全是因为缺乏后天环境和应有“刺激”所致。只要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体育参与和成长的“生态”大环境,以中国人口之庞大基数,体育天才大量涌现将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