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用党建引领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伍屹然 高筝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 肖洋

“大家跟着我的动作一起来,一、二、三、四……”每天早上8点,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党员志愿者莫色伍加木都会在广场上领跳广场舞。

“有志愿者教我们跳广场舞,既能健身,又让人开心。”跳得满头大汗的田阿支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脸上洋溢着别样的幸福。

如今的凉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高楼林立、治安良好,马路宽阔、绿树成荫,农贸市场商品琳琅满目,新修的学校书声琅琅,扶贫车间内一片繁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锻造党建“主心骨” 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治本之策,是打破凉山边远落后、群众贫穷困苦瓶颈的战略之举。

然而,集中安置点的后续产业如何发展,村民如何实现自治,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如何发挥,这些都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治理与发展最为棘手的问题。

为做好搬迁安置点治理与后续发展工作,凉山州委要求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建引领,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普格县在各集中安置点创新建立功能型“萨啦”党支部16个、“萨啦”党小组18个、“萨啦”党建工作服务站4个(“萨啦”为彝语,“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之意)。在“萨啦”党组织的牵头引领下,全县43个集中点上团委、妇联、民兵等15个群团组织相继完善成立,红白理事、治安联防、环境治理、矛盾纠纷调解等7个社会组织也日趋成熟,并同步建立31个“网格化”管理体系,配备“网格员”31名,真正推动多元共治。

甘洛县以15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重点,健全“1+3+3+X”党支部领导小组的群众自治机制,用好党员、民兵、妇女“三支队伍”,建好综治联防队、红白理事会、调解委员会“三个组织”,并由党员担任责任人,临近居住的10-20户推选“网格员”定期向村支部汇报联组联户、群众教育管理情况,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每家每户。

美姑县坚持党建引领,实行“一个核心、双线联动、三方治理、多元共治”的“123+N”治理模式,以党组织为核心、加强党建带群建,建立社区妇联、共青团和民兵等群团组织,建强关爱儿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阵地。

通过“党建+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体系建设,凉山州已探索出“一核多元”共治共享之路。

健全社区“服务网” 居民享受幸福新生活

“社区党支部吗?我是41栋2单元吉克打莫,我的妈妈脚肿了想带去县医院检查,家里面只有我一个人我抬不下去……”

“好的,你等一下,41栋党员责任人阿苦尔拉马上到您家!”这是昭觉县沐恩邸社区为居民开展“点单化”服务的一幕。

“像这样的‘点单化’服务在我们社区受到大家的点赞支持,作为一名党员,我加入了‘接单’队伍,现在已经接了13单。”沐恩邸社区居民党员甲拉布曲笑着说到。

从今年3月以来,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党总支开展了“群众点单—支部接单—责任人接单—较为验单”的便民服务,群众有困难,只需要打一个电话,社区就会安排专人上门为他们排忧解难。

“我今年81岁了,从来没有吃过生日蛋糕,今天感谢社区党组织把我们组织起来集体过生日,我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共产党!”。布拖县依撒社区居民阿根木则激动地说。

7月1日,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布拖县依撒社区为60岁以上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与党共庆生。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社工和志愿者为老人戴上生日帽,共唱生日歌,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温暖的笑容。

除了这些暖心服务,凉山州针对跨区域集中安置带来的办事难、就医难、入学难等问题,不断健全教育、医疗、文化等便民服务体系,全面落实以迁入地为主、迁出地配合的民生保障落实体系,主动为人户分离的搬迁群众办理居住证,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服务。搭建社区党群服务平台,开设户籍管理、社保、医保、水电气费交纳等服务窗口,推行“一站式”服务。为社区配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结合火把节、彝历年等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扭住增收“牛鼻子” 群众大步迈上致富路

“坚持把就业增收作为首要之举。”4月1日召开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工作推进视频会明确,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发展产业吸纳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

“以前外出务工都是自己找工作,总是担心最后拿不到钱。这次是县上组织出去的,再也不用担心拿不到钱了。”来自雷波县谷堆乡洛戈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牛枯金里,已经在宁波一家电子有限公司务工将近1个月了。

外出务工是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可行的办法。今年,凉山以“春风行动”为抓手开展劳务输出,上半年组织4.8万人外出务工。同时,建立了凉山州驻外农民工党组织84个,设立东莞、佛山、沈阳、宁波等9个凉山驻外农民工工作服务站,持续做好跟踪管理服务,为外出务工群众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喜德县彝欣社区,华联综合批发超市内,几个货架上满满当当全部摆满了商品。麦吉机器正是超市的老板,他依靠社区的帮助指导,去年3月超市顺利开业。

“每个月收入四五千元,比外出务工收入稍微少一点,但在家里能照顾到孩子和老人,挺好的。”麦吉机器满足地说。

麦吉机器的妻子孙吞底莫也在社区幼儿园当临时工,每个月也有1500元的收入,同时也参加了“树新风 助脱贫”彝绣培训,利用闲余时间也能通过刺绣挣到钱。

为了能让搬迁在家门口就业,凉山州深入实施“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行动”,开展彝绣、砖工、焊工、水电工、种养殖技术等培训,累计完成劳动技能培训6.7万人次。学员学成后,社区会组织帮扶单位联合多家企业,来到社区举办招聘会,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增收。

通过产业培育,建设“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加大扶贫产业发展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鼓励群众发展彝绣、漆器等民族手工业,利用产业扶持基金和产业周转金开展创业。统筹扶持资金、集体资产和土地、林地、荒山等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加大群众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占比,社区居民的致富路子宽了,钱袋子也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