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让“九寨沟蓝”依旧 成都科研团队这个“首创”为震后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摄影 柴枫桔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自2017年发生地震后,九寨沟便进入了一段历时较长的修复期,在2019年时曾短暂开放,后又因自然原因闭园维护,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9月28日,九寨沟宣布全域开放,补了个“全妆”归来。
图片
4年等待的背后,还有多方的努力和坚持。在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孙庚和其团队,参与守护着九寨沟独有的色彩。
总结起来,孙庚及团队主要负责修复的,是九寨沟的“绿”和“蓝”。“绿”,即为震后山体裸露的岩壁增绿,“蓝”,则是让九寨沟蓝色依旧。
就地取材顺应自然规律
以“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的修复原则
几年来,九寨沟的修复工作一直遵循着“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的原则。孙庚强调,所谓“自然为主”,并不能完全以字面意思简单来理解。
“自然的演进当然不需要过多人力的干涉,但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九寨沟而言,因其自身独特性和稀缺性,修复中一定人工的干预是必要的。同时,震后产生了很多地质灾害隐患,会对游客构成威胁,必须要通过人为干预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
从更为专业的角度来讲,孙庚表示,像火花海景观,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去修复,会因为水文力学的原因,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毁坏。“一个接一个,影响到周边的海子。”
那如何做好“自然恢复”?自然恢复,就要顺应自然。孙庚表示,首先团队在修复过程中所使用到的一切材料都是选用的自然的、当地的物种。
“比如,我们利用都是利用当地的乡土物种,乔灌木、苔藓等。”孙庚介绍,地震后景区形成了大面积的裸岩边坡,位置较高,倘若要对裸露部分进行乔灌木或者草种的种植,并不符合自然规律。经过讨论后,团队最终决定移栽苔藓到裸岩上。“因为苔藓既是植物群落原生演进的开始,也有融岩成土的作用,且在景观上并不突兀,能融入绿色的自然环境。”
图片
用于修复的苔藓也是就地取材,且能够适合在裸岩上生长的。为了获得大量的苔藓“材料”,团队还运用了快速繁殖技术,并特别研发了一种新的、纯植物源的栽培基质。“其实有一般的化学胶可以将苔藓‘粘’在裸岩上。但化学基质有毒性,苔藓在上面没法生长,我们研制的栽培基质可以为苔藓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具有非常强的保水保肥能力,而且可以将苔藓牢牢地粘在裸岩上。”
苔藓栽种后,后续还需继续监测。孙庚解释,因为苔藓适合阴湿环境,如果放到阳光直射的环境,是否长期保持绿色的状态,特别是否能够经受一个冬季的考验,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效果评估。
据悉,去年年底前,该苔藓种植修复项目已经通过了两次专家的评审预验收,效果良好。孙庚表示,除了九寨沟,未来在一些矿山,或者工程创面的修复中,这样的技术模式也可以进行复制。“我们就是要做好示范,在不断的试验后,能够进行下一步推广。”
首次将湖泊颜色进行“定量化”
为“九寨蓝”的修复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对于大多游客而言,九寨沟以“水景见长”,那一汪蓝色的湖水最是让人流连忘返。在震后修复工作中,湖泊景观的修复和保持也是孙庚团队的工作重点之一。
“但能直接在水中完成的工作十分有限,主要的修复途经是通过岸上的植被修复,来恢复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维持湖泊的水文循环。”孙庚表示,地震导致岸上树林毁坏,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很多。“九寨沟的水是钙化景观,水里钙化过程必须要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来源于岸上的潜流,同时潜流里必须要保持二氧化碳浓度,维持钙化沉积,所以维持岸上的水源涵养能力很重要。”
此外,还需要维持正常的水环境。“要让池子里的水维持一个贫营养的状态,养分太高不利于钙华沉积。”因此,孙庚表示,修复中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加强水文和水环境的监测。
水色作为湖泊景观重要呈现部分,自然也是修复和保护的工作重点。影响湖泊的水色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浊度,水中总氮总磷等养分含量。
“在降雨过后,泥浆入水会使得湖泊的浊度上升,外围一些有机质的加入可能带来总氮总磷的变化。甚至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向水中投入垃圾都可能会通过影响湖泊生态系统间接地对水色造成影响。”孙庚表示,这些方面都是可以依靠人为的管理与监测来进行干预与保护,使得水色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
为了让湖泊保持蓝色,而且是“好看的蓝色,不深不浅”,孙庚及团队还通过高光谱设备,并结合室内水化学分析方法,首次将九寨沟喀斯特湖泊颜色进行定量化。“其实就是得到一个决定水色的参数模型。为了完善该模型,我们几乎采集了每个重要湖泊的相关数据,并对照高原上一些湖泊的数据,对比研究水色为何不一致。从而找到影响机制,湖泊的颜色受到了哪些生态因素的影响,相关的程度是多少。”
孙庚介绍,影响水色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钙化沉积的微颗粒,形成的光散效应。“你知道棱镜,一旦有了光照射后,反射和折射出的最多的就是蓝色。那些微颗粒在水中,就相当于无数个棱镜。”同时,他指出,能够折射出蓝色的颗粒都是保持在一定粒级以内,如果随便扔进一把沙土,那只能影响湖泊的纯净度,使其变浊。另外,显色的有机物质含量也是影响水色的因素之一。
孙庚团队不仅揭示出九寨沟蓝色喀斯特湖泊颜色维持的生态因子,建立了湖泊水质和颜色的回归方程,也为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和指导。“起码在具体实际工作中,明确方向。”
引入国际评估和监测体系
使九寨沟的湖泊水色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与合作项目推进,中克双方在科研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交流。尤其在喀斯特钙华景观生态保育领域,克罗地亚研究经验丰富,位居世界前列。
孙庚介绍,此次在湖泊蓝色决定机制的研究上,克罗地亚方面也给出了指导意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一些技术和理念方面,收益良多。”他表示,在国内,多用国家一类水的标准去衡量九寨沟水质。“但其实九寨沟的水环境比较特别,如果用一类水标准去监测,没法反映钙华景观的维持机制和过程,评估并不准确。”
因此,在与克方合作中,中方也引进了克方在钙华景观水质评价模型与监测指标体系,来对九寨沟的水质进行评测,且评测结果良好。
“有了这样一个更加科学的指标体系作为参照,不管是震后修复还是日常监管中,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维持九寨沟的钙华湖泊景观,使得九寨沟的湖泊水色和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孙庚表示。
此外,孙庚介绍,克方对湖泊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较高,拥有数名国际藻类命名委员会成员,而中方的研究领域相对集中于陆地生物。因此在合作中,中方在藻类研究方面收获不少。甚至在旅游营销上,克方也有着不少的相关经验可供学习。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