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师生寻访500多位当年红旗渠的建造者,用镜头记录修渠人

□本报记者谢建晓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赵阿娜

取景自林州多个农村、拍摄周期3个多月的电视剧《红旗渠》,正在央视热播。而在安阳师范学院,一群师生从2018年起,历时3年,探寻林州456个村落,寻访500多位当年红旗渠的建造者,共拍摄8万余张照片,用镜头记录了一个又一个修渠人……

这几天,记者来到安阳师范学院,走近这支师生团队,听他们讲述红旗渠建造者的故事。

家在辽宁的青年学子田东鑫说:“参与寻访红旗渠建造者,我已去过林州十几次,如今,我一个东北人竟然都能听得懂林州方言!”

参与寻访的师生,每天很早就起床,挨家挨户地敲门,问人家是否参与过修渠。田东鑫打趣道,他们就像是查户口的,“每一次找到并确认老人参与过修渠后,那种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横水镇东下洹村,那天远远地看到一群老人围在一起打扑克,走上前随口问‘有谁参与过修渠吗?’没想到,一群老人几乎齐声回应‘我修过’……”田东鑫说,那种感动,每次想起都记忆犹新。他们寻访的那么多修渠老人,其实都是普通人,但当年为了摆脱吃水困境,一群普通人做了一件极其不普通的事情。

来自南阳的女生聂皓馨说,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能如此深入地走进那些修渠英雄的生活。

“拍摄双目失明的郑年仔老人,令我难忘。老人告诉我们,当年在修渠工地上,他检查一个哑炮,炸坏了双眼。而他去修渠之前,有个未过门的对象,他怕耽误人家,就主动退了婚。后来他也一直没成家……”聂皓馨抹了把泪说,今年五月初,为了补充资料,他们再一次去看望了老人,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次,“没多久,老人就去世了”。

“这部电视剧很好地宣传了红旗渠精神。身为林州人,自豪感油然而生。”林州姑娘李若瑜激动地说,自己参与寻访红旗渠建造者,也是深刻理解红旗渠精神的过程。

两年前,师生一行寻访到范义忠老人家里,老人讲述了自己带领整个大队的人奔赴修渠一线的经过。不管是渠首截流的险,还是修渠历程中的难,他都经历了。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作为共产党员,咱不去谁去”。

李若瑜感慨道,当年意气风发的修渠人现在大都已经八九十岁,拍摄这些英雄让自己始终处于感动之中,“我们要与时间赛跑,尽最大努力去记录老人们的影像,留下他们的故事,并讲给更多的人听!”

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秦国防是寻访红旗渠建造者项目的带队老师。秦国防说,寻访并拍摄修渠英雄,把课堂“搬”到红旗渠畔,这是社会实践更是党史教育。

“热播剧《红旗渠》真实再现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对当下年轻人极具教育意义。”秦国防说,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