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大餐饮名楼之一,黯然消失的台东聚福楼

聚福楼是青岛历史上著名的鲁菜馆,与春和楼、顺兴楼并称为岛城“三大餐饮名楼”,曾经的它位于台东商业中心台东西二路30号。当年只要谈起它,老青岛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聚福楼

刚上班那些年,曾在那里参加过几个朋友的婚宴,那时婚宴还多是在家里办席,饭店摆桌,尤其是聚福楼这样的大饭店,在当时绝对属于高端的档次了。除了聚福楼的时令炒菜令人过齿不忘之外,聚福楼的甜沫,至今更是让许多老青岛回味不已。

23年前,随着台东三路商业街改造,人们熟悉的聚福楼随之消逝,至今未归。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一些旧影史料与民间传闻,再次回望这座在岛城餐饮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的老店。

正在改造的即墨路上,一座三层里院式建筑,可以遐想一下聚福楼本号经营的历史场景。

1924年,山东福山人吴滋玉、高学曾租用清末遗老王垿在即墨路12号的楼房,开办了“聚福楼”,寓意为“聚大福大贵于此楼”。所聘厨师系烹饪之乡福山县的高手,菜肴选料讲究,厨师刀工精湛,以烹制鱼翅、海参、燕窝等见长,还有红烧加吉鱼、奶汤菜花、西施舌等胶东口味菜肴,极为诱人。聚福楼的高汤颇为有名,在整桌酒席上一般只用高汤而少用其它调味品。

据鲁海老师介绍,“聚福楼本号我小时候进去吃过,是个回字形的三层楼,二三楼是雅座,中间是个空的天井。那是个很火的场子。生意很好,还有两道很出名的菜,挂霜丸子、芦笋扒鲍鱼,这个房子是在青岛的逊清遗老 、书法家王垿的地产,他的后人现在还在青岛。”

现在的即墨路12号(东门和西门)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聚福楼东记台东开业后,即墨路的本号反而逐渐萧条,青岛解放后彻底歇业,原址被改作了居民住宅。昨日,抽暇专程赶到即墨路,打算探寻一下曾经的痕迹,结果大失所望。同样承载了无数青岛人回忆的即墨路,此时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历史街区改造,整条街道已全部封闭,沿着一段格挡进去,随意进入一个老里院,都会看到有施工人员正在对这些里院建筑修旧如旧的忙碌着。按照史料记所载,找到聚福楼本号曾经的即墨路12号旧址,却发现早已被拆除重建为一座网上六层的居民楼了,已看不出丝毫当年的痕迹。

据史料载,聚福楼本号应为即墨路路牌斜对面这一排楼房位置。

即墨路上的老建筑应该是保留较为完好的,所以即墨路12号这一排网点住宅楼,在这条正在改造的历史街道中显得尤为突兀另类。

探寻无果,言归正传。

郑孝胥

上世纪1920年到1930年这十年间,曾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的郑孝胥就往来青岛十余次。郑孝胥在青岛时,早期在春和楼会客,后期主要在聚福楼聚餐,这里的西施舌也是郑孝胥的最爱。1930年以后,郑孝胥再也没来过青岛。而这之后的四年(1930年—1934年),梁实秋寓居青岛,更是在《忆青岛》中对西施舌有过专门描述,不过这里说的是顺兴楼了。

郑孝胥(1860年—1938年),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曾任伪满洲国总理。虽然后期因卖国投日而遗臭万年。但其在书法与诗词等方面的造诣却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郑孝胥作为清末民初的顶级书法家,以他的“郑派”行书闻名于世。

郑孝胥

1927年,郑孝胥路过青岛时,在聚福楼大宴同僚。郑心血来潮,为聚福楼题了一副名联:“驱车试过即墨路,觅醉须登聚福楼。”郑孝胥题毕,满座惊叹不已。当时郑的题字,无钱不能求,有钱也不一定能求到。他自恃学贯中西,才高八斗,不是他认为适时的时候,其字是不轻易示人的。吴滋玉把对联挂在店里。但所书内容至今未见真迹,是否就是后人传说,尚不得知。

由于聚福楼在经营中一贯采用赊帐方式招揽顾客,对附近商家住户送菜上门,有时还派厨师带烹饪器具外出服务,这些方便顾客的做法赢得聚福楼生意兴隆;在内部注意精简人员,除经理、总厨师外,只设内外会计各一人,因而在三、四十年代达到了聚福楼的鼎盛时期。

根据当时《青岛指南》的记载,“(聚福楼)包办酒席异常昂贵,12到 14元之席(当时普通工人月工资约在4至6元),在南方已颇觉可下箸,在此尚显十分菲薄。”

聚福楼

据资料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作为中国当时的“一线城市”,城市各项发展迅速,餐饮业更是聚集了各种菜系与多国风情的餐馆饭店。其间还评出青岛十一家一等莱馆,其中就有位于即墨路的聚福楼。

而作为民间及网络上老青岛延续的叫法,春和楼、顺兴楼、聚福楼被并称为岛城餐饮业三大名楼。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顺兴楼关门闭店,位居市南的春和楼与台东的聚福楼、沧口的三盛楼又被并称为岛城新餐饮业的三大名楼。也有一说,是将以上四家餐馆合称为岛城四大名楼。但不论那种说法,都少不了聚福楼,可见它在岛城餐饮界的声誉与地位。

聚福楼东记票据(文史藏家刘铁明提供)

1943年,聚福楼本号因烟头而引起火灾,无奈临时迁至台东西二路30号。台东店铺,原系东镇豪绅经营的东升饭馆,因其已歇业年余,聚福楼掌柜便租下此铺面,开设了聚福楼东记。

有读者曾根据票据印章评论,聚福楼东记店址应是台东二路30号,非台东西二路。查资料,台东西二路得名为1933年。据《民国十二年胶澳商埠警察厅管辖区域新旧路名对照表》中记载:第一次日占时期称台东镇一丁目,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1923年改称台东二路。1933年私人集股建商业市场,隔断二路,市场以东为东二路,以西为西二路,沿用至今。1980年,台东西二路又因威海路新建楼群再次被隔成两段。

聚福楼东记开业当年,又在即墨路12号原址重建了新楼,面积几乎增加一倍,重新开业后营业范围也相应扩大,与东记东西呼应,知名度在当时岛城寥寥11家一等菜馆中也是名列前茅。

1949年青岛解放后,即墨路的聚福楼西号停业,台东西二路的东记顶起了聚福楼名号,本号则逐渐被人忘却了。

由于解放战争期间经济萧条,生意大受影响,聚福楼东记资金紧张难以为继,其股权大部分被当时有名的恶霸流氓栾荆山以不正当手段所购。栾荆山当时就居住在东镇,有不少文章价绍他是青岛旧时名妓于小脚的姘头,不过说法仅是源自民间,并无实际考证。不过确切的信息是,1950年6月2日,在第一体育场举行了万人公判大会。栾荆山和于小脚一起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枪毙于五号炮台(今铸造机械厂院内),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青岛解放后,聚福楼归属青岛市餐馆商业同业公会。有资料称聚福楼1949年改称台东饭店,在文史收藏家刘铁明老师所藏的这张票据里发现,1951年,所盖印章仍是聚福楼东记的字号。

聚福楼东记票据(文史藏家刘铁明提供)

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实行公私合营,更名为台东饭店,一直归青岛市饮食服务公司所属。

聚福楼(毛卫东摄影)

1983年,重新恢复“聚福楼”老字号,聚福楼重新整修扩建,店容店貌焕然一新,可同时接纳500余人就餐。一楼为中档快餐部,二、三楼设雅座和多功能厅,包办喜庆宴席。为接待中外宾客,设有接待室,并装饰了较为豪华的聚福厅、聚禄厅、聚仙厅、聚宝厅、聚鑫厅、聚义厅、聚宾厅等。

历经几十年经营,聚福楼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该店继承和不断丰富鲁菜,以精制海产品见长,擅长“爆、炸、扒、蒸”,口味偏清淡,力保海产原料的鲜香之味。传统名菜有什锦小豆腐、糖酥丸子、清汤全家福、雪丽蟹腿、玉米扒鲍鱼、酿冬菇扒干贝等菜肴,以及花饺子、鸳鸯酥、玉兰酥、秋叶饼等面点。该店经营的一些菜多次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聚福楼

1987年在青岛市商业系统名菜,名点,名吃大奖赛中,聚福楼的标志性人物、名厨费洪远大师制作的芦笋扒鲍鱼,挂霜丸子被评为青岛十大名菜奖。

费洪远年轻时师从鲁菜元老级大师杨品三,自1965年就在青岛老字号聚福楼饭店工作。他创作出艺术雕刻“百鸟朝凤”凉菜、“孔雀开屏”热菜、“牡丹螺花拼芙蓉”等部分菜品由于技术性强,立意造型新颖独特被送联合国科教组织交流,获得一致好评。自1979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内外烹饪大奖,其事迹更是被编入《中国百科专家人物集》。

聚福楼饭店山口路门市部,这里的油条、油炸糕及甜沫同样味道很好。

1988年,聚福楼在四方区海云街设立分店,另外还有台东山口路等门市部。

1993年8月,更名为聚福楼大酒店。聚福楼是青岛市第一家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的国有商业企业,在改革开放中也立下新功。

2015年,曾经的聚福楼旧址处。

1998年,聚福楼被列入台东区政府的台东三路拆迁改造项目。8月,在这里经营半个多世纪的聚福楼被拆除,酒店停业。曾经青岛餐饮业“三大名楼”之一的老店,终因城市改造而消失在繁华台东的过往云烟中。

之前还有读者评论说,聚福楼并没有消亡,在哪里哪里仍有营业。这,我确实不知实情,也请有知情的朋友方便告知。只是记得几年前原聚福楼董事长张聿贤做过采访时表示,聚福楼已被国家撤销。现在网上查工商登记信息,同样是注销状态。

照片左侧中间建筑为聚福楼老店地址

站在台东一路与人和路交界处,想象着曾经聚福楼的旧影,却发觉竟是如此模糊。随着台东商圈的日益繁华,老台东早已是翻天巨变。台东三路相邻的多条老街道也被改造的七零八落,台东二路、人和路、和兴路、龙门路、长兴路、昆明路等等,无不如此。

面对此景不禁怅然。如我这般,时隔多年,相信很多老青岛仍会不时怀念起这座曾经的历史名店。

曾经的岛城餐饮名店,见证了岛城餐饮文化及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随着流逝的岁月,再去探寻那些深埋于历史中的老商号。它们一度成为了岛城的标志,书写了一段段历史的传奇故事。不管它们现在仍在续写辉煌,抑或是早已消失,都是青岛城市发展中的一段难忘记忆。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