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北京冬奥会?一些西方政客又开始自己加戏了

图片
文|丁戈隆东
2022年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各项测试赛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各国冬奥健儿也在做最后冲刺。
图片
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通过视频连线致辞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活动。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同时,意料之中的“政治表演”也开始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立陶宛等个别西方国家的政客以所谓“人权问题”等为幌子,频繁鼓噪“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
这样的论调注定不得人心,奥林匹克运动也不容被政治化。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是新修改的奥林匹克格言。
图片
11月27日,瑞典选手桑德拉·奈斯伦德(左一)、瑞士选手芬妮·史密斯(左二)和法国选手贝尔热·萨巴泰尔(右二)在“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女子组比赛中。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奥林匹克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通过体育赛场的和平竞争促进世界团结。当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交织的世界,格外需要通过“更团结”来共渡难关。
一些西方政客拿冬奥会做文章,将是否派政府官员出席北京冬奥会的决定同所谓“人权问题”挂钩,实质是打着人权旗号进行抹黑炒作,将体育政治化。这明显违背《奥林匹克宪章》特别是“体育运动政治中立”原则,与“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更是背道而驰。
以体育的名义汇聚,以平等的方式竞技,北京冬奥会是全球冬奥运动员和冰雪运动爱好者的盛会,不是政治作秀和搞政治操弄的舞台。
一切都是熟悉的“套路”!
2008年,一些西方政客就曾呼吁“抵制”北京奥运会,其中就有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当时的理由是所谓“西藏人权问题”
图片
13年之后,包括佩洛西在内的少数西方政客再度呼吁“抵制”北京冬奥会,炮制的理由大同小异,不过是换成了所谓“新疆人权问题”
就在一个月前,《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罗马峰会宣言》中写道:“我们期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这是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竞技的重要机会,也是人类韧性的象征。”但一些健忘的政客很快就将承诺抛之脑后,背信弃义,极尽炒作之能事。
这再次说明,这些西方政客的眼中只有“政治”和“遏华”,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不过是他们的“政治秀场”和“遏华手段”。
根据奥运规则,外国官员出席奥运会应由本国奥委会发出邀请,最终决定权在国际奥委会。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由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联合向各国和各地区的奥委会发出邀请,各国和各地区奥委会可邀请本国和本地区的王室代表、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体育部长等出席奥运会。至于邀请谁,则是由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决定。
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总统普京被邀请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举行之际访问中国,预计到时也会受俄罗斯奥组委邀请出席开幕式。中国作为北京冬奥会的东道国,尊重各国奥委会的邀请决定,将按照惯例为外国领导人出席奥运会相关活动提供便利。
而据环球时报报道,11月29日,知情人士透露,基于奥林匹克规则,西方相关政客的表态完全是自作多情,因为中方并没有直接发出邀请,“抵制”的前提根本就不成立。
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其实也不适合大规模邀请外宾来华活动,增加疫情传播风险。
北京冬奥会是各国运动员的盛会,运动员才是真正的主角。
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鼓噪“抵制”北京冬奥会,不仅损害运动员权益,对他们的积极性和竞技状态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严重威胁奥林匹克运动赖以存在的理想和原则,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肆意亵渎。
事实上,无论西方政客鼓噪“抵制”如何起劲,响应者也是寥寥。北京冬奥组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17日,来自欧洲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奥委会已提交了14000多条注册申请,仅美国奥委会就提出了1528条。
说到底,一届成功精彩的奥运会需要的是冬奥大家庭的共同努力,而不取决于个别国家官员是否出席。希望西方政客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自己加戏了!
【作者】 丁建庭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