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尽显民国古城风韵

目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生经过努力,以1:30的比例,惟妙惟肖微缩出民国时期的西大街景观——

方寸之间尽显民国古城风韵

坡顶、灰墙、半拱顶门窗,一砖一瓦都颇具质感。义春楼、贤良祠等保定西大街旧日标志性建筑物造型逼真,甚至连门扇的合页、窗户的雕花都清晰可见。而建筑上悬挂的灯笼、牌匾和幌子,仿佛诉说着这条老街的往事……12月20日,记者来到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看到这组长4.7米、高0.4米,由27个建筑模块构成的西大街微缩景观模型。

模型是该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李超带领本专业的54名学生,用时20天制作完成的。“我们尽可能还原西大街民国时期的建筑风韵,为这条古街复原和修复贡献自己的力量。”李超告诉记者,“西大街是我市具有典型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国内保存较好的具有清末民初特点的独特建筑画廊。这次模型制作,我们选取西大街西侧牌坊至北唐胡同这段,既有传承有序的历史建筑,承载商业文化的百年老字号,还有极具风情的折衷主义建筑,形式多样,业态丰富,文化底蕴浓厚。”

为了将建筑模型做得逼真,李超带领学生查阅史料,实地走访,现场勘测。特别是现场勘测工作,仅集体勘测就进行了三次,耗时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三四个小时。学生们有的负责门窗测量,有的负责记录建筑结构,还有的负责拍摄整体外观。

除完成集体勘测数据,李超还安排学生两人为一组,对自己感兴趣的目标建筑进行重点测量。由于一些建筑结构复杂,学生在整理测量数据时,经常发现一些数据存在误差。“如果一个数据有问题,后面所有的节点就都拼接不上,所以需要返回现场一次次核对。”李超解释说,“学生们只有充分了解建筑的结构和风格,以及建造之初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文化,制作起模型来才能得心应手。”

现场勘测结束后,李超开始带领学生手绘目标建筑物草图,然后导入电脑制作雕刻文件,再利用激光雕刻机将木质原料切割成一个个细小零件。经过多次尝试,制作团队最终决定采用奥松板作为制作模型的主材,但雕刻机切割出的零件毛边太多,团队成员只能先用砂纸进行粗磨,然后刮一遍原子灰,之后再用砂纸整体精磨一遍,甚至连门窗这些小部件也照磨不误。

“这些模型,简单点的需要100多个零件,复杂的则需要三四百个,都要靠纯手工制作完成。门、窗、承重柱和女儿墙花了我们大量时间。特别是一些有特殊花纹和肌理的门窗,需要多个小部件拼在一起才能做出效果。”团队成员崔艳生告诉记者,“我们通过与西大街古建筑进行‘跨时空对话’,不仅了解了古城传统建筑的特色,也感受到只有凝结了文化底蕴的作品,才有灵魂。”

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李超和他的学生不仅还原了西大街现存的古建筑,对已经消失的古建筑也竭尽所能使其再现。对于一些只有文字记载没有实物参照的建筑,师生们就根据史料上的文字记载尽量将其还原。

西大街微缩建筑景观终于全部制作完成,李超和他的学生都兴奋不已——只见中西合璧式店面和传统商业建筑林立在街道两侧,或单层或双层,或单间或多间,参差错落。安装了合页的门能够从外面打开,有些窗户还设计了窗帘,就连街上的绿植、小推车甚至是行人,都被塑造得惟妙惟肖,恍如穿越回百年之前。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我想带领学生通过专业能力守护古城文化,为建设文化的保定贡献一份力量。”李超说。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