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村民资助他上大学,他返乡创业振兴乡村

本报记者到访次滩村,与胡诗泽团队部分小伙伴合影。

“没有年轻人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胡诗泽感慨地说,坚守是最好的信念,“我相信乡村只能越来越好。”

中房报记者 陈标志丨海南报道

“没有年轻人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最大的困难和障碍,就是能否将坚持作为最好的信念。”

“浩哥,您稍等我一下。”胡诗泽一边从车上搬下草皮,一边对身后一名年过半百的男子说。可是,“浩哥”这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过去了。

说话的年轻人叫胡诗泽,海南省定安县新竹镇次滩村返乡大学生;“浩哥”便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浩,他另外一个身份是海南省文昌市“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他是来向胡诗泽讨教电商知识。

6年前,胡诗泽辞去上海某公司区域高管的职位,从喧嚣繁华的大都市回到偏远的家乡创业。让胡诗泽放弃高薪返乡创业最重要的原因:村里的乡亲曾挨个凑钱,资助这名全村首个“一本”大学生踏上求学之路。

举家返乡后,胡诗泽经过长达一年的实地调研,牵头成立了村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确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创立了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爱故乡驿站”民宿、次滩村自然学堂等,开发了槟榔叶系列文创产品。专业合作社培育的虎奶菇、凤梨等特色农副产品,特供上海、南京米其林餐厅。

与胡诗泽一样,数以万计的返乡青年正在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努力,慢慢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他说,年轻人是乡村的希望和未来,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执着地在时光里精心打磨。

胡诗泽指导驻村第一书记林浩熟悉电商操作。中房报记者 陈标志/摄

━━━━

原汁原味的老房子民宿

“我还在定安县城办事,你稍等我一下。”1月17日中午,胡诗泽在电话里匆匆对记者说。

约一个小时后,胡诗泽驾车回到村里。一辆红色满是灰尘的SUV多用途汽车后备箱、后排座堆满了一捆捆带着泥土的新鲜草皮。

“不好意思,你们还得稍等我一下,等我忙完了再聊。”个头较高、肤色偏黑的胡诗泽,用手指推了推滑到鼻梁上的一副近视镜。与记者一起“稍等”的,还有驱车2个多少小时赶来的“浩哥”。

当天上午,胡诗泽紧赶慢赶,去了另外一个返乡青年创业基地,再次购买了20多平方米的草皮。他要将这些草皮铺在刚改造的民宿前院。

“民宿在那边,我开车拉草皮,让阿灿(合作伙伴)带你们过去。”胡诗泽指了指不远处的老房子,然后动作敏捷地钻到车里去了。

百米开外,就是一处砖瓦结构的老房子。这处两进式老房子,原是村民荒废的民宅。胡诗泽从村民手里租了下来,将它改造成了民宿。

“这个老房子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房子的结构还很牢固。”胡诗泽说,他并没有对老房子进行太大的改动,只是屋顶的椽子、砖瓦等局部做了翻新加固,整体还是保留老房子的原貌。

老房子前院是一处约40平方米的空地,胡诗泽与他的小伙伴从村头的废墟堆里刨出石条,按一迈步的距离将其镶嵌在前院,然后将草皮铺在石条的中间。

“村里民宅庭院基本上都是水泥地板,我这样在土地上种上草皮,既绿色又环保。”胡诗泽小心翼翼地卸下草皮,细心地铺在民宿的前院。他说,客人坐在草坪的庭院里看看书,喝喝咖啡,也是十分惬意的事。

民宿原汁原味保留的窗棂。中房报记者 陈标志/摄

在胡诗泽铺草皮的空档,记者绕着老房子转了转。从外表看,尽管房屋不高,也显老旧,但“囍”凤凰窗棂、历史沉淀的“霉花”灰白墙壁,仍原汁原味地保留它独特的属性。

二进式的房屋布局结构,客厅两旁是陈设橱柜,是合作社文创产品、农副特产的集中展示区,两边却是民宿客房,后排房屋及庭院改造成了厨房及咖啡加工体验区。

这处老房子民宿,也是胡诗泽返乡创业的“样板工程”。他告诉记者,目前可以对外营业的有6间客房,今年春节大年初一至初三的房源都预订满了,“我不希望全村的旧房子一下子都改成民宿,一步一个脚印,让村民能看得见实实在在的成果。”

━━━━

大学生返乡创业“反哺”

“促使我返乡创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恩,我对家乡有难以割舍的情结。”胡诗泽说,对于许多外出闯荡的年轻人,家乡就成了回不去的故乡,思念就成了一种乡愁。

1983年,胡诗泽出生在次滩村。200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燕山大学录取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生,是当时次滩村唯一的“一本生”。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上学的路费都是村民10元、20元给他凑的。“当时凑了好几千元,都是村民自发凑的钱。”胡诗泽说。

次滩村是一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龙州河像一根飘带,从村庄蜿蜒流过。胡诗泽返乡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村里人口外流严重,许多村民外出务工,或者搬迁到外地居住,次滩村成了“空心村”。

“其实,我并没有离开家乡,即便是上大学时,我都利用假期回家乡做公益。”2006年,胡诗泽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科技公司工作,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直干到区域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薪水也可观。

无论是上大学期间,还是参加了工作,胡诗泽都倾力为家乡做公益:2002年,胡诗泽牵头成立了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2011年,他发起的“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项目在次滩村启动;2012年,他发起了海南首届返乡大学生论坛,号召大学生“就近服务家乡”。

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由最初的6人,发展至今多达3500人,上百大学生回到各自的家乡创业。

2015年10月,胡诗泽毅然辞掉令许多人羡慕的工作,义无反顾地与浙江籍妻子回到了家乡次滩村。“我说要返乡创业,她很支持我。”胡诗泽说,返乡创业远比想象中要艰难,“回来没地方住,只能住在村民家,吃了一年的老本。”

在村里创办民宿,只是胡诗泽返乡创业的形式之一。返乡第二年,胡诗泽在对次滩村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创业思路:发展林下经济,生态种植。

“龙州河从我们村庄经过,河对面就是大片的槟榔树和橡胶林,适合发展林下经济。”2016年10月,胡诗泽作为创始人之一,牵头成立了次滩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以示范带动,带动村民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集体经济。

专业合作社最初的9名社员中,5人为次滩村村民,4人为返乡大学生。他们凑了25万元,在村里创立了“都市菜地”“自然学堂”,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到乡下体验生活,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大自然。

“当时村民也不理解,见来村里参观体验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有些村民就说我利用村里的资源挣个人的钱。”胡诗泽说,这种说法的人毕竟是少数,他要让村民能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未来,“我要是为了个人,就在城里待着了。”

━━━━

新农村的电商魅力

“返乡创业,太激进太冒险来不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胡诗泽说,“一旦路走偏了,创业大起大落失败了,对乡亲们也是一种打击。”

从2016年成立专业合作社以来,胡诗泽明确定了发展思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立了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爱故乡驿站、次滩村自然学堂等乡村旅游项目。2021年11月18日,次滩村“花开到田”品牌正式发布,这些品牌产品包括生态咖啡、虎奶菇切片、虎奶菇酱、槟榔叶文创产品,以及橘红、凤梨酥等特色农副产品。

晾晒虎奶菇切片,这也是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产品。中房报记者 陈标志/摄

让胡诗泽最引以为豪的,就是他与小伙伴们开发的槟榔叶文创产品,如手提袋、托盘、食品包装盒等。“这些都是我们创新设计的,无任何添加剂,机械压模而成。”胡诗泽讲到兴致处,语速加快,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些特色农副产品的背后,不仅是一群见多识广的返乡青年集体的智慧,也有着如海南省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强大的技术支撑。

“我们的产品主要是通过网络销售和定制,目前我们主要有3个电商平台,每天都有大量的订单。”胡诗泽毫不避讳地打开后台数据让记者看。他说,他们有许多客户都是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比如上海、广州等地,都是常年的老客户。为此,胡诗泽和他的小伙伴们还专门设计了中英文电商平台页面。

“60后”林浩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副研究员,他还有一个身份是乡村振兴工作组驻村第一书记。当天,林浩驱车2个多小时,从文昌市公坡镇五一村赶来向胡诗泽讨教电商知识。

“去年,小胡应邀到我驻村的地方进行宣讲,我对他印象特别深。”林浩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他驻村点五一村种了5亩大棚蔬菜,又开辟了45亩常规蔬菜种植基地“黄灯笼椒、草莓等,都是订单农业,蔬菜刚种下去,人家就下了5万元定金。”

“我跟镇委书记汇报去找小胡学习电商,书记说好呀,老林你先去摸一下情况。”林浩说,他就是这样就开车过来了,“将来农业种植规模大了,肯定是需要电商来支撑销路的。”

从如何进入电商平台首页,到如何在页面上下单,以及后台如何处理订单及客服,胡诗泽打开手机,毫无保留地教面前这位相差14岁的老大哥。

外籍友人给次滩村拍了一期节目,胡诗泽闲下来时播放观看。中房报记者 陈标志/摄

外籍友人、某网站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奎恩,专门为次滩村拍摄了一期视频节目。这期视频节目,记录了胡诗泽返乡创业历程及次滩村的变化。这也是胡诗泽最喜欢的一个影像资料,闲下来的时候,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一遍又一遍地看。

如今,次滩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也成了当地一张旅游名片。次滩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海南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海南省青年农村电子商务大赛创意组一等奖等诸多荣誉;2017年,次滩村也被评为“海南省文明村”,电影《毕业那年分手季》在次滩村取景拍摄,在全国4500多家影院上映。

“目前还有10万元的欠债,主要是修了房子。”胡诗泽告诉记者,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益上讲,目前还不是太理想,基本上能维持合作社的正常运转,但次滩村的流量已经有了,“今年争取将民宿开到15间客房。”

对于返乡创业的理解,胡诗泽也难免有些困惑,他说,能否坚守是最大的困难和障碍,当初许多年轻人怀着一腔热血返乡创业,但现实最终让他们放弃了坚守,从返乡又踏上了返城之路。

“没有年轻人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胡诗泽感慨地说,坚守是最好的信念,“我相信乡村只能越来越好。”

记者结束采访,已经是近傍晚时分。这个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喧嚣繁华,但显得格外宁静质朴;抬头望去,古榕树正枝繁叶茂,深吸一口气,空气是那么的清新。

责任编辑:何可信 温红妹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