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统人大代表为绿色金融发展支招

图片
代表委员共商国是(七)
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绿色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如何看待过去一年绿色金融的发展?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打造可持续的绿色金融商业模式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全国两会期间,多位金融系统人大代表就贯彻国家绿色金融发展部署、解决相关问题难点建言献策。
王景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
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稳妥有序推进投融资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徐诺金(全国人大代表、中原银行董事长)
创新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金融商业模式
周振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原行长)
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更好服务“双碳”目标的四点建议
周晓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府参事、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原行长)
绿色金融应重点围绕三方面创新发展
张智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原行长)
绿色金融创新要按照“双碳”目标要求,系统思维、主动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
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稳妥有序推进投融资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2021年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一年。去年,我国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出台了“1+N”政策体系,形成了制度性、基础性的政策框架,并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绿色金融的重要作用。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2021年我国绿色金融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2021年也是工商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21年,工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规模及增量均为同业领先,支持的绿色贷款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亿吨,此外,绿色债券发行、承销及投资等绿色投融资各主要指标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我们将环境风险要求纳入业务全流程管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在业内首创了环境风险智能化管理系统。
关于商业银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需要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会对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带来多重挑战。
一是确保安全降碳。投融资绿色低碳转型必须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的原则,合理把握转型节奏,但碳中和是一个长期过程,现阶段技术路径及转型步骤尚未完全明晰,如何在投融资转型过程中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是金融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应对气候风险。气候风险引发的金融风险是一种多路径传导的复合型风险,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金融机构对这种新型风险的认识都十分有限,主动识别和应对气候风险的手段不足。
三是助力产业转型。“双碳”目标下,各行业普遍面临绿色低碳转型的挑战,其中“两高”行业转型问题较为突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既要有效帮助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又要稳妥防范转型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工商银行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稳妥有序推进投融资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与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通过多元化金融服务,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目前,在工商银行电力行业贷款中,清洁能源贷款已成为主体。另一方面,支持“两高”等传统产业开展减污降碳改造升级,持续退出落后产能融资,推动“两高”行业实现绿色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中原银行董事长徐诺金:
创新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金融商业模式
过去几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深度、广度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支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贯彻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需要创新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金融商业模式,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根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发展标准。完善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提供政策指向和数据支撑。建立从绿色生产到绿色消费的标准体系,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绿色客户账户,促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设计和销售。
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台激励政策,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给予财政贴息、风险分担、挂钩财政存款等支持,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投入,提高绿色金融商业可持续性。
三是结合绿色金融项目特点,创新长周期贷款产品。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目前绿色金融项目的痛点问题是回报率低、回报期长、潜在风险因素多、投资规模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难以计量。商业银行需要创新绿色金融业务模式,突破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短期化和规模化发展范式,基于绿色化和长周期视角,赋予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性、成长性和长期性特点,创新长周期贷款产品,制定与绿色金融项目期限和利率相匹配的信贷方案,解决绿色金融项目的迫切需求。
四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不走“吃息差”老路。目前的政策导向是,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吃息差”业务模式不适用于绿色项目。商业银行深入分析绿色发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融资服务需求,综合运用信贷和非信贷两种融资模式,实现绿色信贷产品做优做强,绿色债券做特色,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做创新,提供综合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企业贷款额度、利率与企业能耗水平和碳足迹挂钩,引导企业加大绿色环保投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原行长周振海:
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
更好服务“双碳”目标的四点建议
金融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探索形成了包括金融标准、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国际合作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
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双碳”目标,我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健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加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对标“双碳”目标要求,修订绿色产业目录、绿色信贷标准等。进一步拓展绿色金融标准覆盖范围,根据需求导向,加快推进一批急用标准的先行制定,如金融机构碳核算、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产品、绿色租赁等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
第二,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优化创新制度环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协同配合能有效推动环境因素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引导资金进入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具体来看,当前应重点完善以下几个方面政策。一是充分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的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重点减碳领域。二是切实加大财政激励力度。健全完善财政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的财政激励手段,对绿色金融的正外部性进行增益性补偿,增强绿色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体系,扩展评价结果应用场景,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作用。
第三,深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丰富创新工具和载体。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各地产业资源禀赋、区位特征、金融基础设施特点构建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流向绿色产业。探索拓展融资渠道,加强与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交流合作,吸引境外资本通过组建绿色基金等形式助力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积极发展碳金融,创新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各类衍生金融产品。探索创新转型信贷、转型基金等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将其作为绿色金融的有效补充,探索建立地方转型项目标准和转型项目库。
第四,推动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企业气候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将碳排放和碳足迹作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有序推动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测算高碳资产风险敞口,将环境风险纳入其风险管理框架,加强对气候与环境风险的识别、分析和管理。培育市场化第三方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环境信用评估、气候和环境信息披露咨询、碳排放和碳足迹核查等服务,推动区域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府参事、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原行长周晓强:
绿色金融应重点围绕三方面创新发展
在“双碳”目标下,人民银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国家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21年末,全国绿色贷款余额和绿色债券存量分别为15.9万亿元和1.16万亿元,处于世界前列,并保持高速增长。下一步,绿色金融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发展。
金融机构方面,强化对绿色企业和项目的识别能力,在信贷审批权限、绩效考核等方面向绿色领域倾斜。大力创新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例如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质押贷款等。同时,注重发展转型金融,做好对传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
金融管理方面,逐步建立气候风险管理框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实现标准的国内统一和国际接轨。优化监管指标,提高对绿色贷款的不良容忍度。
激励机制方面,加大对绿色低碳活动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对绿色金融的风险分担、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机制,通过人民银行低成本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原行长张智富:
绿色金融创新要按照“双碳”目标要求
系统思维、主动作为
我关注到2021年我国绿色金融在标准制定、激励政策、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了积极力量。“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构建。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和金融机构资管不断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日益丰富,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江西是我国绿色金融的试点省,过去的一年,江西以赣江新区绿色金融试验区为带动,全省绿色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连续多年位于全国第一方阵,绿色金融创新成果55项,其中3项创新案例被收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汇编》在全国推广。在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中,“江西省推行绿色金融改革促进绿色经济稳步发展”作为典型经验受到表彰。绿色金融产品、绿色债券品种创新和发行都走在全国前列。
下一步,绿色金融创新要按照“双碳”目标要求,系统思维、主动作为。一是健全顶层设计,出台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政策。二是完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三是强化信息披露,逐步开展金融机构碳核算。四是完善激励约束。五是要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江西作为绿色金融试点省,要在不断总结近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紧扣首创性和可复制性,进行大胆创新探索,要瞄准支持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消费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