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这个热线平台,全国出名了!

近年来,内江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切实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全力帮扶重点群体就业,积极探索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以信息化为支撑,在全国率先研发“就业110系统”,全面提升就业服务保障,推动就业服务“不打烊”,打造出了内江就业110就业创业服务品牌。

该中心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针对就业援助中的五个大问题,探索建立了“五个一”的工作机制。通过“一部热线”解决怎么求助的问题,“一支队伍”解决谁来做的问题,“一套软件”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一批政策”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一个共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

荣誉

今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关于表彰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和优质服务先进个人的决定》。其中,内江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内江市就业110服务中心)榜上有名,荣获“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称号。

内江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内江市就业110服务中心)为何能获得“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殊荣?

近日,记者走近内江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内江市就业110服务中心)探访这个全国先进背后的故事——

开通一部热线电话 助力上万人找到满意工作

让黄春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通过内江就业110服务中心,仅用了3天时间,就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

今年42岁的黄春华是内江东兴区人。过去,她和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因受疫情影响,以及家中老人年事增高,为照顾家中老人和上学的孩子,2022年春节回家后,黄春华决定不再外出,留在家中。

黄春华希望能够在内江找一份工作,这样既能够分担压力,也能够照顾家庭。可就业形式如此严峻,要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谈何容易?

过完春节后,黄春华开启了找工作之路。其间,她去过酒店、问过商场、找过餐馆,但因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几天跑下来,工作依然没有着落。

无奈之下,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拨通了内江市就业110平台热线电话0832-2959110求助。

在接到黄春华的求助后,内江市就业110平台工作人员立即对黄春华的信息进行登记,录入系统,通过身份比对确认后,启动应急帮扶机制。

就凭一个电话,就能找到工作吗?

打完电话后,黄春华并未抱过多希望。可三天后的一个电话,让黄春华欣喜若狂——工作找到了。

“很满意,感谢内江就业110!”如今,已上岗的黄春华对内江就业110服务中心竖起了大拇指。

内江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副主任黄龙介绍,内江“就业110”以“不挑不选,三个工作日推荐就业”为服务宗旨,目的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促进社会公平就业。

数据显示

截至2021年12月,内江“就业110”已累计接件71661人,其中:职业介绍43660人,职业指导8011人,政策咨询15814人,精准扶贫3293人,高校毕业生484人,退役军人399人,办结率100%。

组建一支服务队伍 为求职者提供更专业指导

职业指导人员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是就业战线的一支重要队伍,在公共就业服务的各环节承担了大量工作,为群众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打通了公共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内江“就业110”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职业介绍,还提供职业指导、政策咨询服务。就业困难群众可拨打0832-2959110电话预约职业指导,中心将采用全国一流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为求职者做一对一指导,提高供需岗位匹配度。

目前,内江全市自上而下,依托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和各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建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就业110”服务队伍。

内江市“就业110”调度指挥中心设在市本级,负责接件受理、分发任务、督查考核;各县(市、区)分设“就业110”分中心,负责接收任务、核实情况、协调处理;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村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负责上门服务、跟踪落实、结果反馈。

在工作中,内江就业110针对多次求职失败、反复找工作仍不满意的求职者,中心还提供专业职业指导。求职者可通过分级指导或CETIC兰光素质测评系统进行素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科学分析求职不顺利原因,找出症结后帮助求职者调整求职意向,再根据调整后的求职意向为求职者推荐岗位。

截至2021年12月,内江就业110服务队伍进行职业指导8011人,接受政策咨询15814人。

研发一套软件系统 对求职者提供精准化服务

精准服务

一个人失业了,没收入了,没饭吃了,是很紧急的事,就得有一个求助的渠道,就需要紧急帮忙解决。作为政府的就业服务管理部门,让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工作,有收入。

可如何才能为求职者搭建一个畅通、有效的求职渠道,内江市“就业110”平台呼之欲出。

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积极探索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以信息化为支撑,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研发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就业110系统,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

在就业困难人员拨打热线电话0832-2959110求助后,接线员会将人员信息采集录入系统,通过身份比对确认后,启动应急帮扶机制。

内江市“就业110”平台,参照公安110指挥系统的运作模式,研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就业困难人员身份自动精准识别、任务自动分配、外部数据导入、空岗查询、人岗匹配、数据统计、报表生成等功能。

市级“就业110”中心负责指挥调度,进行接件、受理、派件及督促检查县区“就业110”分中心工作,县(市、区)“就业110”分中心负责具体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在系统里进行反馈。

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内江“就业110”平台建立了实名登记的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和岗位数据库。失业人员拨打“就业110”服务热线,工作人员根据服务对象提供的数据,在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大数据系统中进行身份比对,在全市劳动力市场岗位数据库中进行岗位推荐,且至少推荐3次,实现“3个工作日,不挑不选推荐就业”。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更快更准地促进供求双方更好匹配,使求职者能找到就业机会,使用人单位能找到需要的人员。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互选和推送,努力实现供求双方的精准匹配,降低求职和招聘成本。”该负责人表示。

同时,在工作中,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在线上依托“就业110”平台,实现全天候岗位发布和自动匹配,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专业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服务;线下依托县(市、区)、街道乡镇服务大厅进行用工指导,结合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提高供需匹配度和签约率。

制定一套支持政策 对贫困就业者就业兜底帮扶

“你好,我是一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不晓得找什么工作,你们能推荐就业吗?”

“没问题!”

该名大学生通过内江市“就业110”平台服务热线咨询是否能帮助推荐工作的问题,得到了肯定答复。

这是内江就业创业促进中心推出的就业兜底帮扶举措,为精准实施该项举措,中心在原“就业110”服务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特别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功能模块。

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拨打“就业110”服务热线2959110,工作人员根据毕业生提供的基础信息,在全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大数据系统中进行身份比对,情况属实,再发送至所属县(市、区)就业“110”平台,再结合各县(市、区)劳动力市场岗位数据库进行岗位推荐,至少推荐3次,实现“3个工作日,不挑不选推荐就业”。

同时,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在上级就业扶贫“九条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内江“插花式”贫困的特点,创新制定就业扶贫“十条措施”。明确提出了建立“就业110”绿色通道,为全市困难劳动力提供兜底就业帮扶。确保在3个工作日内,为困难劳动力推荐不少于3个市场岗位,若推荐不成功,启动兜底帮扶机制,开发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每月补贴标准不低于300元。

此外,凡是通过就业“110”渠道安置困难劳动力就业的,均兑现企业吸纳奖励、职业介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扶贫基地奖补等政策支持。

建立一个共享机制 设立公益岗位解决就业难

2019年7月11日,内江市中区首支村级环境综合治理护卫队在市中区全安镇花洞村成立,村民晏小英便是其中一员,每天她都穿着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护卫队服装,积极参加村里的“五清行动”。

据了解,对全安镇花洞村农村公益性岗位11人组成的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护卫队,全安镇每月给予岗位补贴。

这是内江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2017年6月,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内江市“就业110”在原来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三个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精准扶贫模块。

目前,内江市脱贫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数据和全市就业岗位信息已全部接入“就业110”服务系统,实现了重点人群身份信息精准确认、就业需求精准对接、人岗匹配精准到位、信息互联互通、数据交换共享。

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中心将继续发挥就业110系统的作用,不断完善、升级系统功能,提升服务质效,打通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促进稳就业、保就业,打造甜蜜内江贡献就业力量。

文图:曾利军

编辑:郭丽娜、杨惜寒

温馨提示

不前往涉疫地区。市民朋友要密切关注国内疫情动态,不出境、不出省,尤其是不前往有病例报告的城市。外省旅游、出差归来后,建议主动做一次核酸检测并进行14天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干咳等不适症状时,立即就近前往发热门诊就诊。

主动接种新冠疫苗。符合条件的市民应尽快全程接种疫苗和加强免疫。我市已全面启动新冠疫苗加强免疫工作,请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间隔达6个月的市民,及时就近进行新冠疫苗加强接种,共同筑牢全民免疫屏障。

落实健康生活方式。自觉养成“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等文明健康好习惯,不扎堆、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出入公共场所时,积极配合测量体温,戴口罩,查验健康码、行程卡等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