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河池,变幻绝代风情

春风又绿三月三,河池风情引人还。

河池的美,不只在外表,还有源自“腹中诗书”的绝代芳华……

经过历史的浸染、岁月的替换、文化的吹拂,河池的文化魅力与日俱增。

河池各族群众摆开长桌宴,共同举杯。

白裤瑶胞敲响铜鼓。

充满活力的铜鼓舞。

巴马瑶族自治县群众欢度“祝著节”现场。

都安瑶族自治县群众打起扁担舞,喜迎传统节日“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长桌宴现场。

视频 | 欢乐铜鼓。

早在秦汉时期,河池文化就已融入到中原文化的覆盖区域之内,成为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八个世居民族的繁衍生息,河池民族文化风情浓郁、色彩斑斓。当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为8740多个。刘三姐歌谣文化、壮族“三月三”文化、铜鼓文化、瑶族密洛陀文化、仫佬族依饭习俗、毛南族分龙节习俗、白裤瑶风情文化、壮族蚂拐文化、布努瑶祝著节习俗、白裤瑶服饰与陀螺文化等等,交相辉映,齐放异彩,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大花园里,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民族文化景观。

工夫不做丢一边,游玩下枧看歌仙。

山歌原从三姐起,人去歌名留世间。

01:07

刘三姐故里景区歌声飞扬。

歌王和歌友们在赶歌圩对山歌。

刘三姐,这位从唐朝传说中姗姗走来的歌仙,用她的天籁之音,演绎出灿古烁今的刘三姐歌谣文化,让河池的山山水水一直萦绕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三月三期间,河池大地,每个民族都会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乾隆时期曾任庆远府知府的商盘在《宜阳行春》中记载河池的山歌现状:“竹院松扉绕郭多,画旗彩索问如何。乡村儿女连群出,不打秋千但唱歌。”

东兰村民表演迎春播种舞蹈,欢度“蚂拐节”。

天峨村民表演蚂拐舞。

红水河两岸的东兰、天峨、南丹县等壮族人家,年年听蛙鸣,岁岁祈蛙神,在每一年的春雷响动之时,大家便到田间地头敬奉和祭奠青蛙女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成为传承不衰的“蚂拐节”。

罗城仫佬族依饭文化旅游节民俗巡游。

罗城仫佬族依饭文化节,舞草龙活动现场。

依饭节又称喜乐愿,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庆祝丰收、保护人畜平安的隆重传统节日,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性,并形成民族信仰谱系完整、民族文化多元交融等特征,在仫佬族节日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仫佬族民俗文化活动的缩影。

毛南族分龙节上,群众表演传统傩戏。

群众舞龙欢度传统节日分龙节。

环江的毛南族,一个与龙息息相依的民族,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祈请玉帝分龙降雨,祈求风调雨顺,“分龙节”由此而产生,并产生了许许多多与分龙有关的神秘的原始风俗文化。

敲响悠扬的铜鼓。

在红水河流域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形成区域内壮族群众以敲打铜鼓聚众、 祈福、娱乐的传统习俗,称为壮族铜鼓习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成为绵延千古的铜鼓文化的“活化石”。

大化祭祀始祖“密洛陀”,再现神秘布努瑶文化。黄晗 覃楚钧 摄

都安群众在祭祀布努瑶创世始母“密洛陀”,欢度祝著节。

巴马群众祭请始祖“密洛陀”。

《密洛陀》,作为中国瑶族的神话古歌,融神话、创世、英雄故事为一体,内容十分丰富,是目前所发现的瑶族民间流传最为广远、最完整、最宏大的创世史诗,流传于都安、大化、巴马等“布努”瑶族聚居地区,在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祝著节期间,大家就聚集在一起吟唱《密洛陀》,以示对始祖母密洛陀的怀念和对祖先制定“俗规”的遵行。

仫佬族群众对歌。张琪琪 摄

罗城成龙湖歌坡会对唱仫佬族民歌。廖银浪 摄

罗城兼爱乡高山牧场上千群众在走坡、对唱仫佬族古歌。颜庆梅 摄

仫佬族走坡节,最具诗意的节日,是罗城仫佬族男女青年在三月三期间,以歌为纽带,以歌代言,传知识、叙情爱、交朋友等,成为青年人在坡场上广交朋友、交流情感的一项传统习俗。

河池山水间,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曲、舞蹈、雕刻、绝技等历史久远、独具一格;民族刺绣、蜡染、编织、铸造等特殊工艺,精美绝伦;民俗、节庆、礼仪、游艺等内容丰富、形态各异。

到河池,漫游山水,领略风情,一定是一次惬意之旅。

作者丨曲扬/文 高东风 包诗璞 王明福/图(部分图片来源河池日报资料图片、河池市文广体旅局)

编辑丨冯敏桂

校对丨覃筱宁

值班主任丨韦婉灵

值班编委丨黄开均

河池日报社全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