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婚夫妇复现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乐器,想在大湾区推广民乐

“我们复现箜篌不是为了兴趣,而是想让以后的人知道,中国在2800年前就已经有这种乐器。”在广东中山的巨龙古玩城,有一间叫作“箜篌匠”的工作室,里面排列着数十件形态各异、外形精美的古乐器“箜篌”,它们全部来自香港夫妇黄祎琦与许碧兰之手。
“来内地之前,我们在香港开了一间‘东方琴行’,可以说是香港玩民乐的第一代。2007年我们决定卖掉香港的房子来到广东专心研发箜篌。黄老师现在80多岁了,好像他的生命都是为了箜篌而活。”这对金婚夫妇娓娓道来他们在相识60多年里,因为共同的音乐爱好相扶相持,推动中国民乐传承与发展的故事。
香港玩民乐的第一代
“我13岁就已经认识黄老师,当时他作为校友,被邀请回来教我们这些师弟师妹弹琵琶。”虽然黄祎琦与许碧兰的相识缘于民乐,但其实早期在香港,民乐是一项十分小众的爱好。
图片
黄祎琦(左一)进行琵琶演出。/受访者供图
“当时香港民乐的发展不是那么理想,很多学校主要教钢琴、小提琴,而我就拿着一本《怎样弹琵琶》,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自学。”黄祎琦说道。
到了许碧兰学琴的时候,为了买一个45元的琵琶,她只能省下上学的公交月票,每天步行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往返于家与学校,然后用分期的方式把钱付给学校。“艰苦之中我学会了一样乐器,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许碧兰笑道。
1983年,因为对民乐有着共同的热爱,黄祎琦夫妇在香港开了一个名为“东方琴行”的工作室。“最开始学民乐的学生不多,我们的工作也开展得比较辛苦。”许碧兰介绍,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不少内地的音乐家到香港交流,才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民乐,有的学校还办了民乐团。“我们差不多是香港玩民乐的第一代,就这样慢慢将中国音乐发展起来。”
复现中国可演奏竖箜篌第一人
1982年,黄祎琦夫妇在一个音乐会上遇到中国音乐学院的古筝教授曹正老师,也第一次听说了“箜篌”这个古乐器。
“我当时正在研究做竖琴,曹正老师听到后,便告诉我中国有个叫‘箜篌’的乐器和竖琴很像,但很可惜近一百年已经没人提到这个乐器。他回到北京后给我寄了不少资料,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整天研究箜篌。”
因为在香港关于箜篌的资料较少,同时也缺乏制作乐器的原材料,黄祎琦夫妇在2007年就决定将香港的房子卖了,拿着这些钱回到广东专心研发古代箜篌。
图片
黄祎琦在工作室制作箜篌。
经过四年的反复实验与研发,到了2011年底,黄祎琦制作出两件可以演奏的竖箜篌。“2012年元旦,在广州南沙文联的一个晚会里,我们正式奏响了箜篌,那首歌叫作《盛世华章》,黄老师也被人冠以‘复现中国可演奏竖箜篌第一人’的头衔。”许碧兰介绍道。
希望让更多香港同胞了解箜篌
10余年间,黄祎琦夫妇共制作了近60件乐器。“相处了60多年,我们的爱情就变成亲情,可能现在箜篌是他最深爱的事情,而不是我了。”许碧兰笑道。
图片
黄祎琦夫妇在工作室制作箜篌。
目前黄祎琦夫妇制作一件箜篌大概需要半年至九个月的时间。黄祎琦制作出箜篌的“白身”后,许碧兰再根据不同箜篌的特点来设计外观的花纹,然后找人上漆、上弦。在他们看来,箜篌除了是一件乐器以外,更是一件高级的工艺品。
图片
黄祎琦夫妇制作的部分箜篌。
虽然要花这么长时间才能做出一件箜篌,但在许碧兰看来,黄祎琦从没想过放弃。“有时候我问他,你都80岁了,是不是可以不做了?他就说‘如果我不做,谁会去做呢?’他的生命好像变成为箜篌而活,天天六点多起来,八点多就去工作室了。”在黄祎琦夫妇心中,始终有一种推广箜篌的使命,希望更多的人知道箜篌长什么样,应该怎么弹。
“我们也很希望,将来能将一部分箜篌带回香港展览,让香港同胞知道,原来有人在大湾区做这样一件事,这是我们的心愿。”
记者:李想
实习生:许兴尧
编辑:柯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