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经济圈观察|走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签订合作协议90余份 共建交通、产业一体化发展

封面新闻记者 曹钰 曾业 实习生 陈霞

“这趟车好方便,女儿在万州工作,也在万州成了家,我经常坐这趟车到她家玩。”重庆市开州区市民张女士高兴地说,在万州高铁北站汽车枢纽站内,一辆辆开往开州的公交车已形成常态化运营,2021年6月25日,万开城际公交正式开通,线路里程56公里。

万开快速通道。付作侨摄

万开城际公交的开通不仅让两地市民的生活更便利,也为两地同城化发展按下了“快进键”,然而,这仅仅是万开两地之间互动的一个“小切口”。

自古以来,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和四川省达州市三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三地交往源远流长,经济社会发展历来合作紧密。2020年初,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正式纳入重庆、四川发展规划。

“支持万州、达州、开州共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加强规划、政策、项目统筹,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探索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利益共享机制”,去年10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叙述为三地发展描绘出了共建、共进的美好蓝图,三地一体化合作“渐入佳境”。

万开快速通道全线贯通。

高位协作统筹谋划

万达开三地集中力量办大事

万达开区域地处川渝鄂陕四省结合部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面积2.4万平方公里,2020年户籍人口近千万,GDP3624亿元左右。

“达州是巴人故里之一,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也是革命老区;万州和开州的历史文化,与达州一脉相承,有很多相同、相通、相融的地方。”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重庆市政协委员易小光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初期,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曾表示,万达开统筹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需聚集优势要素,建立优化现代化的、绿色的区域产业体系,从而推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

专家期许,在三地的顶层设计上其实已经有了初步成效。

长江黄金水道穿城而过,古老钟楼见证发展变化。 记者 冉孟军 摄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万州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也是万州肩负的责任。”4月3日,万州区发展改革委区域合作科科长丁彦向封面新闻表示,“万州坚持‘一体化’理念,建立了‘三地三级’工作机制,与达州、开州加强规划、政策、项目统筹,瞄准交通、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产业协同、生态保护等领域成立了九个专项工作组,合力建设渝东北、川东北地区重要增长极和统筹发展制度创新试验区,并带动周边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开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侯大平则向封面新闻透露,“川渝两省市共同编撰的《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有望在近期获批。”他介绍说,开州区正聚焦“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现代产业、对外开放、公共服务”六个重点领域紧密合作。

万州港红溪沟作业区。

再来看达州。去年10月,达州市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战略支点”作为明确战略目标,为促进“万达开”统筹发展,达州提出了三条具体的探索路径。

——推动国土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保护一体化规划发展,推进政务服务全领域平台互通、数据共享、结果互认,实现经济资源要素一体化科学配置。

——支持达州经开区探索“飞地园区”、共建万达开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支持川渝毗邻地区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

——推动设立万达开统筹发展基金,探索土地综合利用、森林碳汇改革试点,建立跨区域招商项目流转、园区合作等成本分担、利益分享机制,协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的增长点。

2020年以来,万达开三地已召开党政联席会议2次,党政分管领导协调会议6次,部门座谈会120余次;启动万达开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万达开川渝东出智慧物流港等6个重大功能载体建设;联合举办节会活动20余场次,签订合作协议90余份;分年度制定了重点任务清单,其中2021年、2022年分别共同实施重大合作项目43个、30个。

在建中的开州至城口高速公路。

交通引领一体化发展

“十四五”将建成轨道上的“半小时万达开”

要实现一体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是大前提。山水相连的万州、达州、开州也牢牢牵住“交通”这个“牛鼻子”,卯足劲拉近三地的时空距离。

“呜……呜……”伴随着声声汽笛鸣响,一批来自达州大竹县的橡胶和化工产品搭乘四川东出的铁水联运班列驶向157公里外的重庆万州港,经长江航道到上海后再由海运运抵阿尔及利亚。

这条达州与万州携手打造的东向物流大通道,开通了达州经万州入江出海的东向铁水联运班列,货物直达日韩和更远的亚太、欧洲地区。截至去年下半年,达万铁海联运班列已累计开行660余趟,货运量达98万吨。相比其他通道,节约物流时间3-5天,降低物流成本30%以上。

万州经开区长安跨越生产车间。

去年2月底,川渝合作共建新田港二期项目正式落地。达州成为万州、开州港口重要的货物补给地,货物占万州港口吞吐货物53%左右、占开州港口吞吐货物40%以上,打破了四川多年来缺乏天然深水良港的困境。

万州发改委区域合作科科长丁彦表示,万州新田港的铁路铁路支线——新田港集疏运中心项目预计将在今年内完工,“建成后将进一步拉近与达州的距离,达万铁路过来的货运可以直接进港,形成铁路、长江水运、公路无缝衔接、优势互补、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在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建设方面,“万达开”之间互联互通的喜讯也频频传出。

加快物流通道建设,推动新田港二期建设。 记者 冉孟军 摄

2021年7月5日,在万州、开州人民的殷殷期盼中,开州区浦万大道陈家大道正式通车,万开快速通道实现全线通车,15分钟即可从浦里新区到达万州北站。

“万州与开州之间已建成有G69银百高速公路(万州—开州段)、G211国道(万州——开州——城口——安康)等通道。去年,开城高速赵家至谭家段50公里建成通车,巫云开高速进度加快,万州至开州南雅高速开工建设。”开州区交通局党委书记袁毅介绍。接下来,三地还将进一步加快推进郑万高铁、渝万高铁、成达万高铁、渝西高铁等干线铁路项目,以及达万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项目过境开州并设站。

“渝万、成达万高铁等在建项目有望在‘十四五’期间竣工,届时,将改变开州区‘手无寸铁’的现状,轨道上的‘半小时万达开’格局将形成。”袁毅说。

如今,昔日的“秦巴锁钥”已变成“秦巴通途”。万达开区域连接成都、重庆、西安、武汉4大国家级中心城市,区域内拥有3大机场、8大铁路干线、3大港口、1条高铁、8条高速公路,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

产业协同协作“一条链”

三地工业总产值将突破4000亿

以往,万达开三地区域交通网络普遍等级低,通道不多、互联不畅,对外辐射力较弱、带动性不强,如今,逐渐便捷的交通路网为三地的携手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地正立足各自优势,补短板,携手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合力培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跨区域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园。

化工新材料产业方面,达州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和新能源电池材料、高端复合肥料、高品质无机化工产品;万州打造高性能合成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开州重点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材料。

去年5月21日,万州新材料产业园——绿色建材基地项目签约落地。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将建设水泥智能化示范工厂、智能化绿色矿山等系列项目,不断补齐、延伸、做强新材料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按照“整车+配套”的思路,万州重点发展商用车、改装车、新(氢)能源汽车;达州研发生产汽车电池组、新能源汽车配套组件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州重点发展车身冲压件、车身片件,培育发展车载导航系统、车联网系统等零部件及系统开发。

“长安跨越”就是三地制造产业协同合作的典型例子。一辆长安跨越新车在万州下线,它的车架、车身片件等来自60公里外的开州,而电池组和橡胶油管产自160多公里外的达州。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地融汇供应链、物流和汽车金融等资源,不断补齐配套短板,抱团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则按照弱势产业抱团发展思路,三地依托川东北、渝东北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发展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充分利用重庆三峡中医药研究院、达州中医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加大中药材提取及破壁深加工研发力度,培育发展中药材提取物、中药制剂、中药饮片、保健药等中药产品,形成种植、加工到制剂的产业链条。

“要聚焦打造协同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整合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深化拓展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及时制定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开州区发展改革委主任侯大平表示。

要将协同道路走深走实,万达开还会协同推进三地产业创新平台共建共享,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同时,三地以达州开江经开区与开州浦里新区共同打造的“万达开智能制造产业合作示范区”为基础,鼓励三地其他园区通过联合成立合资公司,采取市场化企业开发模式,创新完善“飞地园区”产业布局、项目准入、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利益分享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飞地园区”。

到2025年,三地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汽车整车生产规模达到30万辆,三地汽车整车的配套率达到50%以上;三地生物医药规上企业达到100户,产值达到200亿。

到2025年,三地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打破行政区概念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三地产业统筹布局、互补发展,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三地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携手合作渐入佳境,正支撑起川东北、渝东北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