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整版推出 贵阳:数字点亮乡村幸福生活

核心阅读: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2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明确要“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近些年来,贵州省贵阳市依托大数据发展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持续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引领乡村振兴,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取得积极成效。
针对有的党员干部数字素养低,主力军作用发挥不明显问题——
强化数字能力培养
●分类开展基层干部数字化提能培训;打造“指尖”课堂,推出党建信息化云平台
“参加完县里的培训后,我才知道养鸡可以用上大数据。”近日,谈起肉鸡产业发展,贵阳市息烽县鸡场村党支部书记杨邦信说。培训结束后,村“两委”一班人在全镇率先发展数字化肉鸡养殖产业,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进来,为签约农户的养殖圈舍,配备自动投料线、自动控温系统、智能监测系统等设备,让肉鸡产业搭上互联网发展的快车。
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地区之一,去年以来,息烽县以村干部、新农人、致富带头人等为主体,累计开展智慧农业、科技服务、电商服务等培训1.2万余人次。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关键。针对部分村干部数字素养低,数字技能亟待提高的现状,近些年来,贵阳市围绕数字产业、数字治理和数字民生等,由市县两级分类开展基层干部数字化提能培训,不断强化村干部数字能力培养,切实提升村干部利用数字技术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能力。
3月18日,在南明区永乐乡涉农电商产业园区,新建的农旅大数据电商孵化基地里,人声鼎沸。永乐乡邀请电商能手、网红达人等进驻基地,对村干部、驻村干部开展电商知识培训。“这个培训班太及时了,我们学会这些视频拍摄和直播的技术后,回去再教给村民,带动更多乡亲利用网络宣传农副产品、民宿,一起增收致富!”水塘村党支部书记龚道祥说。
观山湖区百花湖镇哪嘎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外出务工人员众多,曾是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2021年,村党支部书记钟世奇带领村民发展绿壳蛋鸡产业,鸡蛋产量直线上升。但如何拓宽销售渠道,让鸡蛋卖个好价钱,成了村“两委”班子的烦心事。
“适逢区里推广‘观观好汇玩’平台,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去年5月,钟世奇带领村“两委”现学现用,动员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依托“观观好汇玩”平台直播带货,大大拓宽了鸡蛋销路。
“每天都能接到不少订单,多的话一天能卖出1200余枚鸡蛋,还有顾客看到直播后,来现场购买。”致富带头人钟世秀忙得不亦乐乎。2021年以来,哪嘎村通过直播带货卖出7万余枚鸡蛋,收入达12万元。
“这几次学习,不仅让我看到了和其他先进村的差距,还给了我不少启发。后期我们将借助数字技术,对1200亩茶园进行智能灌溉、病虫害自动监测等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参加完清镇市组织的“支部书记上讲台”线上培训后,新店镇中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志远说。
去年12月以来,依托融媒体中心平台,清镇市举办“支部书记上讲台”线上培训活动,骆家桥产业示范村、东门桥文明新风村、鸭池河红色文化村等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走进演播室,向村(社区)“两委”干部讲述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的经验做法,4600余人次参加学习。
为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履职能力,贵阳市还积极打造“指尖”课堂,推出党建信息化云平台“筑红云”APP,平台设置“学习问答”“红云播客”等模块,党员既可以在平台学习政策法规、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知识,也可上传农村党建、产业发展等鲜活的基层故事,不断用学习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让随时学习、时时进步成为常态。
针对产业发展同质化,抗风险能力不强问题——
大数据赋能产业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旅游”等;启动数字乡村“数字工作站”“数字示范村”建设
“运用科技手段种植猕猴桃,果然不一样,8亩猕猴桃,平均亩产4000斤以上,一年有20余万元收入……”提及变化,修文县平滩村果农李兴祥不禁竖起大拇指。
“小绿果”变身“致富果”,与大数据的助力密不可分。在修文,栽种猕猴桃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一直上不去。近些年来,修文县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数字”应用在产业发展中,打造“党员带富链”“数字发展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村集体+农户”等模式,发展种植猕猴桃16.7万亩。
“扫一扫猕猴桃身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果园基本信息、猕猴桃生产概况、检测报告等,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知情权。”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杜江介绍,全县坚持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利用大数据手段不断提升科技支撑、产销对接、风险防控等能力,引进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使猕猴桃种植全程可追踪、可监控,通过引进物联网技术、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技术,促进猕猴桃增产提质。
目前,共有32家猕猴桃种植园接入物联网大数据平台,覆盖6万余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已产生1.18万余条数据。2021年全县猕猴桃产量超过7万吨,综合产值可达25亿元。
强村富民关键在于产业兴旺。贵阳市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积极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旅游”等,在全市启动数字乡村“数字工作站”和5个“数字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食用菌种植与互联网融合运营管理平台”“数字化肉鸡养殖云服务平台”等6个省级融合标杆项目建设,将新建的30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项目全部配套大数据智能采集系统,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清明节后,走进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平寨组,古诗中村舍俨然、田园栖居的场景呈现在眼前,令人心生向往。而1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日子穷得看不见头。”村民陈华松说。
正是由于“数字”的应用,让这个偏僻落后的民族村寨,成为周边群众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地。
2017年,开阳县引进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南江乡所有乡舍民宿进行统一打造,采用经营收益投资人占60%、农户占20%、平台公司占20%的“622”利益联结机制,成功开发“村村”智慧旅游管理服务APP平台,探索形成“互联网+乡村旅居”的“水东乡舍”发展模式。
村民闲置房使用权入股后,可通过APP实时查看经营状况,实时提现收益分红;可上传农家乐产品、农产品、土特产品到平台的“寻物寻味”板块,拓宽销路;可为游客“找乡愁”需求线上抢单,并在线下服务后收取“找乡愁”服务佣金,全面带动农村人力、物力等发展。南江乡党委副书记徐尚琦介绍:“通过‘村村’APP,村民能深度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中,采取股东分红、服务员工资、农产品销售、农家乐收益等方式增收致富。”
“村村”APP上线以来,已覆盖开阳十里画廊区域,累计吸引110余户村民入股,70余个投资人入股,引入社会资金2800余万元,政府配套支持2500余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60余人,村民收益每年超过1.2万元。
针对村级公共服务质量不高,治理模式亟需优化问题——
网格治理装上“智慧大脑”
●乡村两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贵州政务服务网;建立“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体系
“以前补办社保卡,必须去区政务中心,如今网上申请后,工作人员在后台就审批了,还能邮寄到家,太方便了!”近日,白云区艳山红镇鸡场村村民赵斌说。
2021年7月,白云区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一云一网一平台”,实现营业执照、驾驶证、社保卡等多类电子证照一键调用,梳理“政务服务类事项”1500余项进驻“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做到群众事网上办。
为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或不跑腿,贵阳市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化一网办、移动办和代帮办等服务,将乡村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同步进驻贵州政务服务网,打通网办渠道。群众还可通过“云上贵州多彩宝”APP在移动端咨询办理业务。
暖春三月,息烽县温泉镇安江村网格长何伟正忙着协调群众纠纷,村民吴厚培未经允许把泥土和木材堆放在吴建家空着的畜牧圈里,两人发生争执。网格员黄远发听到他们的争吵后,立即通过“贵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手机终端反馈问题,网格长接到系统提示后随即到现场调解处置。
温泉镇通过村党支部带动、支书带领、党员带头、群众跟随的“三带一跟”模式,将13个村(社区)划分成41个网格,录入人员信息2万余条,推选党员、乡贤、离退休干部等581名德高望重人员作为联户长,配合网格员做好联户区域事务,推动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从便民服务、调解纠纷,到环境整治、疫情防控,服务直接覆盖到户、宣传到人。依托“贵阳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贵阳市建立“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三位一体综合运行体系,以各级综治中心为“指挥部”,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格,按十户左右标准划分联防联治服务单元,发挥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领导作用,组织动员党员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同步推进党建网、民生网、平安网“三网融合”,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自从装了‘天眼’,村里的路明显更干净了,摆摊做生意的都主动把垃圾收拾干净,不然村里把视频公布出来,要被笑话的。”花溪区石板镇石板二村村民刘凯说。
得益于园区发展的引流,近些年来,石板二村新增流动人口1700余人,村级治安、公共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也随之而来。2022年,石板二村启动视频监控安装项目,在全村安装170余个监控设备,覆盖全村748户村民。视频监控集事件预警回传、异动监测、红外夜视等功能于一体,在治安防范、侦查办案和服务群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村“两委”将监控系统运用到农村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五治”工作中,开展党员户挂牌带头行动,定期将不文明行为在村民广场进行播放,并由网格小组长到村民家中进行提示,推动党员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振兴成果。
图片
图:观山湖区以农业机械智能化、数字化推动产业发展。
图片
图:乌当区党员在供销直播间带货。
图片
图:息烽县坪上村党支部组织“联防联控”平台学习。
图片
图:开阳县在禾丰乡云山茶海茶园安装智慧农业环境监测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智能化。
夯实“数”治基石
新疆轮台县委组织部 李赛:
随着智能大潮的到来,数字实践变得越来越火热,乡村也不例外。加强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治理效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和数字治理能力。
要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乡村科普馆、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展示优秀乡村数字化建设的案例,促使党员干部转变传统思维方式,积极投身数字乡村建设。发挥好党员远程教育平台作用,把数字化培训纳入各级党员教育重要内容,运用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直播等载体形式,为党员干部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教育线上资源。
此外,要依托现有资源,打造数字化产业实践实训基地,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网络直播、电商平台运营、数字农业等主题培训,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实地观摩、蹲点挂职等方式,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解放思想、提升数字化能力。
北京市门头沟区委组织部 柯尊超:
从贵阳实践来看,“大数据赋能产业发展”成为破解产业同质化困局的重要手段,为党建引领强村富民提供了有益参考。
产业是乡村建设最真实的生产力。要发挥党组织定向领航作用,立足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结合区域特色编制“对路子”的产业规划,明确责任主体和审批程序,有效指导企业和农户选准产业、发展项目,从根源上避免地区产业资源浪费和低水平开发。主动融入信息化趋势,建立乡村产业数据分析库,打造大数据预警监测和信息发布平台,密切跟踪产业形势、市场动态,科学指导产业投资、生产决策。
更重要的是,需要深挖地区自然、人文禀赋,依托“数字乡村”“直播带货”等渠道,迭代推出一批“独一份”“好中优”“错峰头”的农产品品牌,使地区产业和产品在乡村振兴洪流中脱颖而出,不断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山东省寿光市委组织部 甄红博:
当下,部分地区虽尝试推进乡村数字化改革,但依旧面临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村民认可度不高、数据共享欠通畅等问题。这就需要深挖数字红利,“软”“硬”兼施,助推乡村治理更加智慧高效。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硬件”,各级党组织要加大乡村数字化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党建信息平台、智慧政务平台建设,推动公共触摸屏、信息公开屏等使用便捷、性价比高的数字化终端设施全面落地。对偏远镇村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数字化技术与服务,对未通宽带村动态清零,推进5G网络设施建设进程,弥合村庄间“数字鸿沟”,提升“智”理水平。
基层党组织更要注重群众“软”需求。要消除村民数字化顾虑,提升数字素养,镇村党员干部亲自示范推广“村村享”“三资监管”等数字治理平台、软件的使用方法,强化村民对数字治理的认同感。打破村与村、村与政府间的“数据壁垒”,将村民利益诉求渠道从线下延伸至线上,让民声通过数字桥梁直达镇村党组织,真正将基层党建工作、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实践渗入乡村治理。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张莉佳
编审:王忠平
签发:文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