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川北历史开新篇——新中国成立初期川北区工作回顾‖​杨国钧​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川北历史开新篇

新中国成立初期川北区工作回顾

杨国钧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川北区是受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直接领导的省级行政区,成立于1949年12月18日,结束于1952年9月1日四川省成立之时,历时2年零8个月。辖南充、遂宁、达县、剑阁4个专区和南充直辖市,共35个县。全区面积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1.3万亩,人口1569万人。中共川北区委员会和川北人民行政公署设在南充市(今南充市顺庆区)。胡耀邦同志担任区党委第一书记、行署主任和军区政委,领导全面工作。

刚解放的川北,形势十分严峻,国民党军队虽已被歼灭,但封建地主阶级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依然存在,他们相互勾结,到处破坏和捣乱,导致经济落后、物价上涨、金融混乱,社会很不稳定。面对斗争复杂、百废待兴的局面,全区党、政、军各个系统在川北区党委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工作,艰苦奋斗,顺利完成接收接管旧政权、建立人民民主新政权以及征粮、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禁绝烟毒等各项工作;经济和文教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统一战线新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初步得到改善,为川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川北区的伟大革命实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改革和建设的一个缩影,它有力地回击了新中国成立时部分人对共产党执政的怀疑,粉碎了“共产党在军事上得满分,政治上得八十分,经济上得零分”的错误言论。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1950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及中共中央西南局部署,结合川北实际,川北临时工委制定《川北区初期工作纲要》,明确提出川北区初期基本任务是:支援前线,接管城市,收缴国民党军、特、匪等武装组织的枪支,安定社会,稳定人心,恢复生产。川北各县解放后,在城市人口5万人以上的南充县、遂宁县建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其他各县建立接管委员会,对川北各地进行接收接管。同时,建立各级人民政府。

川北区行政区划图(1950年)

川北区各级干部主要由南下干部、地下党干部、部队转业干部组成。中共川北区委坚决贯彻中共“五湖四海”干部政策,在工作安排上一视同仁,不搞山头主义、小圈子,把团结各民主党派、各界民主人士和中国共产党一道参加新政权建设,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共川北区委对党外人士关怀备至,相处中光明磊落、开诚布公。在川北行署委员会27位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代表占15人,超过二分之一。川北行署主要厅、局级领导中,不乏民主人士。如起义将领裴昌会担任川北行署副主任、民盟成员杨达璋担任川北行署副秘书长、川北民革负责人龙杰三担任川北行署委员、川北民盟负责人贾子群担任川北行署文教厅厅长、川北著名工商业代表人士奚致和担任川北行署商业厅厅长。这些民主人士有职、有权、有责,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彼此坦荡真诚、相互尊重,创造了很好的业绩。

1951年,中共川北区委、川北行署领导合影

1951年5月,川北区第一期土地改革结束后,部分乡村干部和农村积极分子产生不愿意继续工作、不愿意当干部的“换班松劲”思想。南充县斑竹乡乡长鄷斯云在当时颇具代表性。中共川北区委对此现象非常重视,《川北日报》辟出专栏,开展“鄷斯云思想”大讨论,在川北区掀起讨论热潮。《人民日报》和全国其他各大报纸以及各省市报纸也以“好了伤疤忘了痛”为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鄷斯云思想”讨论。川北区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村积极分子通过开展大讨论,受到很大教育,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951年底,中共中央鉴于干部队伍中出现严重贪污蜕化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中共川北区委认真领导川北区“三反”运动。1951年12月21日,中共川北区委就川北解放以来反贪污情况向中共中央及中共中央西南局作书面报告。报告分析客观有据,检讨深刻有力,引起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阅后立即作出批示:“川北区党委12月21日的报告简明有力,说得中肯,发给各地参考,并在党刊发表。” 1952年初,中共中央在全国各地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和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中共川北区委在南充市和35个县城及6个大镇开展“五反”运动,肃清经济内奸和坐探分子,提高各级干部的阶级觉悟,巩固国营经济领导地位,并在“五反”运动中进一步组织发动工人阶级,实行城市民主改革运动。5月底,“五反”运动基本结束。“三反”“五反”运动有力打击了国家公职人员中蜕化变质分子和工商界不法资本家,整肃了革命队伍,提高了广大干部的阶级斗争觉悟,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川北财政枯竭、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生产萎缩、百废待兴。面对困难局面,川北区党委和川北行署按照中央和西南局的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积极稳妥地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一)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首先,加强对金融货币的管理,明令规定使用人民币,限期禁用伪金圆券,公布金银管理暂行办法。其次,发展国营贸易,掌握粮食、食盐、油、布、纱、煤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打击投机,稳定物价。1950年4月底,全区物价下降到预定水平。第三,认真贯彻执行政务院颁发的《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到1950年底,全区超额完成全年公粮48850万斤、税收11375万元、折合公债35万份(折米1050万斤)的任务,基本做到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和现金出纳平衡。第四,采取有效措施,节省开支。1950年全区财政支出比预算节省22%。

川北行署机关驻地

(二)恢复和发展工商业

新中国成立初,一些工商业户对中国共产党不了解,担心财产被没收,怕戴“资本家”帽子,纷纷关门停业、坐观动静。为尽快恢复市场、调剂供求,1950年初,川北行署决定成立川北区贸易公司,筹措资金收购物资,以公营带动私营,恢复和发展地方经济。为消除工商业户的思想顾虑,全区各地都组织开展宣传党和政府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共同纲领》活动。在建立政权过程中,注意吸收工商界进步代表人物参加各级政权,使他们能有更多机会了解党的政策,并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工商界人士恢复生产和经营……这些措施,使川北区经济发展得到迅速改观。1950年6月初,川北区按照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发展国营经济,扩展商业网点,划分公私经营范围,让私商有利可图,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从而推动全区经济发展。

1950年10月23日至11月6日,全区第一次各县市工商界代表暨工商科长联席会议召开,胡耀邦作题为《消除顾虑,加强信心,提高警惕,为恢复与发展川北工商业而奋斗》的报告,对如何恢复与发展工商业,从9个方面讲了27条意见。这次会议的召开,大大激发了全区工商业户生产、经营热情,发展生产、守法经营的热潮蓬勃兴起。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全区厂矿基本建设投资570亿元,先后恢复和扩建广元煤矿等7个单位,新建嘉陵火柴厂等27个单位,扶植16个私营单位;在28个县市建立电厂,全区发电量较解放时增加228%。1951年煤产量较1950年增加4%,铁产量增加9%。丝三厂(位于现南充市顺庆区平城街川北建材市场一带)生丝品质显著提高,生产出大批A级丝,打破历史纪录。全区工商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局面。

1951年4月14日,川北行署农村文化服务队队员出发前合影

(三)大抓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川北行署于1950年6月18日制定《川北区当前施政方针》,对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等诸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加上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及大力建立和发展供销合作社,开展爱国增产竞赛及“万户千组百乡”创模运动、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通过川北区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川北区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夺得粮食丰收,取得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生产的重大胜利。1951年粮食产量比1950年增产6%左右,棉花增产2.5倍,修建大小塘堰3.6万处,造林3000多万株,猪牛增加110多万头。

兴办文化教育事业

1950年初,胡耀邦就指示一定要在川北办一所大学。川北行署文教厅根据指示,将私立川北大学从三台县迁到南充市,与私立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为川北地区及川北周边许多县的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打开一条通道。中共川北区委、川北行署非常注重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工农教育,要求各地每个学校力求做到教员称职、学生充实、设备较完善、经费有保证。幼稚教育有重点地选在工厂、学校、机关、部队和主要城市创办。为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觉悟,川北各地工农教育逐步开展,在全区文化馆开办成人识字班或夜课班,在党政机关成立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在区内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开办工人业余文化学习班。至1952年8月末,全区小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924所发展到17845所,学生由41.35万人增加到148万人;中等教育学校达到92所,学生3.07万人……川北人民革命大学共毕业7期学员1万余人,川北大学先后培养本科生和专科生1000多名。

规划建设南充新城

川北区成立之初,中共川北区委就确定“建设新南充,推动建设新川北”的城市建设战略构想。当时的南充市城市格局仍沿江呈带状分布,建成区面积仅1.68平方千米,南北长2.4千米,东西宽0.55—1.1千米,人口60380人。道路呈网格状骨架,有大小街道62条、巷道29条,纵横交错;只有3条街为石板街面,其余全是泥结碎石路面,没有配套的下水道和公共环卫设施。房舍多为木质穿斗结构平瓦房,砖木结构楼房很少。街巷狭窄、凹凸不平;房屋低矮、旧陋不堪;一遇大雨,污水横流。为把南充建成川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川北行署设置直辖市——南充市。在南充市市政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胡耀邦与参会的各界代表共商建设新南充的百年大计,制订发展新南充蓝图。遵循“依托旧城,向城北城西紧凑发展,使旧城区和新城区浑然一体”规划原则,绘制南充城市规划图和南充市道路计划图。这两张图规划了直径分别为53米、50米的五星花园、人民花园两个街心花园,32米宽的人民南路、人民中路、人民北路、涪江路、文化路,28米宽的模范上、下街。在五星花园周边由西向东依次规划修建川北大旅社、川北人民银行、川北电影院、川北食品大楼、川北百货公司5栋中西合璧的3层至5层建筑物,由此形成5条大街,奠定南充城市布局和街道骨架。按照规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南充市城市建设步伐,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铺修了禹王街、果山街、二府街、奎星街、学院街、金泉街、文峰街、西湖街、公园街、模范街街面,使旧城居民晴天能走平路、雨天能走干路。同时,以模范街为主干线,开挖建设南充城市地下排水管线。胡耀邦亲率川北区党政机关干部、川北革命大学师生、广大市民对莲花池(今北湖)进行挖掘,新建莲花池公园。到1950年底,川北区委办公楼、川北行署办公楼、行署礼堂、南充市委办公楼、川北军区礼堂、川北人民银行、川北大旅社、川北电影院、川北食品大楼、川北百货大楼等一大批新建筑陆续开工建设。之后,还开工建设南充市第一人民市场、电厂和自来水厂。至1952年8月,南充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平方千米,宽广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大楼、成荫的绿树、明亮的路灯,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大力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定。中共川北区委和川北区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发出拥护《全国各民主党派支持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要求的联合宣言》通电,川北区各地举行大规模集会游行,全区人民积极参加爱国公约签名运动,各地寄往朝鲜前线的慰问信5万多封,送往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慰问袋28419个、毛巾3905条、布鞋等生活用品49010件、锦旗271面。川北人民热烈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烈军属”号召,积极投入爱国增产捐献运动。全区共捐献719.9亿元(旧币),可买48架战斗机。胡耀邦亲自到第三捐献站捐款30万元(旧币)。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区11600名大学、中学学生踊跃报考军事干部学校(占大学、中学学生人数的65%),700名大学生被录取。全区10多万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有4万多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他们在朝鲜战场英勇杀敌、血洒疆场,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川北区赴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中有79人荣立四等功以上战功,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烈士,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国钧(原南充印染厂退休干部,南充市顺庆区政协文史编辑委员会特邀成员)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