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泸州篇】龙马潭区:探索校地合作之路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近年来,龙马潭区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与辖区内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西南医科大学深入开展校地合作,探索各民族嵌入式交往交流交融新模式,全力推进龙马潭区城市民族工作夯基固本、创新落实,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
以机制建设为引领
构筑民族团结“向心力”
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共治机制、服务机制和互动机制,确保社区民族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共治机制。推动城市社区党组织和辖区高等学校党组织共同组建区域化社区大党委,定期召开区域化社区民族工作推进会议,交流经验、研判工作、解决问题,构建起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法治保障的城市社区大统战格局。
二是建立服务机制。在城市社区联合辖区高校建立了高校统战部部长和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社区两委委员、高校统战干事、少数民族代表、居民代表等为小组成员的社区民族工作小组,并邀请社区与高校的优秀党员、少数民族群众,组建有针对性服务的矛盾调解组、就业引导组、权益保障组等,并为每个小区、楼道选聘1名热心居民作为民族工作联络员,推动形成社区民族团结全覆盖工作格局。
三是建立互动机制。与西南医科大学签订校地共建合作协议,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志愿者服务、联谊交友、建言献策、法治保障等工作机制,高校与社区开展楼栋交友、小区入群、社区服务、文化同构等双向互动服务。
图片
2020年6月3日,龙马潭区新民社区与西南医科大学签订校地合作共建协议
以平台建设为桥梁
激发民族团结“凝聚力”
整合社区资源,通过创新打造“一中心、三基地、四工作室”,积极服务辖区少数民族群众。
“一中心”即少数民族服务中心,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通过“两微一端”等服务方式,提供入托入学、法律援助等咨询服务238余人次,开展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慰问90余人。
“三基地”即“石榴籽”公园、“石榴籽”文化一条街和“石榴籽”文创集市,通过民族文化展示和民族特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把民族文化、民族理论知识扎根于群众心中,引导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图片
红星街道少数民族服务站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四工作室”即石榴籽调解室、石榴籽活动室、民族政策宣讲室和民族文艺创作室,分别提供少数民族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民族政策宣讲等服务,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目前,已成功化解4起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开展学习研讨、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活动20余次。
以文化交流为抓手
增强民族团结“感召力”
积极发挥社区党组织党建引领作用,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做到活动“活”、融情“深”。
一是交流活动多样化。融合城市民族工作与城乡基层治理、社区网格管理等工作,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公益服务积极性,营造嵌入式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凝心聚力筑和谐”迎春活动、“祖国繁荣、民族团结”居民运动会等特色活动10余次,慰问留守儿童、看望孤寡老人等社会公益活动20余次。
图片
西南医科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二是交流活动制度化。通过公益服务积分制的方式,吸引各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踊跃参与到社区党建共创、文明共建、治安共管、卫生共抓等社会公益活动中来,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三是交流活动品牌化。大力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品牌,联合西南医科大学成立“石榴籽”艺术团,借力“彝族新年”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办民族文化节品牌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广覆盖式宣传,展示各民族文化魅力,促进各民族文化情感交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活动。目前,共开展集中宣传、专题宣讲20余场,学习交流活动8次。
图片
图片
龙马潭区红星街道工作人员和西南医科大学彝族同胞一同体验彝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感受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泸州市委统战部供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