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校长张希撰文:争做黄大年式好老师,用黄大年精神培养人

图片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校长张希今天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发文章,讲述5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相关举措,分享如何成为黄大年式战略科学家的思考。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 姜治莹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和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关爱、重托与期待,为我们争做黄大年式的好老师、坚持不懈用黄大年精神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承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了我国高校的性质,明确了高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神圣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引导广大教师争做黄大年式的好老师,引导广大师生把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变成自觉追求,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红色是吉林大学最亮丽、最厚重的底色。我们要始终扎根东北,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红色育人的理念,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建强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承担着庄严而神圣的使命。黄大年同志是新时代好老师的杰出代表,他始终以“为祖国培养人才”为己任,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用崇高品格和卓越贡献为教育工作者树起了一面旗帜。广大高校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做到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相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向学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吉林大学有着培养好老师的传统和经验,将继续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培养好老师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培养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要培养和造就的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时代新人。黄大年同志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他身上闪耀着精神力量的光辉,他的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融汇到教学育人的各环节各方面,用黄大年故事感染人、用黄大年事迹引导人、用黄大年精神教育人,引导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吉林大学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把黄大年事迹陈列到校园中、搬到课堂上、写进教材里,有机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全过程,融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工作体系“引领工程”,引导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引领青年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在实现伟大梦想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隽永华章。
推动战略科学研究。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竞争,尤其是高端科技已成为各国争夺的制高点。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黄大年同志抱着坚定的科技报国理想,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带领团队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更加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为高端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吉林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和研究力量,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努力打造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造了“地壳一号”万米钻机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黄大年:从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
吉林大学校长 张希
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要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众多人才类别中,近来对战略科学家的讨论越来越多,比如我校已故黄大年老师就被称为战略科学家。什么是战略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应该具有什么特质?战略科学家是如何炼成的?分享一点思考,并以此怀念全国优秀教师、时代楷模黄大年老师。
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在吉大师生们心目中,黄大年老师就是具备这些特质的当代战略科学家之一。
黄大年老师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学习期间,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努力,孜孜以求。在英国利兹大学获得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在英国一家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在重力梯度仪研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回到吉林大学之后,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制了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为深探计划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众多科学家一样,黄大年老师从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地球科学家的经历并没有捷径,追求理想、持之以恒是关键。
战略科学家首先是优秀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并始终坚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个人研究领域的“宽与窄”成为科技工作者普遍面临的矛盾。涉猎过于宽泛,往往难以深入;只专注于一点,又难免限制了眼界,不利于研究范式的转换,导致困于一隅,难以突破。实际上,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大抵是要聚焦于“窄”,而放眼于“宽”。作为战略科学家,更需要将研究领域的宽与窄辩证统一。黄大年老师注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计算机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样宽口径的科学家,懂得在宽的领域中选择什么地方该窄,在该窄的地方深入下去,才取得了有意义的突破。
战略科学家还需是懂战略的科学家。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要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什么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什么是关键问题?什么是竞争的重点?哪些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以什么方式支持更合适?这些问题都需要战略科学家作出前瞻性的判断,并提供战略性建议。在长期一线科研实践中,黄大年老师和他的同事们清楚地认识到,深部探测不仅是科学挑战,更关乎国家安全。正是他们超前的布局和以装备仪器研制为先导的工作理念,使相关领域摆脱了高端装备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推动了我国深地资源的勘探开发。
战略科学家还需要具有相当强的跨学科组织和协调能力。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重大科研任务中,黄大年老师是第九专项首席科学家,主要攻关深部探测关键装备研制。探测设备的研制涉及“硬件”和“软件”,需要自主研发和外部协作。在团队内部,每个人专长不同,秉性也不同,黄大年老师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每一位成员的创新创造潜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战略科学家是如何炼成的?没有人天生是战略科学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探幽索秘可以成为科学家,但不一定能成为战略科学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组织跨地域、跨单位联合攻关,是我党领导科技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重大项目完成的过程就是培养和检验战略科学家的过程。黄大年老师负责的“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重大科研任务,汇聚了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约500位科研人员。这种有组织的协同攻关锻炼并检验了黄大年老师把握方向和领导团队的能力,让他完成了从科学家向战略科学家的转变。
黄大年老师离开我们已有五载。为了继承和发扬黄大年精神,教育部支持了一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们正在接续奋斗,行进于教育兴国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希望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和谐从容的科研氛围,让更多的老师成长为黄大年式的优秀教师,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成长为黄大年式科学家。相信他们中一定会产生黄大年式的战略科学家。
来源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更多教育信息
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