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发布,贵州

5月25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科技部审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指出,“贵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工作走出洼地,来到平地,有些地方还攀上了高地,逐渐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差异化创新路子,贵州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显著提升”。

总结起来,我省这些年来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健全、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四个方面。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以来,我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2021年,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8位,比2015年提高4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25位,比2015年提高5位。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5年的62.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61.71亿元,年均增速21.02%,居全国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连续5年提升、增长至0.91%,摆脱长期停滞在0.6%左右的局面。

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5年的26.0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89.27亿元,增长10倍。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1.56件增加到2021年的3.93件,年均增速20.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15年的2820.8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334.02亿元,年均增速13.59%。

近年来,我省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农村传统木结构民居、大跨斜拉桥(获国际桥梁最高奖)、草海流域生态保护等众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克,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质、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对话机制、完善支持创新政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调动了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

2020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1897家,是2015年的5倍;全省研发投入中76%来自企业,较2015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为28.3%,居全国第15位,其中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603家,是2015年的3.6倍,占比为13.5%,居全国第12位;规上工业企业国内技术成交额为12.4亿元,居全国第8位。

企业在创新中发展壮大,中伟新材料、航宇科技、振华新材料等创新型领军企业相继上市,涌现出医渡云等大数据领域独角兽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企业参与制定大数据领域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14项。

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通过优化整合资源、强化平台布局、完善科研组织模式、深化政产学研结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供给能力增强。

2020年,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17.96亿元,是2015年的2.75倍;政府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9.52亿元,是2015年的1.3倍。2021年,高校、科研院所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055件,是2015年的4.1倍。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承担者重点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十三五”时期,我省省级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数和经费分别是“十二五”的3倍和3.6倍。目前我省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支出比重为全国第10位。推动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的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均落地高校和科研院所。

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健全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国家和我省战略需求,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等为引领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加强。中国“天眼”建成使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

截至2021年,有国家级创新平台98个。其中,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另有在建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9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3个、企业孵化器8家。国家级高新区自1992年以来首次获批,即2017年安顺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省级及以上高新区达1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2家)、实现市(州)全覆盖,是“十二五”末的2.8倍。

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通过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相结合的政策体系,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推动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0年,全省人才规模总量达到560万人,比2015年增加192.7万人。全省现有院士5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7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5人,管理期内的省管专家435人。遴选培养“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129名,支持培养青年科技人才12批344名。建设创新团队236个。

开放式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开放式创新弥补自身科技资源短板,以更加灵活的创新政策,吸引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实现科技创新“借梯登高”跨越式发展。省部会商、省院合作持续推进,区域创新联动持续发力。聚集资源联合攻关,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累计发布11批26个技术榜单,立项实施13个科技重大专项,吸引何满潮院士等120余个科研团队参与竞榜。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纵深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年都在全国率先推出一些改革举措。比如,2016年省级层面独家出台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2017年首创技术榜单制,“揭榜挂帅”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2018年省级层面首推决策、执行、监督“三分”流水线行政改革;2019年省级层面率先探索专职科技特派员制度;2020年省级科技部门首家发布《权责事项运行规定》;2021年省级层面率先引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政府所有承包方运营”机制;2022年设立型号产品专项。

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完善。“十三五”以来,我省相继出台或修订《关于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6〕17号)、《贵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进一步改进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17〕26号)、《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黔党办发〔2020〕2号)、《贵州省科研诚信管理暂行办法》(黔科通〔2020〕9号)等法规和政策措施,并通过政策解读、指导督促、开展试点示范等方式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春晖

编辑:迷小胡 | 审校:欢喜 | 签发: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