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未来!合肥这里集中布局“国之重器”!

阡陌纵横野,四季好风光。在生态环境优美的董铺水库北岸,坐落着远近闻名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依托现有的合肥科学岛和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选址在庐阳区三十岗乡中部和长丰县岗集镇南部区域,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

建设过程“锱铢必较”

芳菲五月,草长莺飞。走进园区,一处处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景象,记录着大科学装置集中区飞速前进的铿锵步伐。

通透美观的玻璃外立面,造型别致的非线性屋面……初入园区,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科技感。

它们正是已经建成的聚变堆园区项目,总计13.9万平方米共14幢单体建筑目前已交付使用。该项目40米单层楼高、450吨行车吨位的建设水平居全国前列,诞生了9项工程技术专利。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配套丰富

不仅如此,该项目还建立了全市首个完整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基于5G技术,依托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了一套数字化工程协同管理系统。系统中,所有工程施工安全、质量、进度、投资、档案等都能进行可视化管理。

据介绍,该研究设施建成后,有望成为国际磁约束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在整个设施建设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技术,还可推动高能物理、电力储能、核磁共振、地质勘探、深空推进等多个领域发展,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工人们正在巡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幕墙

放眼望去,园区工程建设从外观设计到主体建造,均可看到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如主体工程大部分使用了钢结构,极少用混凝土材料,屋面也铺满了光伏面板。

作为大国重器的“居住地”,园区建设的每一处都需“锱铢必较”。在相关设备的核心厂房,按照设计要求,地坪每平方米的承载力必须达到10吨,对地面土壤的含水率等提出极高的要求。

建设过程中,施工方还针对基础混凝土受力体系建立了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并用一次次的尝试,来让建设“达标”。

“国之重器”集中布局

一直以来,合肥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强力推进、强化保障,当好主动服务的“店小二”,高标准、高质量保障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1/8真空室及总体安装平台

目前,集中区共布局建设8个大科学装置设施。其中,已建3个,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已建成使用;聚变堆项目园区工程已完工。拟建4个,雷电防护试验设施、合肥先进光源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年内启动建设;SK国家实验室、聚变能紧凑燃烧等离子体装置(BEST)正在选址立项。

除了各大科学装置分布于此,这里还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区、科学家小镇、成果转化区、中国科大国际校区、科学服务区、科学岛片区、预留区及生态用地等功能片区。

织密立体交通路网

通达则地盛,地盛则繁华。

随着园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一个四通八达的区域路网已然形成。如今,无论是驱车,还是步行,漫步在园区周边,轻松惬意尽在其中。

近日,如果你经过三国城路,会惊喜地发现,沿线出现了一段趣味十足的“科技范儿”墙绘。

通往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三国城路,能看到一面“科技范儿”十足的墙绘,鲜艳明快的色彩、轻松诙谐的画面让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段长幅壁画全长193米,最高处3.4米,包含人工超导可控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同步辐射装置、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装置等合肥大科学装置元素,合肥市参与科研攻关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和“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等也以轻松诙谐的绘画形式展现在墙面之上。“科里科气”的合肥元素,以活泼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跃然墙上,昔日单调的墙面实现了“颜值”与“气质”双提升。

作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首个主干路网,三国城路(G206连接线一期工程)于2021年9月全线贯通。全长7.65公里,双向4车道,路宽45米——三国城路是庐阳区迄今为止承建的最大市政路网项目,它也成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交通和输送水电气配套的主干路网。

据了解,该条道路设计为海绵城市道路,通过下沉式绿化带和“雨水花园”,完成雨水的蓄积、下渗,利用水生植物对滞留雨水进行生态过滤、净化,从而控制雨水及地面污染。施工方中铁四局把项目分为4个工区,全线同步上人,采用点面结合、前后衔接以及“跳仓”等方式科学施工,在一些关键节点还采取“大会战”模式,5号调蓄池施工过程中,200多名工人“三班倒”大干了40多天。

三国城路

为全力保障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配套道路建设正快马加鞭推进。

目前,三国城路主干道、幸福路、科学院北路已竣工通车。已开工建设魏武路、古城路、谭岗路、纬一路4条道路,计划年内基本完工。

此外,计划新开工8条道路,分别是外环西路、谭岗路、杨岗路、科学院北路、科学岛连接通道、三国城路、魏武路、雷俞路。这8条道路全长约27.6公里,总投资约51.65亿元。

“2月22日,科学城管委会召开了大科学装置集中区项目建设推进会,制定了年度项目建设倒排计划,形成了事项、问题、责任、时限‘四清单’。”滨湖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上述道路正在开展前期设计工作,计划6月底完成。

“沿途下蛋”未来可期

“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创新过程的形象比喻。

在这里,一条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的创新之路正越走越宽。

依托国际热核聚变堆等国际大科学工程,组建国际聚变能联合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超导质子及核能应用标准联盟等国际组织,集聚世界领先研究力量,共同开展科技攻关;

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成功研制了国产全球最紧凑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加速推动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

依托稳态强磁场催生出多个国家I类创新靶向药物,授权发明专利34项,孵化高科技企业4家,取得超预期的转化成果……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一隅

产业创新是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一路走来,合肥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实行“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模式,探索建立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工作机制,实现了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有机协调融合。

合肥能源研究院

当前,合肥正聚力建设国际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快建设合肥先进光源和雷电防护设施,积极谋划推进紧凑型聚变能实验堆(BEST)装置。同时,谋划建设若干重大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也将充分体现合肥的“科里科气”,并努力实现科研“圣地”、农田耕地、旅游胜地相得益彰,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面向未来,一座创新策源强劲、成果转化高效、生活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科学新城,正在拔地而起。

• end •

来源:合肥日报

文字 | 李想

摄影 | 何刚 宋炎骏 张大岗

审核 | 马娜娜 责编 | 何晓珺 编辑 |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