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的琼中女足样本观察

“铿锵玫瑰”在这里绚丽绽放

体教融合的琼中女足样本观察

琼中女足U15队员在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内训练(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胡智轩摄

从海口市沿中线高速向南驱车两个小时,就到了位于海南中部山区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在这座常住人口不到20万的小县城,拥有50多块大大小小的各类足球场,足球的标识和印记随处可见。傍晚时分,很多大人和孩子在球场上奔跑,挥洒汗水。

这座县城为外界熟知的是“铿锵玫瑰”琼中女足。10多年来,这支主要由当地黎族姑娘组成的足球队,不仅成了享誉海南乃至全国的一张靓丽的体育名片,也帮助很多黎族姑娘走出大山,改变了她们的命运。

如今,琼中县在做大做强琼中女足的同时,以足球为抓手推进“足球+N”的体教融合模式,足球全面走进校园,蹚出一条独具琼中特色的体教融合新路子,这些探索将为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大山深处绽放“铿锵玫瑰”

2006年2月,琼中女足正式成立,大部分球员是来自琼中偏远山区的黎族女孩。琼中女足总教练肖山发现,这里的孩子有着很好的身体素质。通过年龄、未来身高、跟腱形状、瞬间反应、协调和模仿能力等方面的评估,24名从来没接触过足球的女孩成为肖山选中的第一批队员。

球队建立之初很艰难,缺少专业装备,甚至连像样的球场都没有。由于经费紧张,肖山带着队员们在空地上种菜,大家一起训练、吃饭、种菜。尽管“创业”艰辛,但是山区女孩吃苦耐劳、纯朴坚韧、敢打敢拼的特质,奠定了琼中女足快速成长的基石。

短短三年后的2009年,琼中女足获得全国青少年女足比赛铜牌,这是琼中女足绽放的起点,也是姑娘们圆梦的起点。

2015年,琼中女足首次代表中国参加“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赛U12女足的比赛,身材瘦小的姑娘们并不被看好,但最终斩获冠军,惊艳了世界。2016-2017年,蝉联“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冠军。

2018年,队员们陆续被选进各大俱乐部及国家女子足球队。

2021年琼中女足成立职业俱乐部,获得中国女足乙级联赛亚军,创造了“当年成立当年冲甲成功”的历史,成为海南省第一支获得甲级联赛参赛资格的足球队。年底,琼中女足俱乐部正式挂牌中国足协女足青训中心。

随着成绩的提升,琼中女足的软硬件条件早已今非昔比。琼中女足俱乐部运营副总经理朱墨介绍,琼中女足示范基地共规划建设11片符合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地,目前已累计建成3块,公寓、酒店、服务中心、体能康复中心等其他配套设施也已经开工建设。

琼中县旅文局局长赵建光说,琼中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教练员到琼中女足工作,不断充实执教队伍,当前引进专业足球教练员共37人。其中,引进前国脚訾晶晶担任琼中女足俱乐部主教练。

更为重要的是,足球改变了很多琼中女足姑娘的命运。这群大山深处的女孩原本的人生轨迹,或是外出打工,或是在家割胶耕种,或是早早嫁作他人妇,生儿育女。

2011年夏天,陈欣、陈巧翠等6名第一代琼中女足球员,凭借足球比赛获得的国家一级运动员资格,在通过文化课考试后,顺利进入了海南师范大学读书。次年,又有7名球员考上大学。

陈欣从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回到中学母校任教,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足球特色班级的班主任。“足球改变了我的命运,不踢球的话可能初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了。”陈欣说,是足球特长和文化学习的均衡发展,让她找到了走出大山的另一条路。

目前,琼中女足累计有56人次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90人次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30余名队员靠着足球“踢”进大学。

依托足球探路体教融合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是我国对未来青少年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体教融合从此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体教融合的路子到底该如何走?依托琼中女足的发展,琼中尝试打造一个体教融合的示范和样本。

避免过早地让孩子做出只踢球不上学或只上学不踢球的选择,这是琼中女足在探路体教融合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矛盾。

这一矛盾集中体现在初中阶段,初中是学习压力增加和足球技能提升的关键期,学生时间精力有限,同时被学习、考试、训练、比赛的某一方过度占用,成为矛盾的焦点。

为解决体育与文化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琼中县2016年将琼中女足管理中心的归属权由原来的文体部门归至教育部门管理,以体制融合促成体教融合。

琼中县教育局局长敖林介绍说,全县采取“中心+学校”合作模式,让琼中女足管理中心遴选出的苗子集中在县内3所教育质量高的学校上课,成立10个足球班,建立男女青训梯队,由女足管理中心负责队员足球技能培养,学校负责文化课教学,配合训练时间制定专门的课程表。

黄薇薇是琼中女足U15主力前锋,也是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初二(7)班的学生。在乡镇小学读三年级的时候,黄薇薇因身体素质出众,被琼中女足选材教练选中,从而进入县城一边读书,一边踢球。

“爸爸妈妈都挺支持我踢球,因为来踢球可以让我走出大山,见到更大的世面。”黄薇薇说,借着训练和比赛的机会,这个踢球前没出过省的黎族女孩,不仅到过上海、北京和杭州等城市,还去过瑞典、丹麦和挪威等国家。

谈及未来的目标,黄薇薇笑着说,“我希望通过足球考入大学,进入国家队为国争光”。

琼中女足U15梯队教练邢维冠介绍说,为兼顾学习和足球,琼中女足队员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训练,8点后和其他同学一样上文化课,下午4点放学后再继续训练至少两小时。

“如果队员们外出比赛、集训,学校还会专门派老师随队补课,尽可能为队员们提供系统、完整的文化教育。”敖林介绍说。

为打通优秀后备体育人才的成长和上升通道,琼中县在海南省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3+2”的方式,将符合条件的、有足球特长的适龄学生统一安排至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3年专科学习,再进入海南大学完成2年的本科学业。

第五代琼中女足球员陈瑶,今年6月将从西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毕业,是琼中女足队员中考取学校排名较为靠前的姑娘。毕业后,她计划回到琼中女足,接下教练员的“接力棒”。

从一支球队向全县铺开

当琼中女足体教融合的模式释放出更多育人价值时,琼中开始酝酿在全县实施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体教融合计划。

琼中县委书记徐斌介绍,琼中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县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推动琼中女足体教融合模式全面走进校园,在全县中小学生铺开“足球+N”体教融合课程,帮助学生掌握2-3项运动技能,加快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课外体育活动发展新格局。

记者走访琼中县多所中小学时发现,随着体育课的“花样”多了起来,在校园中很少看到“小胖墩”“小眼镜”,这是琼中县以琼中女足为引领,全面推进体教融合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琼中红军小学,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非常热闹。在体育老师王大林的带领下,一支男队和一支女队正在训练,全力备战全县校园足球联赛。除了足球,学校还开展了跳绳、篮球、游泳、竹竿舞、黎族歌舞等特色课程。

“班班有球队,校校有队伍,每年有联赛。”敖林说,琼中实施足球进校园发展战略,将足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必修内容并纳入课间活动,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设足球课堂,加快编制校园足球校本教材。截至目前,琼中有29所学校成立了校园足球队83支,参与足球运动学生达1.8万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0%以上。

“足球+N”的体教融合模式落地生根,让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学习成绩实现“双提升”。从一组数据中可以窥见成效:2021年全县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平均成绩同比增长近8个百分点,中考综合评价指数为460.32分,比前一年提高42.13分。

尽管琼中女足近些年成长迅速,但职业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同时依托琼中女足的体教融合路径模式也仍有待深化拓展。

徐斌说,琼中正在深度推进体教融合标准化、规范化,专门设立县体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聘请3位国家级专家,专职开展琼中体教融合政策和规划制定。

目前,琼中正计划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建一所12年一贯制的国际足球特色学校,预计在校生规模约为2280人,拟于今年6月正式动工,2023年秋季开始招生。

在体教融合过程中,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只是极少数,需要为大量“金字塔底部”踢球的孩子进一步畅通成长渠道和空间,让他们在相关专业领域发挥作用。

“学习成绩不那么好,没有考上大学的怎么办?”琼中女足俱乐部运营副总经理朱墨表示,体教融合关键是育人为本,琼中女足各梯队目前有343人,未来一批孩子需要分流,“有的学习成绩差一点,可以走专科路线,毕业后选择足球相关的职业,比如数据分析师、康复师等,这些行业都很缺人才。”

在琼中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攀龙看来,琼中女足的体教融合模式还需要形成“闭环”、良性发展,将来可以在琼中筹建一所足球职业技术大专院校,设置足球教练、身体康复、体能训练、体育心理、公共营养、数据分析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即可从事相关职业。

徐斌说,琼中县委县政府已经将足球产业作为下一步重点打造的三大产业之一,引进社会资本建设足球产业聚集地,形成足球产业链。“产业生态形成后,需要很多与足球和体育相关的人才,将为琼中女足的孩子提供广阔成长就业的空间”。(记者王晖余、刘博、陈子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