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稳大盘丨保粮食能源安全 助经济大盘本固枝荣

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今年以来,维护物价稳定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与维持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也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中,围绕“保粮食能源安全”提出5项政策,分别聚焦粮食收益保障、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实施能源项目、提高煤炭储备、加强原油等能源储备等。
当被誉为“百价之基”的粮食与坐拥“国民经济命脉”重要地位的能源共同肩负起“稳物价于合理区间”的重任,千方百计确保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便成为决策层政策工具栏中的必备选项——必须确保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最为基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粮食和能源安全,促其持续迸发对经济大盘“本固枝荣”的重要作用。
加大补贴力度确保种粮积极性不减
粮食是百价之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事关14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任何风吹草动都备受关注。
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疫情持续冲击、供货方惜售囤货、投机炒作因素尚存、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冲高带动农资上涨、气候灾害等共同对今年的粮食安全构成负向影响,政策层面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必不可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细数了今年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系列因素。他认为,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守住耕地红线,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持续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算是牵住了粮食安全的‘牛鼻子’。”姜文来表示,要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挣,才能保证种粮积极性不动摇。
健全完善粮食收益保障等政策也被放在“保粮食能源安全政策”的首位。在姜文来看来,今年共计发放300亿元农资补贴,有助于抵消农资价格冲高带来的生产成本上涨影响,从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他强调,促农增收、保障种粮收益应始终在路上。
实际上,粮食收购价的提升和补贴前置也收获了惠农成效。蔡老三是湖北襄阳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大户,对于今年的小麦收购价,他对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小麦收购价达到每斤1.5元-1.6元,一亩地能多增收超过500元。“我们合作社一共有30个农户,都提前拿到了国家的种粮补贴,这两年增收让大伙的积极性不降反升。”蔡老三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以煤为“锚”助力能源保供稳价
能源供应能否保障、能源价格能否稳定,深刻影响着国民经济命脉。今年以来,结合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国家层面已经明确将以煤炭为“锚”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毕竟,煤电提供了我国60%以上的发电量,在保障现阶段电力供应中仍起着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国家能源局此前印发的《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就把“增强供应保障能力”放在首位。围绕煤炭稳产增产工作,有关部门已经明确2022年将再释放产能3亿吨/年,力争全国煤炭日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
《措施》提出,要在确保安全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在确保安全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露天和井工煤矿项目释放产能。尽快调整核增产能政策,支持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提高生产能力,加快煤矿优质产能释放,保障迎峰度夏电力电煤供应安全。同时,《措施》还要求提高煤炭储备能力和水平,并压实地方储备责任。
“要按照既定节奏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尤其要确保能源价格的稳定。其中,稳定煤炭产能有助于稳定煤炭价格。”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只要确保煤炭价格稳定,就能确保能源大宗商品价格整体稳定,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他强调,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全面提升供给保障能力,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能从容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新项目为应对不确定性添安全砝码
《措施》提出,要抓紧推动实施一批能源项目,加强原油等能源资源储备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万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现阶段,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能源价格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仍来自于俄乌之间的冲突。两国作为资源大国,其对石油、天然气乃至农产品价格都有着直接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由此带来的相关化工类产品和农产品价格跟随能源价格的波动影响尚未消除,或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中下游企业消化价格上涨形成挑战。
在通过稳定传统煤炭产能促进能源价格稳定的同时,一系列新能源项目的即将实施也将为应对诸多不确定性增添更多安全砝码。一方面,通过优质项目带动实现投资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将促进形成丰富的能源结构。
万军提醒,基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程度,要尽可能让价格波动影响降到最低,必须准确及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情况,作好政策预判,保持定力,采取有效手段至关重要。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