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非遗”吃到肚子里、戴在手上、穿在身上,当作“特产”带回家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2日讯(记者范雅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武汉非遗购物节,邀请10位武汉非遗传承人做客长江日报直播间。他们现场分享非遗项目的来龙去脉,并着重介绍非遗的实用性,让网友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频频表示“涨知识”,发现原来“非遗”不仅好看,还可以吃进肚子里、戴在手上、穿在身上,同时还具有收藏价值、养生功效,适合来汉旅游的消费者将其作为“特产”带回家。

当天的武汉非遗购物节在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长江日报视频号、长江日报微博同步直播,截至下午4时,累计吸引170余万网友观看直播。

汪玉霞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传承人熊年顺。记者何晓刚 摄

汪玉霞、蔡林记都是武汉的百年老字号,而汪玉霞传统糕点制作技艺、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也分别被列为市级、省级非遗项目。汪玉霞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传承人熊年顺表示,汪玉霞紧跟现代人的口味不断改良,也十分注重听取消费者的意见,譬如蛋糕以前是用糖制作,现在是用蜂蜜制作;绿豆糕也通过加入红豆沙来进行温、凉的中和,从而降低肠胃的负担。同时他们还不断推陈出新,每两个月就会推出新品种。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永中不仅在直播中推介热干面,还向广大网友推介汉味小吃:“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我们的汉味小吃可以让你一个月过早不重样。糊汤粉配油条那叫一绝,包子包你满意,年糕让你一年更比一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武汉市国漆有限公司漆艺文创设计师吴星。记者何晓刚 摄

非遗的活化利用与创新性发展让市民不仅享受到了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可以将非遗制品戴在手上、穿在身上。国漆与汉绣历史悠久,据考古记载,国漆的使用历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而汉绣的历史也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楚文化。悠久的历史并未成为今天的负担,如今的国漆已在工艺、审美上更符合现代人需要。

当天的直播中,记者看到以国漆为原料装饰的手镯、葫芦、瓶子、果盘等物件,光彩夺目、配色雅致。武汉国漆公司漆艺文创设计师吴星向网友介绍:“国漆是漆树上白色的汁液,将其制作好的那一刻生命才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光泽会越来越亮。”汉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子怡曾多次做客长江日报的非遗直播间,此次她带来汉绣主题的T恤衫,有的是将汉剧脸谱和编钟的图案进行融合,有的是将太极双凤绣在腰间。“为了降低成本,我们将手工绣法运用到机绣里,让广大消费者都能享受到汉绣文化。”

武汉面塑传承人刘洁。记者何晓刚 摄

直播中,记者还看到很多适合作为“特产”带回家的非遗产品。武汉面塑传承人刘洁制作的关公、项羽、屈原人像,面目生动、衣袂翩跹;武汉泥塑传承人胡作林带来何祚欢的铜像和他本人的蜡像,颇得真人神韵;楚地菖蒲造景艺术传承人朱长虹用菖蒲造出景致各异的盆景,尽显巧思;柏泉制茶技艺传承人胡建明将茶和文创相结合,用武汉的地标建筑如黄鹤楼、武汉大学、长江大桥作为包装,推出“一茶一武汉”,让一个濒临被遗忘的茶园重焕生机。

柏泉制茶技艺传承人胡建明。记者何晓刚 摄

当天的直播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传承人张义生,向广大网友推介适合冬病夏治的汉派黑膏药。叶开泰中药制剂代表李尧莲也向网友推介乌梅膏、桑葚膏、酸枣仁草本膏、黑芝麻丸、山楂六物膏棒棒糖等适合调理养生的产品。

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传承人张义生。记者何晓刚 摄

非遗购物节在武汉已连续举办三年,网友们通过直播近距离感受到武汉非遗魅力。“没想到武汉有这么多有故事的老字号,听得入迷了”,也有网友发现“好几位传承人是年轻人,非遗也有新篇章了”。指尖上的绝活儿、舌尖上的美味让网友折服,“看饿了,我去下单了”“看到就是学到”。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