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驻真心帮!高密市委老干部局帮助包联村增加集体收入

“看这麦子长得多好,过几天就可以收割了。”高密市密水街道西施家屯村主任姜水站在金黄色的麦地里,丰收的喜悦洋溢脸上:“这是老干局帮我们成立合作社后的第一个项目,可别小看这片麦地,每年可为社员节省生产费用11万元,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姜水说起高密市委老干部局包村的事,就如打开了话匣子一般。

西施家屯村位于高密市密水街道西部,耕地资源丰富,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几年,村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村内出现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从事农业种植劳动力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包村之初,为了尽快推进工作,高密市委老干部局包村工作组以村为家,走家串户,与村民们切身交谈,了解群众所需。其中,村民孙旭华便是代表性的一员。2021年11月份,通过驻村干部的多次走访,孙旭华慢慢熟悉了包村政策,向工作组谈了自己的困难。原来孙旭华一直是村里的种粮大户,但自己年龄较大,单打独斗,产业链条短,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连续几年下降,自己对种粮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

“村民特别希望能解决眼前的困难,提高种粮收入,保护村民的种粮积极性。”高密市委老干部局驻村第一书记潘健回忆说。包村工作组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找原因,积极为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出谋献策。工作组带领村干部到周边强村富村参观学习,到市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咨询,积极对接农业服务企业,邀请市联社工作人员到村就农资供应、大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农业生产服务,与村干部和种植户座谈交流。他们一致认为,要做大做强西施家屯村的农业种植产业,必须依托当地农业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立合作社便提上了日程。

包村工作组、街道干部和村干部加班加点、来回奔波,合作社从立项到筹集资金,从政策咨询到订立章程,经过近两个月的筹备,终于挂牌成立了。合作社一经成立,便吸引100多户村民成为社员,拥有各种农业机械23台,服务土地900多亩,采取“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以合作社为载体,农户充分参与和收益,通过与农业服务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为社员和农户提供耕种整地、灌溉施肥、收割运输、打捆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

“我们每亩地每年60元的种植补贴优惠,免小麦收割费用,玉米收割仅收取远低于市场价的20元服务费,农作物秸秆免费统一回收,每年节省生产费用11万元。”社员施赞高说。2022年,西施屯村村民种粮年收入,从2021年的人均不足1万元到2022年已经实现年人均收入1.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增长了2倍,实现了农民增富、企业增效、集体增收的“多赢”。

包村工作组和村干部们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功,他们又把目光瞄准了特色养殖产业。潘健介绍,他们依托西施屯村良好的养殖基础,发动更多的村民直接参与养殖,引进优质奶羊200只,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指导养殖基地合理规划改造升级,新建鸡舍和猪棚,种植绿色蔬菜、有机杂粮和观赏花卉,将西施屯村养殖基地打造成集生态养殖、休闲采摘、循环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

在实现村民和集体增收同时,包村工作组多方筹集资金5万元,翻新改造村办公场所和村庄绿化,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连续组织开展“爱心暖寒冬”“送春联下乡”“文艺展演”等活动10余场次,帮扶困难群众,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孟凡超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