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丨深度解析山东新时代人才工作新部署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人才强省建设,主动融入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布局,积极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2+N”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不断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

省党代会胜利闭幕不久,6月9日,省委召开高规格的人才座谈会,听取院士专家意见建议,深入研究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相关举措,彰显了新一届省委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为全省上下更好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推动全省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省委人才座谈会后,大众日报推出3篇专题报道,总结我省近年来人才强省建设的举措经验,解读实现“走在前、开新局”人才工作怎么做、广大人才怎么为,以期鼓舞全省上下凝聚共识、振奋精神,在打造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载体平台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上走在前,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劲支持。

让更多“千里马”在山东创新创业赛道上竞相奔腾

——省委人才座谈会侧记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刘兵

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首在得人,必须更好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使用人才。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引育一流创新人才,让更多“千里马”在山东创新创业赛道上竞相奔腾。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之际,6月9日下午,省委人才座谈会在济南召开。来自全省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优秀专家人才代表齐聚济南,围绕强化人才引育创新、更好发挥人才引领作用等,谈体会、话建议,为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真切感受到山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不久,省委召开人才座谈会,凸显了省委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彰显了省委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康复大学(筹)校长董尔丹说。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深有感触。“近年来,人才队伍规模素质持续提升,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万,位居全国第三;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114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4300多名,近三年集聚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218万余人。”王军成说,各层次、各类别人才的集聚,为打造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仅是人才队伍规模素质持续提升,人才培养集聚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17年8月,北京大学与山东省签署了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协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主任邓兴旺介绍,研究院是北京大学在京外设立的首个高端农业类新型研发机构,在山东省和潍坊市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初步形成了“三高”布局:核心团队达到国际最高水准、仪器设备达到全球最先进水平、科研环境可与全球最高水平媲美。

“山东在创新政策、搭建平台、打造环境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让我真切感受到山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邓兴旺说。

近年来,以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战略创新力量相继落户山东,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未来网络研究院高标建成,高能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为广大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与此同时,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双高”建设成效明显,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增至191个、978个,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院士恳谈会、人才创新发展大会、海洽会、名校人才直通车等品牌人才活动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人才看好山东、选择山东。

“进入发展新阶段,山东更加需要人才、渴盼人才”

随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我省人才创新创业舞台更加宽广,热情更为高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山东发展进入全面求强、大踏步向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可以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盼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会长于金明说。

着眼未来,我省提出全力争取融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布局,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2+N”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一方面,支持济南、青岛发挥“头雁”作用,全力创建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另一方面,鼓励各市依托各类园区、平台,着力塑造一批富有创新创业活力的人才集聚区,形成“雁群”,促进全省区域人才竞争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潍柴集团依托美国、德国、日本三个离岸研发中心和一系列海外产业平台,引进高端人才300余名,为企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希望有关部门支持像潍柴这样的重点企业更大力度‘走出去’,到海外设立分公司或离岸研发中心、海外孵化器、产业园区等,加大企业引进海外离岸人才支持力度,就地吸引集聚更多海外人才为我所用。”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执行总裁、副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陈文淼说。

在打造一流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必须着力塑造用好战略科学家队伍,着力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集聚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着力建设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我们院内设立了‘伯乐奖’,鼓励主动出击、广揽人才,对于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学科带头人,三顾茅庐,真心真金,提供科研经费、安家费和住房补贴,至今已吸引了多位国家队高层次人才主动加盟。”于金明说,省肿瘤医院不仅要培养集战略家和科学家于一身的战略科学家,还要重点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这两年,医院大胆启用选拔年轻同志,一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已经形成了“70后”掌舵、“80后”领军、“90后”骨干的可喜局面。

群星闪耀创新山东,哲学家和科学家都不可或缺

强省建设,强在各个方面,不仅需要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也需要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表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达和普及,能够养育人的精神品格、文明素质,能够营造宽松开放、包容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我们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引育更多一流人才,促进文化繁荣兴盛”。

群星闪耀创新山东,哲学家和科学家都不可或缺。我省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乡村治理、卫生健康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形成各类人才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需要人才、呼唤人才,也必将成就人才。更多优秀人才汇聚齐鲁、创业山东,成就自我与建设强省同频共振,一定能奏响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的铿锵乐章。

以走在前的境界标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本报记者 刘兵 赵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走在前、开新局”,做好人才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月9日省委召开的人才座谈会,围绕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更好发挥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明确提出在打造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载体平台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上走在前的目标要求。

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人才兴鲁”战略,人才事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省、市、县党委全部设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机制,组建人才集团参与人才发展,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更加健全。

“山东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已形成了系统性人才发展配套政策,构建起完备的人才服务体系,这是实现‘走在前’的底气和实力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说。

在打造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必须以高能级平台为承托。“省委以‘走在前’的境界标准,提出实施人才平台‘提能造峰’计划,对实现‘强省’建设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会长于金明说。

“目前山东医学学科呈现山多峰少、大而不强的现象,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创新高地,对于优势学科的创新平台应该集全省之力、整合资源重点支持。”于金明表示,省肿瘤医院放疗学科是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当前正在积极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有望实现我省该领域零的突破,并率先建成国际最顶级的全链条肿瘤放疗技术体系,五年内实现“国际领先”。

高校人才密度最高,集聚规模最大,虹吸力量最强,是人才的第一培养地、聚集地、创新地。“在打造一流人才载体平台上走在前,必须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建成一流高教平台,发挥好高等院校主阵地作用,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冯继康说。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根基,大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启动实施了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支持3所驻鲁部属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在省属高校重点建设15所高水平大学和51个高水平学科,高校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为引育高端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加快建成一流高教平台,山东将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冯继康说,我省将实施学科建设“811”工程,厚植8个国家一流学科竞争优势,建强10个左右冲击“双一流”的潜力学科,培育10个左右后备力量学科,重点打造学科发展的“尖刀班”和“突击队”,持续实施“双高”建设,加快形成学科门类齐全、多层次、多种类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和生态优化的学科建设体系,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平台集聚人才,人才成就平台。引进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应用研究中心等15家“中科系”院所落地济南,集聚包含两院院士和国家重大工程带头人在内的高层次科研人才1000余人;举全省之力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汇聚31位院士、共2200余人的科研人才队伍,围绕海洋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这是山东坚持抓平台支撑,持续放大人才磁场效应,打造人才高地的生动实践。

“我们正深入开展实验室体系重塑攻坚行动,着力构建1家国家实验室、30家左右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左右山东省实验室、30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的‘1313’实验室体系。”省科技厅副厅长潘军说,与此同时,依托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平台载体,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助力我省建设全国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也是人才集聚的高地。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企业人才引育主体作用,对我省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至关重要。作为工业大省,山东拥有全国最为齐全的工业门类,以及海尔、潍柴、浪潮等一大批引领全国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空间。

“秉承‘买设备不如买技术,买技术不如买人才’的理念,潍柴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已集聚研发人才5000余名、博士300余名,其中省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近60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陈文淼说。潍柴集团一直高度重视搭建高水平事业平台,始终保持研发高标准、大投入,先后建成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平台。

陈文淼希望,有关部门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加快提升现有平台创新效能。“潍柴也将在全球加快布局更多研发中心,加大新能源、电控、液压、智能驾驶、新材料等领域的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人才汇聚齐鲁,服务强省建设。”他说。

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需要人才、呼唤人才,也必将成就人才。山东,正敞开怀抱迎接四海英才,共建人才集聚高地,共赴强省建设征程。

让海岱齐鲁成为近悦远来的“人才之家”

□ 本报记者 赵君 刘兵

举办人才沙龙、组织“院士专家面对面”、进行企业家培训……6月9日,省委人才座谈会上,“山东省人才之家”一经揭牌,便受到广泛关注和期待。这一聚力搭建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将整合党委政府、市场化机构、社会组织、人才研究智库等方面的资源和工作力量,为高层次人才和各地、各部门、重点用人单位提供人才研修培训、政策咨询、对话交流、资源对接、宣传推介等服务。

“为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托省干部学院,建设了‘山东省人才之家’。”省干部学院院长马林涛说,我们将以“打造人才在山东的‘家’”为己任,以“建设高水平资源统筹整合平台”为目标,在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健全联系机制、优化活动载体等方面用心用力,努力为广大专家人才提供最优质、最贴心的服务。

良好生态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所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省委高规格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先后颁布实施《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山东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人才改革22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新形势下引才用才18条”“人才兴鲁32条”等政策措施,初步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本硕博毕业生补贴政策实现16市全覆盖;泰山、齐鲁人才工程品牌享誉全国……近年来,山东持续释放满满诚意、拿出硬核支持,不断优化“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济济多士、尊贤爱才”在齐鲁大地蔚然成风。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人才强省建设,不断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我省对优化人才生态作出进一步部署,明确要在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上走在前,持续构建产业、市场、法治、人文最优的人才生态,不断创新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服务政策,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爱才重才的浓厚氛围。

“当前,人才竞争已从单纯薪酬待遇的比拼,演变成人才服务环境、成长环境的整体较量。”省人社厅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祖晓明说,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服务精准化、便捷化水平,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行“山东惠才卡”,为在鲁来鲁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提供29项绿色通道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为7452位人才颁发惠才卡。山东还制定发布全国首部高层次人才服务的省级地方标准,建成203个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配备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11027人。

优化人才服务“软环境”,下一步我省将完善线上“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梳理打包各类政策和便利服务事项,为人才“精准画像”、定向匹配;把“山东惠才卡”服务范围扩展到省外优秀人才,无论哪里的专家,来到山东就能享受交通、旅游等方面便利服务。

产业给人才提供多大发展空间,直接影响人才引育留用成效。烟台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当前正大力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加速迈进。

“按照‘立足一个产业集群、集聚一批高端人才、搭建一批科研平台、推出一组产才新政、营造一流产业生态’的思路,烟台在省内率先实施产才融合发展行动,紧贴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连续12年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累计引进省级以上产业领军人才400多人。”烟台市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李天浩说,“接下来,我们将大力实施产业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力争年内引进10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每个重点产业都有1-2名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团队)。”

生态好不好,人才最有发言权。在山东工作20多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有着切身体会。“初到研究所,所里给我一套当时能够提供的最好住房,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陈松林说,泰山学者工程实施后,我们团队有幸入选,享受岗位津贴,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温暖。“这一人才工程,对于吸引集聚人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人才兴鲁’战略的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能不能吸引、留住人才,关键在于是否能给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主任邓兴旺建议,推动人才管理做“减法”、人才支持做“加法”,为人才提供简单的机制、安静的环境。“全面推行科研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最大限度放权松绑,让人才有话语权。创新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经费保障机制,让人才从评‘帽子’、报项目中解放出来,静心做学问、专心搞研究。”

强化创新创业保障,丰富优化“人才投”“人才贷”“人才险”“人才板”等人才金融产品;办好人才“关键小事”,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在目前32万套供给能力基础上再提升;提升城市人文品质,推动各市将海纳人才、成就人才作为城市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人才友好城市……未来一个时期,随着人才发展生态的持续优化,山东将更加成为广大人才的向往之地、奔流之地,越来越多的英才贤才将与山东来一场“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