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较劲”的第一书记,让“空心村”变成“实心村”

每个人对家乡都有不同的定义

对于中牟县大孟镇枣林朱村的村民来说

家乡在变

变得树绿田美、蔬果飘香

变得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他们越走越敞亮

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在中牟县大孟镇枣林朱村,一条笔直的林荫小道纵贯村庄南北,阳光穿过树梢,在路面投射出斑驳树影,两旁是大片田地和鳞次栉比的大棚。

村民李新暖正在棚里忙活着,尽管热出了一身汗,但看到藤蔓下绿油油的西瓜,她便笑得一脸满足。“大蒜一亩地就是四五千块钱,这瓜卖了一万多块钱,会高一半,忙也高兴。李书记帮助我把瓜都销售了,也不做难了。”

而几年前,这样的场景是李新暖想都不敢想的。枣林朱村曾是省级贫困村,以玉米、小麦、大蒜等农作物为主,房屋老旧、道路泥泞、机井废旧,村庄“空壳”、经济“空心”是这里的常态

郑州市应急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到村后,挨家挨户走访,第一书记李海峰发现,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村子发展的“绊脚石”。李海峰说:“基础比较差,谁会过来投资呀?村里没有路灯,晚上一片漆黑,我们工作队多方想办法,申请了40个太阳能路灯,又给他们打了10眼井,配点儿水泵,解决村里的农田灌溉问题,又利用30万的经费修了一条生产的道路,连接两个村的地。

路通了,村落亮了,生产耕种方便了,村民发家致富的经济基础也进一步夯实了。枣林朱村一穷二白的底色正逐渐改变。60岁的村民王明芳说,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大家的日子也过得亮堂堂的。“以前黑灯瞎火的,回家晚了看不见,现在不拍了,都是明晃晃的。以前都是土路,带水带泥,不好走,人家也不来,(农作物)拉不出去,现在都是硬化路,出行可方便,在地头都可以卖,收入比以前好太多了。

幸福生活的底气不仅源于基础条件的改善,更得益于高效农业的发展。为了让村民尽快富起来,驻村工作队决定改变大家的种植观念,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这可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李海峰回忆道,面对村民怕赔的心态,他们不知道想了多少办法。“我们树了几个典型,致富的带头人,叫其他农户觉得建大棚一是政府有补助,二是有人帮忙找销路,‘吃螃蟹’的人尝到甜头了,他就慢慢的改变了。大棚的数量不断增加,最开始是十几个大棚,现在90多个。

如今,一个个大棚落地生根,黄瓜、番茄、小吊瓜、草莓等经济效益高的果蔬成了村里的“致富果”。为了让脱贫致富的步伐迈得更稳、路子走得更宽,驻村工作队还帮助村民打通了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李海峰说:“我们通过平台、通过单位的工作群、爱心企业帮忙销售,给老百姓灌输的思想就是,你想种啥,放心种了,销路肯定有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驻村两年多来,李海峰和驻村工作队员走遍了枣林朱村的每一个角落,谁有三病两痛,谁家有喜事,他都一清二楚,“有困难找李书记”这句话也已在村民们心里生根发芽。在大孟镇党委委员、组织员张彪看来,一张张乡村发展的“成绩单”就是对李海峰工作最好的见证。“在村里的发展上,想点子、找出路,为我们的村民增加收入,通过这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农业种植高效农业转型,村民在精神文明方面、卫生医疗方面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鸟鸣婉转、秧苗青青、大棚座座......摘掉了穷帽子的枣林朱村,今非昔比。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腰板硬起来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但李海峰并没有感到放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集体经济、创建五星支部,他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李海峰表示:“今年准备给他们修600棵绿化树,村卫生所医疗条件有点简陋,我们今年再给他配两台医疗设备,向郑州市体育局申请了12套健身器材、一副篮球架,改善人居环境。

本周一下午

在郑州新闻综合广播特别节目《我的家乡》中

李海峰做客直播间

现场推介枣林朱的沙地西瓜

同样做客直播间的还有

河南巅峰规划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国利

乡村该怎么招商?

李院长有不少建议

Q

搞农业,怎么打开销路?

李国利:以枣林朱村种西瓜为例,建议做一些节庆,比如说西瓜啤酒节、西瓜帐篷节、西瓜音乐节等,通过活动带动客流增长。现在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村里还可以尝试做一些营销,扩大知名度。

Q

乡村应该如何招商?

李国利: 乡村在进行招商的时候,建议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我们先做好统筹的规划,做一个招商计划书,明确我们想要招什么商,什么样的企业来进驻,它的功能是否符合我们村的情况。有时候有钱的企业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只有跟我们目标一致的企业才是适合我们的。第二,我们要进行一个自我资源分析和准确定位。不能太过于妄自菲薄,低估我们的价值,也不能太过于高估我们的价值,这样会有碍长期的发展。第三个,企业本身是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体,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明白它的需求是什么。而我们村里面,需要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主体。只有这样有效地结合,兼顾到社会效益,特别是对于有些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带动周边村民富裕的企业,是我们更应该注重的个体。

Q

“认养农业”在枣林朱可操作吗?

李国利:  “共享农场”“认养农业”这种运行模式近年来非常“火”。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可以吃上自己种植的蔬菜,吃上无公害的放心菜。而对于农民来说,能够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有利于个人增收。枣林朱村正具备做“认养农业”的条件。建议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亲子上,重点做孩子的文章,让采摘寓教于乐,大量增加西瓜的附加值。同时,要延长他们到达目的地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呆2-3个小时,吃一顿饭。只要口碑上去了,后续的产品销售就不成问题了。

听说

枣林朱村的大棚西瓜已经卖完了

现在还有不少皮薄味美的沙地西瓜

重点是,还很便宜!

感兴趣的游客导航【中牟县枣林朱村】

到地头摘西瓜吧!

//

记 者 手 记

进入枣林朱村之前,我们的车经过一段颠簸的土路,晃得发晕的脑子里闪过“要想富先修路”的念头。这也正是郑州市应急管理局驻村工作队来到枣林朱村干的第一件事。

枣林朱村总人口615 户2132人,人均 2亩耕地,没有集体经济项目。村民住的是破败的老房子,出门就是泥巴路。在第一书记李海峰看来,基础设施都不完善,何谈发展产业?

驻村这些年,他们打了200多眼生产用井,新建、打通各类生产道路200多公里,修善村民住房2千万平方米

如今的枣林朱村,笔直平坦的生产道路、照亮黑夜的太阳能路灯、滋润田地的深水井和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塑料大棚串出了乡村的新画卷,也串起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采访当天快40度高温,大棚里的地面温度更高,但村民李新暖干活的时候却赤着脚,她怕穿鞋踩坏了瓜藤。这样的小细节还有很多......对于脱贫致富,他们渴望了太久太久,所以如此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次机会。

我想,这就是第一书记李海峰三句话不离发展的原因吧。村里缺啥,他就到处“化缘”去申请啥;疫情原因农产品滞销,他就找销售平台,甚至自己垫运费把农产品拉到市场上。他处处与人“较劲”,与项目“较劲”,让枣林朱村实现从“空心村”向“实心村”的蜕变,用岁月见证着这片热土的底色之变。

我的家乡脚步不停

下周一17:00

我们继续 带您回家

记者:张云帆 王妍斐

视频:啸林

编辑:弓雪

统筹:岳翔 赵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