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绵阳篇】创新打造四大体系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绵州大地盛开

绵阳市全市范围内现有52个民族,辖北川羌族自治县、享受民族县待遇的平武县,有民族乡14个。一直以来,绵阳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创新构建四大创新体系,奋力打造民族工作绵阳样板、探索绵阳路径。
绵阳市被国家民委明确为全省首个“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北川县、平武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财政局等19个地区(单位)先后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盐亭县大兴回族乡等5个单位、绵阳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晓晖等6名个人被省人民政府表彰全省民族团进步模范集体(个人)。北川县大鹏村等14个民族村寨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图片
北川羌族自治县群众欢庆羌历年
01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三大工程”互进体系
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小组;建立5个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在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中试点创建79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初步构建起“1+5+N”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体。根据各年龄段群众特点,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实施“筑基”工程;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固本”工程;在干部教育、社会教育阶段实施“铸魂”工程,通过专题教育,全面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思想上的自觉认同。2021年,北川县“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成功创建全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图片
民族宗教界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
02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构建民族团结进步互鉴体系
创建工作互鉴,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城市民族示范社区联合创建,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格局。创建单位互鉴,指导北川县、平武县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财政局等19个地区(单位)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梓潼县“中国两弹城”等2个单位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北川县大鹏村等14个民族村寨被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组织各创建单位之间互观互检、互学互鉴,共同提高。创建模范互鉴,召开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扬大会,进一步凝聚全市各族群众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的精神力量。
图片
北川羌族自治县情歌节
03
实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试点,构建“三制度两标准一办法”互嵌体系
创新制定城市民族工作“三制度两标准一办法”,即管理、服务、关爱制度,城市民族工作标准、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标准和示范社区评定办法。在48个社区建立民族工作站或“一站式”综合窗口,配备民族工作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744名。搭建八个服务平台,重点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学、就医、就业等民生服务。召开少数民族群众座谈会61次,听取意见建议96条,帮助132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为1200余名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和代表人士发放慰问金及物资50万余元。将小区楼宇、商圈超市等9类场所纳入广义城市社区范围,根据各类型社区特点,分门别类明确促进“三交”(交往、交流、交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工作标准55条,规范城市民族工作开展。设置27条评价指标,建成南山社区、北街社区等20个城市民族工作示范社区,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多维度交互、全方位嵌入,绵阳市被确定为全省首个“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图片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04
推动市域内民族地区与散杂居地区协同发展,构建市内“两区”协同发展互助体系
打牢经济基础,明确市内散杂居地区的7个市辖区、园区与北川、平武、盐亭等地的27个民族乡镇按产业片区结对互助、协同发展,每年度为每个片区投入200至500万元的项目发展资金,推进协同发展双方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等方面齐头并进。夯牢思想基础,结合绵阳实际,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作用,从抗震救灾、抗击疫情等各族群众的共同经历中,找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精神共鸣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社会基础,引导协同发展双方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帮助民族地区人员到散杂居地区务工经商,鼓励散杂居地区企业吸纳民族地区劳动力缓解用工难题,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载体,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氛围。
(绵阳市委统战部供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