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法》实施 助力龙江儿童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我国首次针对家庭教育立法,从“家事”到“国事”,进入依法带娃时代,父母该怎样进行家庭教育?近日,黑龙江省教育厅召开全省中小学“家校共育,依法育童”的“家庭教育宣传周”主题活动,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家长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家庭落地生根。
黑龙江省中小学面向家长和教师开展宣讲培训活动,通过汇聚专家,以网络为平台、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培训、研讨、咨询等活动。专家和指导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德为先的育儿理念与科学的教育方法向家长讲清楚、说明白。
图片
家庭教育宣讲活动
近期,黑龙江省十三地市联合开展线上“2022年国际家庭日家庭教育宣讲活动”,就依法带娃做好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现场,我省教育领域相关专家为家长解析,为如何当好合格的家长指明方向。
案例一:“家校沟通”——做相向而行的“教育同路人”
就读于哈尔滨市复华小学的张妍溪,在生活中是个很乖巧的女孩。上学期,受疫情影响居家学习期间,时常坐立不安,性格变得很反常。“孩子总因一点小事儿生气,和我们发脾气,注意力也不集中,不会的题越来越多。”张妍溪妈妈告诉记者,平静下来的时候,她耐心了解情况,感觉到孩子可能是一时感到焦虑而产生的抑郁情绪。
当张妍溪回到学校上课,妈妈就与老师沟通了孩子近期的情况,并让老师关注孩子的变化。老师与张妍溪进行了交流,并让她多和同学进行互动。经过老师的观察,发现孩子在学校时这种暴躁和委屈的情绪明显减轻,逐渐又恢复了从前的状态,能阳光、积极的与同学相处。
图片
学校复课后
哈尔滨市复华小学心理辅导老师说,张妍溪产生焦虑情绪是由于长期在家学习,没有与人沟通产生的压力。在妈妈和老师耐心的疏导后,告诉张妍溪自己的发脾气的原因是由于出现了压力而产生的暴躁情绪。平时妈妈也经常陪着张妍溪户外活动,在饮食上也进行了科学的搭配。
张妍溪了解了自己分心的状态和产生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明显的松了一口气。爸爸妈妈说:“即便出现了学习成绩降低,或者偶尔发脾气的情况爸爸妈妈也会陪着你。心情不好可以通过做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多与父母老师进行沟通。学习上,可以积极和同学交流请教。”《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明确了家长的主体责任是学校教育替代不了的,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长补短,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达到育人目标。
案例二:科学养育——做专业的家长 要提升教养力
牡丹江市新星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浩然,从小和奶奶长大,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养成了爱玩游戏的习惯,也不爱和同学交流,脾气渐渐地变得暴躁。平时也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
得知这样的情况,刘浩然的妈妈狠狠的指责了他的做法。在几番争执后,家长找到老师了解情况,希望孩子能有所改变。老师告诉刘浩然妈妈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劳动观念。这些生活小事虽然看起来都很简单,但却体现出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图片
沉迷游戏
老师说:“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在学校老师要做到正确的引导外,家长的作用同样重要,引导孩子尽可能多地培养兴趣爱好,就会从沉迷游戏中得道转移,父母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走上适合的道路。”
听了老师的话,刘浩然妈妈从细节中改变自己,和孩子一起吃饭;耐心倾听孩子说的每件事;陪伴他一起看书;只要有时间就带着他一起锻炼,从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留守家庭需要做好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生活习惯,伴随孩子一同成长,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案例三:法律责任——用法律为家庭教育 要做正确的指引
《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每个家长都要“依法带娃”。有了法律的“加持”,许多困惑也随之出现:家庭教育是私事,国家要怎么管?是不是打骂孩子就等于违法了?家长到底该怎么做?
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学生郭聪,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他一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但是爸爸之前有暴力倾向,经常用“武力”解决问题。郭聪的妈妈发现,孩子渐渐地也有了轻微的暴力行为,在学校经常和同学用打架的方式处理问题。所以离异后,妈妈拒绝让孩子爸爸探视孩子,因此郭聪爸爸向法院提出了执行,想通过法律的途径看到孩子。
据哈商大法学院教授石贤平介绍,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后,郭聪妈妈在强制执行前,要求郭聪爸爸接受学习和指导,评定合格后方可探视孩子。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拒绝暴力也是的一个重点,其中明确规定家长不能对孩子施以家庭暴力,包括肢体暴力、语言暴力和冷暴力。
在很多家长看来暴力是最简单、最直接有效的教育孩子方法。通过暴力的方式并没有真正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基于家长的强大力量和权威,暂时屈服于家长。但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目的不是让孩子听话,而是要引导孩子自我思考、自我选择,从而自觉地做出正确的行为,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
石贤平教授说:“很多未成年人犯罪都与其家庭教育有关,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首先要增强的就是觉察危机、识别信号的能力。拿校园欺凌来说,欺凌并不都以身体欺凌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能是言语、心灵、人际、网络信息层面的,这些方式已经足以对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
案例四:心理保护——为成长浇灌健康“土壤” 共同守护孩子心灵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到,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怎样才算是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又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哈医大心理专家杨艳杰教授提出第一步是树立意识。当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很多家长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即便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也不愿意求助专业渠道,想在家庭内部自行解决。但是心理学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医生求助是最有效的方式。
第二步家长心理健康才是家庭和谐的基础,但部分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情况。杨艳杰教授说:“孩子就像种子,有自己的成长能量,家长关注好自己、关注好家庭氛围,基本上就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健康的土壤,孩子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就会比较小。家长应该做的,是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去解决,重新建立与现实的连接。”
家庭教育促进法是聚焦父母监护人的职责,解决家庭教育“新问题”,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通过激活各个主体,打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见习记者 周姿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