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如何保持住GDP全国第五?喻新安:河南要鼓励居民住房消费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孙科/文 记者 宋若旻/视频

对于“标兵渐远、追兵渐近”,这段时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喻新安,有了很多直观感受——

两年多的时间,河南GDP与四川GDP不断缩小,与浙江GDP在不断扩大。

能否保持GDP排名全国第五的位次,2022年显得尤为关键。进入下半年,如何在压力中释放潜能,实现“全年红”,河南需要更多思考。

第五位次要不保?连续两年,河南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一季度,河南GDP增速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在喻新安看来,2020年、2021年,近两年来,河南GDP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过往十多年,河南经济增速一直高于全国一个百分点以上的情况形成较大反差。

“虽然河南GDP位次仍居于全国第五,但‘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喻新安说,与GDP排名第四的浙江、排名第六位四川相比,能有更直观的感受。

2020年,浙江GDP为64613亿元,增长3.6%,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河南GDP为54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四川GDP为48599亿元,比上年增长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2021年,浙江GDP为73516亿元、增长8.5%,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河南GDP为58887亿元,比上年增长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四川GDP为5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两年时间,浙江、四川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河南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第一季度数据仍旧如此。

“四川内部,已有不少人喊出,要在‘十四五’时期GDP取代河南第五的位次。”喻新安说,虽然GDP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地方的发展,但其也是一种竞争力的体现,河南需要引起重视。

建议:拉动房地产,向市民发放购房消费券,降低首付比例

“要完成既定的全年GDP增长7%的目标,河南压力很大、任务艰巨,必须采取非常举措。”

谈到河南今年“下半场”发展,喻新安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远近结合、大小结合、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实行更为有效的房地产拉动政策。

支持和鼓励居民住房消费,对于购买首套房、改善房的,财政予以一定购房补贴,或向市民发放购房消费券,降低二手房交易税费。

同时,下调贷款首付比例,首套房首付比例下调至20%,二套房首付比例下调至30%。鼓励银行加快推出“转按揭”服务,让存量房贷客户和新增房贷客户享受同等的利率优惠。

此外,加大公积金贷款支持力度。提高贷款额度,个人最高贷款金额调整到80—100万元。增加提取使用范围,允许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首付。

——千方百计为企业复工复产排忧解难。

切实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个体工商户按照50%的幅度减征“六税两费”;处理好发展与环保治理的关系,要防止和纠正环保方面的“一刀切”、简单化倾向。

——要增加投资,特别是工业项目的投资。

——扩大居民消费,对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受冲击严重的行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贷款利率;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在完成今年GDP增速7%的目标方面,喻新安称,要保持信心,毕竟还有半年时间。

而且,河南还有很多利好因素,比如,省委、省政府对于稳经济大盘的决心很大,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目前各项主要数据已开始回暖,有了好的迹象;河南经济发展总的基础好,工业门类齐全,消费市场大,郑州都市圈“1+8”也在不断发力……

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河南要打造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链

除了立足当下,河南着眼未来,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已开始布局。

《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提出,到2025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实力要在中西部地区领先;形成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10个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打造10个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对此,喻新安表示,《规划》制定的十分必要和及时。

“十四五”时期,国家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为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指明了路径方向。

河南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必须抓住这个战略机遇。

另一方面,河南提出的这些布局,与我省产业发展相契合,很多产业是在河南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实现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

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喻新安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要聚焦关键领域,注重重点突破。优化产业生态,对接好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空间需求内容分析和布局研究,完善与各地、各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

要构建专项政策支持体系。包括财政金融支持,要树立尽职免责导向,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容错机制。

要建立人才支撑和人才保障制度。支持顶尖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健全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制图∣郭晗

实习编辑:胡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