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随后,各地陆续出台了实施意见。近日,各省(区、市)根据相关通知精神,评选出本省(区、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本端从中选取了广西北流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浙江泰顺的“蚂蚁联盟”文化志愿服务、山东青州的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项目,一探各地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创新做法、优化措施等。

广西北流建乡村书屋、艺术小镇、陶瓷博物馆、乡贤文化公园……

社会力量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活力

宾 阳 文/图

▲ 北流市西埌镇木棉村的木棉书馆是村民们闲暇时间的学习园地

乡村书屋、艺术小镇、陶瓷博物馆、乡贤文化公园……激情夏日,地处桂东南的北流市,城乡各个公益性文化空间暑期活动多、形式新、互动性强,广受群众青睐。

近年来,广西北流市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协会、民间文艺团队和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模式,促进全市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整合资源,兴办城乡文化空间

7月10日,民乐镇万平艺术小筑开业,当天同步启动乡村振兴抖音视频大赛,打油茶体验、音乐会、书画展示和古琴欣赏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周边村民参加。村民彭叔是个“文艺范”,他对这些文化活动赞不绝口。

艺术小筑是指万平艺术小镇的两个文化小院。这两个院子由北流新兴艺术团体“十二楼书社”负责经营管理,致力打造诗意栖居的乡村生活。院子建筑小巧、雅致,极具艺术性,设有陈星洲艺术馆和青年国际艺术馆,展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品。“静悄悄的乡村有了生机和活力,村民时不时到各个场馆参观,越来越关注文化艺术方面的话题。”村干部陀芬说,随着万平艺术小镇艺术场馆和活动的不断增多,村民参与的兴致越来越浓。

万平艺术小镇所在地原是一片破败的危房、废弃猪栏,脏、乱、差,是村容村貌整治的重点。前两年,在乡贤建议和镇党委政府的扶持引导下,万平村结合乡村风貌改造,多方筹集资金800多万元投入建设万平村艺术小镇。建设过程中,村民投工投劳,热心公益的企业家捐钱捐物,艺术家捐赠书画篆刻艺术品,文化志愿者前来开展艺术普及活动。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苏东坡艺术中心、章刻公园等已经落成,东坡花园餐厅、观景长廊、荷塘美景、艺术图书室、艺术家工作室、体验型精品民宿等文化旅游配套工程也已建设,呈现出一个具有乡愁记忆、艺术脉络等特色的美丽乡村。

“建成艺术小镇,既振兴了乡村文化,又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在万平村挂职的民乐镇干部杨淇均表示,下一步,万平村将不断探索“艺术+”“+艺术”的形式,丰富乡村游新业态,让游客有更多新玩法。

万平艺术小镇是北流市社会力量投入建设公益性文化空间的缩影。乡贤捐赠6000多万元建成的乡贤文化公园,企业建设的工业体验主题陶瓷小镇,社会机构参与建设运营的木棉书馆,个体医生捐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颖川文化园……近5年来,北流全市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各类公共文化空间560多个,投资金额超过1亿元。这些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有效推动了乡村文化的繁荣。

▲ 北流市民间文艺队在基层表演

搭建平台,鼓励引导乡贤参与

北流市辖22个镇,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7月1日,“2022年北流市各族同胞共庆建党101周年文艺晚会”在北流市乡贤文化公园举行,数千市民到场观看演出。据了解,北流市乡贤文化公园总投资5000万元,公园的“一馆一门一桥一厕一碑”和“四亭三廊两广场”等乡贤文化设施、地上景观建筑以及名木古树等,全部由当地乡贤捐建、捐种。

“这个公园将成为北流集中展示乡贤风采、弘扬乡贤精神、凝聚乡贤力量、引领良好风尚的思想教育新基地,成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新场所。”北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徐庆强表示,自古以来,北流乡贤英才辈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心公益,是当地的一张响亮名片。

“水有源,树有根,无论事业做到多大,去到哪里,家乡都是不能忘记的。”参与北流乡贤文化公园捐资的李先生现在南宁发展,他认为,一个地方的发展,文化氛围很重要。

近年来,北流乡贤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蔚然成风。民乐镇罗政村一个多月筹资80多万元,建成占地10多亩的文化广场;清湾镇乡贤李广才出资100多万元,建成村级体育馆;六靖镇乡贤李运荣出资3000多万元,建成广西最美乡村小学——六镇西山小学;新圩镇梧村个体医生黄恒荣投资300多万元建成颖川文化园,内设图书室、展览室、书画廊、廉政室等,每年有2万多人次参观……在北流城乡,乡贤捐建的公共文化设施随处可见。

“构建文化传承平台,提升乡贤文化导向力;构建公益慈善平台,提升乡贤文化公益力;构建文旅发展平台,提升乡贤文化影响力。”徐庆强表示,近几年,北流市积极构建“三个平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乡贤参与热情,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引导乡贤支持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乡贤提供致富思源、致富思文、奉献社会的平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创新机制,培育“五路大军”

▲ 北流陶瓷小镇一角

又到暑假,北流市陶瓷小镇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在这里可以体验陶瓷制作,了解北流陶瓷的历史,很好玩。”来自玉林城区的中学生李雪健已是第三次来到陶瓷小镇。

陶瓷小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西首批中小学户外实践基地。小镇环境优美,凸显了“工业+文化+旅游”的特色,有突出北流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未来”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馆,有原始陶瓷烧窑的窑群中心,有千年文化手工拉坯体验,还有户外拓展活动。

“像陶瓷小镇一样,只有鼓励和引导广大社会力量参与,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才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玉林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宁静表示,近年来,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中,玉林市注重培育、挖掘乡贤、企业、协会、专业人士和民间文艺团队等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五路大军”典型做法。这一做法正是发端于北流市。

“‘五路大军’涉及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活动组织策划、市民文艺素养提升等。”北流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举例说,近几年,北流民间文艺团队蓬勃发展,目前有300多个,遍布全市农村、社区。这些民间文艺团队如木偶队、山歌队、狮龙队、广场舞队等,自发自愿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北流市在《北流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激活内生动力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决定》等政策文件中明确,多措并举,鼓励村(社区)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打好乡情牌,鼓励乡贤创业,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振兴乡村文化。

“北流结合地方实际,通过创新政策、社会荣誉、搭建平台等措施,培育‘五路大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时代性,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益探索。”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表示,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地区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发展理念不够开放、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服务模式创新不足,社会参与面较窄、参与形式单一,服务承接主体数量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北流市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浙江泰顺“蚂蚁联盟”文化志愿服务:

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的亮丽底色

徐继宏

▲ 2021年“蚂蚁联盟”助力建党100周年歌咏会

用文艺点亮生活,用文化滋养精神。在浙江温州市泰顺县,常年活跃着由“文艺小蚂蚁”组成的文化文艺文旅服务志愿者队伍联盟——“蚂蚁联盟”。他们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走街串巷、乐此不疲,上山下乡、风雨无阻,主要任务是义务为城乡百姓送文化、送文艺、送精神食粮……成立5年来,该联盟已有队伍37支,总人数过万人。他们年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约600场(次),年均服务总时长逾1.5万个小时,年均受益达10万人次以上。

“文艺之花”讲好山城共富故事

小蚂蚁,大能量。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2020年“七夕”,由泰顺县文化馆馆长夏灵芝担任总导演、100多位泰顺本土演职人员共同演绎的实景剧《我在廊桥等你》在泗溪镇上演,近万人观看。该剧以廊桥边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融合了三杯香、廊桥、百家宴等泰顺元素,再配以廊桥、碇步、古树为景,让现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而这场实景剧从策划到落地仅用了一周时间,“蚂蚁联盟”的志愿者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土人才对泰顺当地的文化更了解,更能展现泰顺特色,更好地传播泰顺文化。《我在廊桥等你》是一次关于文旅融合的探索。”在夏灵芝看来,“蚂蚁联盟”一方面汇聚文化、艺术、青年、旅游等各方力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缓解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源资金不足、人手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以县文化馆蚂蚁艺工团为骨干,为城乡提供辅导培训、文艺演出、阅读推广、文旅讲解等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常态化服务内容。

为了让山城“文艺之花”争奇斗艳、让山城故事誉满天下,泰顺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本土文艺精品创作,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采撷打磨、串珠成链,编撰《泰顺历史三千年》《时光里的泰顺故事》等文史丛书,在一草一木间、一山一水中追寻泰顺文化根脉。纪录片《廊桥筑梦》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情景剧《我在廊桥等你》、群舞《走山》等一批批文艺精品竞相绽放。

立足“三个地”红色资源,泰顺建成中共浙南特委展示馆等一批红色阵地,创作《挺进师》等一批红色文艺精品,打造三魁卢梨等7条红色研学线路,廊桥文化和旅游节、“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等节庆活动深入开展,精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每天都在泰顺上演。华东大峡谷等一批标志性文旅项目加快推进,164家精品民宿点亮美丽乡村,“走走泰顺、一切都顺”旅游品牌持续打响……

2021年以来,泰顺文旅在迎接“高速时代”中成功引爆,全年接待游客数及旅游收入实现超过25%的高增长,入选“微改造、精提升”省级试点,获评浙江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十佳县。

品牌活动展示山城别样精彩

▲ 2020年“蚂蚁联盟”广场摆摊活动启动仪式

“蚂蚁联盟”始终坚持以山区乡村为重点,着重开展“艺路有你·为爱前行”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文化进万家”文艺下基层志愿服务、“书香满城”阅读志愿服务、“多彩非遗感触传统”非遗文博志愿服务、“以青年之名,为泰顺发声”文旅讲解志愿服务、“文化快线”点单志愿服务等九大品牌活动,将优质文化人才、资源、服务源源不断地输送、植入基层,并深深地在城乡基层扎根、生长。

日前,泰顺县文化馆在浙江省首创“文化馆日”,线下活动有约2000名泰顺市民前来打卡,米塑、茶艺、古筝、钢笔画等文艺体验项目区人潮涌动,线上直播活动观看量达6.7万。“‘文化馆日’活动改变了我对文化馆的认识,我才明白来文化馆不仅可以唱歌跳舞,还有很多好玩的文艺内容。”现场参与活动的市民林先生说。

乌岩岭脚下,老旧房变“畲乡小院”,换了新颜的司前畲族镇又迎来“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等文化品牌的落地。2019年,该镇左溪村成功入选浙江省美丽乡村美育村试点单位,八方游客接踵而至。“以前留不住游客,现在游客不仅能吃好、喝好,还能体验畲族风情文化,他们觉得很新奇。”左溪村网红民宿老板陶育民认为,日趋繁盛的乡村文化活动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质,也带动了客流的增加及村民的收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开民宿、做电商,在家门口踏实赚钱。

公共文化设施的优化让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泗溪廊桥文化园的木偶戏周末剧场、大安大丘坪的土陶米塑体验、雅阳迷途七厝的汉服体验……络绎不绝的游客汇聚了大山的人气,为山里人开启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从小生长在山区的季小波就有切身的体会:“过去,我们的生活相对单一,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我们的生活变成彩色的,更有滋有味。”

文化盛宴丰富山城精神生活

镇镇有品牌、季季有活动、月月有亮点、人人能参与。“蚂蚁联盟”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线上分享赢取泰顺特色大礼包,再到转角摊位偶遇一杯现磨咖啡,在新与老的碰撞中邂逅艺术之美……不久前,泰顺县首届全民艺术节在罗阳镇文祥湖公园开幕,市民不仅可以欣赏舞蹈及歌曲表演,还能打卡米塑制作、泰顺石印章等33个文艺体验项目。为期7个月的首届全民艺术节以县城为核心,辐射各乡镇,涵盖赛事活动、展览展示、节庆活动、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等上百场文化艺术活动。

“综合考虑疫情等影响,为方便市民更好享受公益文化,我们还推出了为期全年的‘云上艺课’。”夏灵芝介绍,活动全面整合社会力量、突破阵地限制,结合文化快线点单配送服务、“我想我享”全民技艺普及行动、蚂蚁艺工团文化志愿服务、公益大联盟等已有资源,真正实现全民艺术普及,以文化之力构筑山城共同富裕精神家园。

▲ 2021年“蚂蚁联盟”年度总结暨表彰大会

在“蚂蚁联盟”主席潘晶晶看来,“蚂蚁联盟”中的“蚂蚁”,在全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角色定位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通过志愿者身份的确立以及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为“蚂蚁”提供了交流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进而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幸福感。为了规范管理和运行,泰顺县制定出台《“蚂蚁联盟”章程》《“蚂蚁联盟”志愿服务奖励机制办法》,在“蚂蚁”培训、服务内容、日常管理等工作基础上,对“蚂蚁”上岗前的素质要求、上岗后的工作培训以及评估、考核、奖励、反馈等进行规范。

“从政府‘独角戏’模式向社会共建、全民共享转变,由单一‘政府送文化’为主向‘专业扶文化’‘基层种文化’‘能人创文化’‘群众享文化’转变,‘蚂蚁联盟’为城乡基层文化和旅游服务创新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泰顺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打通偏远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蚂蚁联盟”充分整合全县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相关志愿者队伍,以社会化方式实现全县城乡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当前山区公共文化资源不足、文化资源分散、公共文化服务不充分等问题。

青州公共文化机构变身“全域旅游推介官”

苏 锐

▲ 青州市游客服务中心

7月10日,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大厅内,济南游客王川海带着孩子正坐在长椅上翻阅青州旅游推介手册。“博物馆处处可见推荐青州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册,服务台的讲解员也热心告诉游客青州其他好玩的地方,很新鲜。”王川海说,到青州旅游两天,感觉图书馆、文化馆除了自身的职能外,也像是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态度很好,对本地旅游资源非常熟悉,热心解答了他们的疑问。

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过程中,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注重提升传统公共文化机构的综合服务效能。从满足游客和本地民众需求的角度出发,当地近两年大力探索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机构的功能融合,让其不仅满足本地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还能满足外地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好奇心,有效提升了青州旅游的品牌知名度。

每位热心市民都是导游

▲ 青州古城-非遗展演

7月11日傍晚,青州市王坟镇南镇头村的文化广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挡不住热情的观众。当地居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一起,观看“一村一年一场戏”文艺展演。

平时需要在场边跑来跑去的王坟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王学海,今天却少见地坐在人群中,不时给身边的观众介绍着什么。“今天情况特殊,来了一群外地游客,我得给人家介绍介绍王坟镇的群众文化。”演出结束后,王学海说,这些年,王坟镇综合文化站在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镇域旅游推广中心”的职能。他和综合文化站的其他同事一起,义务为游客讲解当地历史,甚至还吸引了两拨回头客,点名来王坟镇看群文节目。

过去几年,围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的功能融合目标,青州市探索将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镇街综合文化站等资源进行整合,增加旅游线路和资源宣传功能,极大拓展了当地全域旅游的范围。

▲ 青州市王坟镇逄山书院

“公共文化机构本身就是最能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王学海说,以王坟镇综合文化站为例,文化站虽然主要服务当地百姓,但展示的非遗资源对游客非常有吸引力。更关键的是,游客来到综合文化站,可以随时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增加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感性认知。

基层文化和旅游服务机构的功能融合离不开顶层规划。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审慎研究,专门设置文旅公共服务职能科室,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协调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各领域实现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同时,定期策划组织“文化站长当导游”“导游员介绍民俗文化”等系列培训,在全市营造“文旅一盘棋”“公共文化机构也是景点”的氛围。

旅游元素盘活镇村文化资源

青州市有两千多年建城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旅游业也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民众出游需求日趋多元化,传统景区游览所产生的带动作用已显现出后劲不足的苗头。

为此,青州市提出全面盘活地方文旅资源,打造无边界的大景区。公共文化场馆嵌入旅游服务功能就是亮点举措之一。

▲ 青州市图书馆旅游咨询服务

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健介绍,当地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在市图书馆一楼增设旅游咨询服务台、青州七大主题游展板、青州旅游产品展示区;充分发挥市文化馆专业优势,开创主持人“绘声绘影游青州”节目,向游客推广宣传青州丰富的旅游资源,让本地群众与游客交流互动活动,提高服务效能。

青州旅游业的未来,在于盘活镇村资源。这两年,青州市结合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村创建工作,在全市遴选5个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镇街综合文化站和48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差异化改造。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充分考虑服务区域、服务人口、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与所在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协调,灵活设置服务信息公示、游客服务、特色文化展示、文创产品及地方特产展示、多功能展演、公共阅读服务、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功能区域。

以青州市博物馆为例。该馆将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旅游潜力进行深度挖掘,发挥文化传承阵地、旅游发展载体的重要作用,以多样化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和推介青州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

近两年,青州市博物馆使用“科技+文物”“文创+体验”等手段,增加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馆内推出以馆藏珍品为基本内容的系列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博物馆,现场展演技艺的同时,邀请游客互动体验,共享文化创新成果。

打造一幅新时代山水画

唐健认为,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处在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型期、跃升期,旅游需求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从“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转变。

适应游客新的消费需要,青州市鼓励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开发文创产品,推出的赵秉忠状元卷、汉代宜子孙玉璧、龙兴寺佛像等伴手礼,相继成为畅销旅游纪念品。

相关专家认为,青州市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传承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进一步完善,成为本地周末、假期居民休闲的文化新空间,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成为旅游打卡地。同时,青州市乡村旅游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是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融合建设的着重点。当地把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朝着文旅服务中心的方向来建设,服务了乡村振兴战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了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今年初以来,青州市打破非遗传承、技艺展示“我演示你观看”的僵化模式,实施非遗“活态传承”“体验式展示”,以场景化的形式进行展示,以故事化的形式进行言传身教,受到各界认可。

唐健介绍,未来几年,当地将实施文化地标、旅游目的地双打造工程,优先利用历史遗迹、名人故居、传统村落、文博展馆等文化载体布局旅游景点,串联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2022年7月14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社会力量为公共文